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泥塑,俗称大吴安仔,主要分布于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和颜厝西村,故又有浮洋彩塑等称谓。
始于南宋末年大吴村始祖吴定首创“大斧批”人像捏塑,明中叶随着潮州木偶戏的盛行,大吴泥塑木偶头像和人物塑像迅速发展。 清中叶至民国初年,大吴泥塑进入鼎盛期,制作作坊遍及全村,几乎人人会泥塑,产销铺户有60多家,以吴潘强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师达100多人,并创造了贴塑、浮花雕等新技艺,其塑品远销东南亚多个国家。 1958年成立颇有规模的大吴泥塑工艺厂后,又进入了新的兴旺发展期,21世纪初该村还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泥塑、贴塑之乡)”。 大吴泥塑以人物塑像为主,题材丰富,门类繁多。既有取材于潮剧、民间传说、古代小说精彩场面的文身、武景、大斧批、臣景、文寸等,又有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造型达120多种的“泥头绢衣”脸谱头像;既有各路仙、佛、神的造像,又有俗称“杂锦”,充满童真奇趣的胖娃娃、双童、鲤鱼童等玩具塑像。 大吴泥塑尤以即时为活人捏塑肖像最具代表性,为名师高手方有的超群技艺,传说当年吴潘强大师为地方名流塑像,其毕肖酷似传神,令真人无不惊叹称绝。 大吴泥塑专以村西约80亩田中,半米深处的无沙砾、粘性强的米黄色田泥为材料,制作工艺包括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多道程序,有雕、塑、捏、贴、刻、印、划、彩等复杂技法。 捏塑工艺中的贴塑是大吴泥塑极具创造性的造型手法和独特技艺,主要用于古装戏曲人物的穿戴装饰。 贴塑是在塑形坯胎上沾贴各色衣袍冠履佩戴,制作方法先把泥团辗成薄至一毫米的泥片板,再用模具印出各种衣袍式样,经修整后裹在泥坯身上,然后又以各式各样精心雕刻的大小模具,在薄泥片上压印出千姿百态的形纹图案浮花雕,再非常细心地分别粘贴在各类行当角色塑像的衣袍、衫裙、官冠、头盔、铠甲、披肩以至腰带、袖口上。 贴塑的像坯经煨烧和彩绘,产生了特别强烈的浮雕艺术效果,更显出贴塑的精美精巧精致,堪称绝活。 大吴泥塑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工艺精湛,贴、印、彩完美结合,自成一体。台湾吉特利美术馆典藏的一批清末大吴彩塑,虽逾百年,至今仍色彩鲜艳,造型完好,就是其自身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活见证。 2008年,大吴泥塑已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