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世界面临三个巨大无比的战略性机会,数字变革、中国强大的内需和新一轮的全球化。”
9月25日,在第三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金句频出。
“数字化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势不可当的一次变革,疫情没有改变这个趋势,反而加速这个趋势。”马云说,世界在所有不确定性中有几项非常确定,一是整个国家数字化方向非常确定;二是未来十年传统行业数字化非常确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一体两面,否定数字经济就是断送实体经济未来的机会”。
“中国的内需还远远没有被发掘,未来,中国14亿人口的内需会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马云认为,互联网的数字经济正在聚集这种强大的内需力量,“如果今天不变革,十年以后可能就是数字脱贫的对象”,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潜力就是撬动下一波经济发展的巨大发动机,必须通过相应的生产关系、部门设置、人员考核来确保中国的内需得到正确的发展。
在他看来,现在是最好的创业、做企业的机会。所谓成功的企业,都不是今天做出来的,都是20年或30年前对未来的判断决定了今天,“所以,一定要用未来的眼光解决今天的问题。”
马云谈到,如果自己今天重新创业一定不会在互联网行业,因为今天所有聪明人都在互联网行业。马云指出:“未来真正的机会,是那些用技术、用互联网技术,去改变自己的传统行业,而不是互联网本身、技术本身。”
他认为,传统行业的机会更大,“今天大批的企业、大量的行业还很传统,还没有从数字化当中受益,越是距离技术远的行业,越是没有被技术改造过的行业,机会越大。”
马云表示:“我21年前做互联网的时候,大家不相信,不相信我们这些人,我们坚持了20年走到了现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所有聪明人都在这个地方,今天传统行业,其实有聪明人,但是真不多,我们进入了那个行业,只要技术增加一点点、科技投入一点点、人才组织架构做的好一点,这种增长是确定性的增长。”
此外,价值观至上的马云建议年轻人特别是青年企业家要具备三观,即未来观、全球观和全局观。当企业家具备了未来观、全球观、全局观以后,面对今天暂时的迷茫和困难,就会非常冷静和清醒,并且会采取行动,抓住机会。
尽管很多人认为全球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马云表示,今天的问题不是全球化导致的,是全球化不完善导致的。传统工业时代的全球化正在终结,真正的数字时代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这是巨大的机会。企业家应该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并为此搭建桥梁促进沟通。
以下为马云演讲实录(有删节):
2020年是一个转折之年,技术在变,世界格局也在变,国内经济形势也在变,加上疫情一夜之间好像问题很多,问题很大,今天很多问题,哪个时代没有这样的问题,很多企业是有问题的,但也想问哪个企业没有问题,其实做企业不管任何时候都很艰难,每个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很难,其实创业最好的时候,做企业最好的时候是大家鼓励你的时候,所以我个人觉得现在应该是最好的创业,最好的做企业的机会。
真正让企业倒霉的是我们对未来和对自己能力的误判,不管是过高的判断还是过低的判断,我们认为误判是很重要的让企业倒闭的原因,很多人把侥幸当成能力,并且相信自己永远有这样侥幸的运气,今年很难,相信明年会更难。但是未来一定很美好,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国大企业一定比今天多,二十年以后中国有钱人一定比今天多,但是轮到你就考验你的能力,今天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在发生,这些巨大的变化,年轻人特别是青年企业家要具备三观,未来观、全球观和全局观。
第一,我特别强调未来观。所有今天所谓成功的企业,包括今天早上看到的福耀玻璃、泰康、复星、阿里巴巴,所有的企业都不是今天做出来的,都是20年或30年年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决定了今天,昨天的看法和行动决定了你今天的企业,而今天的看法和思考又决定了你企业的明天,未来观不是两年以后你会怎么样,你的企业会怎么样,而是20年以后你的企业会怎么样。所以青年一代的企业家一定要用未来的眼光。
第二,全球观。今天很多人认为全球化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认为全球化终结了,而我认为今天真正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今天是原来传统的工业时代全球化正在终结,新的真正的数字时代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这是巨大的机会,企业家应该要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搭建桥梁,建立更大的沟通。
第三,全局观。希望大家看清大局,知道自己在大局里面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发挥如何的作用,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才会有自己的战略定力。每个企业只有明白自己在整个大局中的价值链,自己企业的价值点,你才能真正懂得战略的坚持和战略的坚定。
企业家具备未来观、全球观、全局观以后,面对今天暂时的迷茫和困难就会显得非常冷静和清醒,并且会采取行动,抓住机会。今天,世界面临三个巨大无比的战略性机会:一个是数字变革,二是中国强大的内需,三是新一轮的全球化开始。所以青年企业家是真正跨时代的一代企业家。
第一个战略机会就是数字化。疫情以后很多人特别的迷茫,觉得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觉得这世界在所有不确定性中有几项非常确定,一个是整个国家数字化方向非常确定,第二个确定是未来十年,传统行业数字化的确定性。
