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80|回复: 0

潮俗 | “斗畲歌”与“行桥度厄”

[复制链接]

500

主题

642

帖子

597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75
发表于 2020-2-15 12: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斗畲歌

清末民初,潮汕影戏经历了一次有趣的变革。先是台前用玻璃窗代替白竹纸窗,使皮影人物能看得更清楚。人物既能看得清楚,皮影平面造型的缺陷也暴露无遗。于是艺人们仿照花灯里的活灯,扎草为人形,着以戏袍,安上泥塑彩绘的人物头面,仍用铁箸操纵表演,名曰“圆身纸影”。这种圆身纸影演出时台前仍然罩着玻璃窗,保留着从影戏蜕变的痕迹。到后来,这层多余的玻璃窗被干脆废除,随之,舞台的体制有了巨大变化,灯光从台内移到台前,又增加了布景和桌椅一类道具。那些名不符实的草扎“纸影”也改用木头来雕刻。于是,潮汕影戏完全演化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铁箸木偶戏。奇怪的是,潮汕人到现在一直把它叫做纸影。而真正的影戏,在潮汕却近乎绝迹了(林有钿《关于潮州道具戏的几个问题》)。

斗畲歌也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在“潮州戏”篇中已经述及,这里不再重复。放烟火、打秋千、舞狮子、猜灯谜等等娱乐,全国各地都有,潮汕特色不浓,也不作介绍。


行桥度厄

潮汕的元宵节,还有行桥度厄,祈求平安的习俗。顺治《潮州府志》就有上元节“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的记载。这种习俗大约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在潮汕流行。万历本《荔枝记》里头,有黄五娘的一句宾白:
 
李婆,夜昏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人人头插柳菁,去体(睇)灯行桥,四季平安利市。
 
已经言及“行桥求平安”的习俗,同样搬演陈三五娘故事的嘉靖本《荔镜记》,却还没有提到这种习俗。北京也有元宵节行桥度厄的习俗,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之曰:“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臆明代嘉万间潮州科举极盛,潮人任京官者甚夥,潮汕至今有“半条御街呾白话”旧谚语,元宵行桥的习俗,或者就是由这些为宦京师的士大夫引入。清代元宵行桥的习俗依旧风行,各县县志多有记载,乾隆《普宁县志》就说:“十一夜,妇女度桥,投瓦砾土块,谓之度厄。如今,这种风俗在潮汕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例如,普宁县的老县城洪阳镇,保城帝君庙前有一座石桥,名叫太平桥,俗称头桥。现在,洪阳人仍然把“元宵夜行头桥”作为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
 
在这一天晚上,人们酒足饭饱之后,总是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地去“行头桥”,意在图个好兆头,行过太平桥,一年里便平平安安。这天夜里,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不论从哪个方向走来,都必须走过太平桥,而且走过桥时,切不可回头。有人说“回头不吉利”。因为元宵是“圣日”,所以这一夜里人们走过桥时常常说好话,并配以和谐的动作:读书的孩子去摸狮鼻时说“摸狮鼻,写雅字”少女们去摸狮头说“摸狮头,事事贤”;未结婚的青年男子去摸狮肚说“摸狮肚,觅雅嬷”;还有怀孕的妇女摸狮耳说“摸狮耳,生阿弟”……(方满君《元宵夜行头桥》)
 
你看,这不是活生生的传统吗?

来源:海滨邹鲁是海阳  文/黄挺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9a753b7825583374fd34382f7e05b7dc.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6 01:35 , Processed in 0.0593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