如果今天不变革,十年以后可能就是数字脱贫的对象。数字化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势不可当的一次变革,疫情没有改变这个趋势,反而加速这个趋势。
未来的数字化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用互联网改造自己的企业。天使投资也好、风险投资也好,我希望它们不要把目光仅仅放在互联网公司上,不要把目光都放在互联网题材上,未来真正的机会是那些用新技术、用互联网技术改变自己的传统行业,而不是互联网本身,技术本身。
今天大批的企业、大量的行业还很传统,还没有从数字化当中受益,越是距离技术远的行业,越是没有被技术改造的行业机会越大。
如果我自己要重新创业,一定不会在互联网行业里面,20多年以前做互联网是大家不相信我们这些人,我们坚持20年走到现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所有聪明人都在这个地方,今天的传统行业有聪明人,但是真不多。我们进入那个行业只要技术增加一点点,科技投入一点点,人才组织架构做得好一点,这种增长是确定性的增长。
数字化对每个企业都带来挑战,但是数字化对企业真正的挑战是领导力的挑战,是远见的挑战,也是组织能力的挑战,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不是公司设一个电商部门就可以负责任,而是一把手的责任,是一把手有没有从根本上有数字技术改造研发过程、生产过程、管理过程、营销渠道。
其实,没有所谓的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之分,只有面向未来的经济和留在过去的经济之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一体两面,否定数字经济就是断送实体经济未来的机会。
未来,一切实体经济都会数字化,一切数字经济都会实体化,不要认为自己的企业过去成功了,未来就肯定会成功,不要因为过去自己很厉害就不去研究未来,不保持开放的心态,就凭过去一点点经验做了很多判断。
未来十年,数字、技术将重新定义制造业、服务业、零售,包括新的技术、新的字资源,我们要把数字经济看作不是颠覆你,而是重新定义零售、制造、技术、资料、原材料,甚至组织架构。
第二个战略机会是,我们的内需还远远没有被发掘。撬动消费是巨大的战略性机会,也是在座所有青年企业家真正的机会所在。我们14亿人口的内需远远没有被挖掘,数字技术的发展会让中国内需进入全新的阶段。
内需消费不仅仅是富人的消费,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才是实实在在可持续的内需力量。互联网的数字经济正在聚集这种强大的内需力量,中国三四五线城市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这就是撬动下一波经济发展的巨大发动机。
过去美国凭借全球市场诞生了很多世界级的品牌,今天在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应该依靠自己强大的的内需机会,肯定会诞生大量的国内品牌,关键是你是否用变革的方式,创新的方式,挖掘内需。
内需消费是中国发展观念的一种升级,我们必须要把内需消费当作一种强大的新的生产力,必须政府、社会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保障整个内需的发展,促进整个内需发展变成让整个中国经济向一个发展的关键支柱。我们要相信年轻人,相信这个国家会理性消费,相信这个国家都是因为我们相应政府保障,今天再提内需,必须要有相应的生产关系,部门设置、人员考核确保这个国家的内需得到正确的发展。
第三个战略机会是全球化。我认为全球化刚刚开始。今天的问题不是全球化导致的,是全球化不完善导致的。过去的全球化是工业时代的全球化,是20%的发达国家和大公司在主导全球化,有80%的发展中国家、小企业、年轻人没有真正的参与进来。
疫情让全球化停止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疫情让全球化停滞,我认为真正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我们原来把全球化想得太为简单了,认为卖点东西全世界做点贸易就是全球化,真正依靠科技提升供应链效率,为当地国家创造就业,创造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具备全球化的能力。
这几天我在看国内网上自己自行车在全世界卖疯了,线上出口到西班牙和法国,一个月出口比去年一年还要多,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机会。我觉得我们要思考用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理念创造价值,而不是利用当地的劳动价值,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人工资高起来。如果不让工人工资高起来,我相信产品是不会好起来的。
所以我们一定不是靠成本、掠夺资源的角度进行全球化,而是通过创造价值,为当地创造就业,在当地纳税这样的方式。企业家一定要出去走,我们出去不是一定要做生意,而是打开视野,而是去培养全球视野。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疫情过后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企业家到全世界看看,去感受去体会。很多企业家觉得不懂英文,其实懂不懂外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宗教。拥有全球化、全球化思考的能力,懂得尊重多元文化,学会欣赏不同,适应不同,融入不同。
世界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技术也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会深刻影响到我们每一家企业,所以青年企业家朋友们,明天我们的企业能走到哪一步,关键在于眼光,在于对未来的判断。如果能够把握变化,观察到变化,就能够把自己变成一家能够适应变化,创造变化的企业。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