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33|回复: 0

踏寻老街 印证"特区"

[复制链接]

1229

主题

1349

帖子

592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21
发表于 2021-3-22 10: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汕头开埠初期概貌


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一一恩格斯 (1858)

自1860年至今,汕头涉历过三次以经济发展为蓝图的特殊而空前的经济改革时段。

一· 1860年汕头开埠。省为汕头埠配置了仅次于省、高于州府级别的特别行政机构“惠潮嘉分巡兵备道行台”,拓辟了西堤路与永平路之间这一商贸片区,开创了与世界贸易接轨的新纪元,成为汕头历史上的首个“经济特区”的核心地段。此时限直至1921年汕头埠与澄海分治设市为止。

二· 踏入上世纪80年代,汕头经济特区屹立于龙湖沙坦上,行政机构称为“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这是汕头第二次改革开放,段历时约为30余年。

三· 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更是东移雄起在刚围填的东海岸上,行政管理机构是“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此举开启了履行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深化汕头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清· 宣统元年(1908)《汕头地图》(局部 -  西片区)。


位于汕头旧公园内街的 "惠潮嘉分巡兵备道行台″ 始建于1867年,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清廷在这里施政达45年之久。现该道台衙址巳毁,权将道员张铣《汕头巡道行署碑记》文案代之,以嚮读者。


上世纪80年代,“汕头经济特区”屹立于龙湖沙坦上。

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复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项目又雄起在汕头东海岸的起跑线上。

在汕头,要寻觅老埠往迹,必须从西港、牛田洋说起。

西港与牛田洋是汕头内海湾纵深腹地,是韩、榕、练三江内河船交汇的出海口,具有风平浪静、利便船舶航泊,支持人员作息、淡水给养、仓储吐纳的岸地条件,伴随着汕头开埠,这道从梅溪、回澜溪 - 西堤 - 海关钟楼这道紧靠西港弧形的海岸线,“万国楼船”“云集鳞萃”,完全倚赖西港艚舶帆楫的一条条跳板,构建了汕头老埠外贸集散地,引来“通洋总汇”的美誉。这就是沙汕头得以开埠崛起的地利优势。

潮汕濒海,先民很早就有从事海上贸易活动之传统。据考郑和的海丝之旅多次以南澳为节点,今南澳岛还遗存有“三保公香炉”为证;另据揭阳梅兜《魏氏族谱》载:“先世大海公其子彪公以精于水而为三保公(郑和)招为水手”,据此明代揭阳梅兜乡魏氏就拥有从事与南洋诸国间进行海丝贸易活动船队而发家的先例,可料揭阳梅兜魏氏及郑和的船队也离不开以榕江的出海口西港-地都-炮台内海湾一带为基地的可能性。

发掘于南澳的“三保老爷”香炉。

通洋总汇,楼船万国。

一桥飞架南北,西港变通途。

汕头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内海湾的城市,天助神佑,这是耸立于礐石海上两座大桥四柱"通天蜡烛″之一。

西港斜阳。

韩江支流梅溪河下游汇入西港。

汕头埠首任道员张铣在《碑记》中指出:"汕头特海滨一隅耳。其水斥卤不可食,风沙晦冥,澒洞无际。十年前(指1857年)污莱未辟,居人捕鱼贩盐为业。茆檐蔀屋,落落数十家而已″。

汕头开埠后,西片区的海岸线从海平路逐渐向西填充延伸至西堤路,1926年西堤路得到扩建改善。沿岸布设了为数可观的木栈桥供内河小电船、“四肚”、“五肚”大型木船停泊,而来自潮、揭内地的小吨位木船则直接泊靠岸边,仅靠一条尺来宽的木跳板灵活调节船与岸的高低和距离,整条西堤路码头林立,提供了在货仓至洋轮之间客、货驳载功能,据不完全的资料,仅清末至民初每年经汕头港出入境的移民都超过20万人次,至于出入口货物更是难于铺陈。

现今的海墘又自西堤路向西延伸了三、二百米,筑上了可防百年一遇天灾的海堤、大型的轮渡码头,再加上让市民抒发老埠情怀的西堤公园·侨批纪念广场、1860文化创意园,更有礐石跨海大桥,把西堤路发展为兼有海、陆交通双重功能的现代化立体走廊。

【海关地】:永泰路与西堤路交口,是 “红船湾坪地”遗址,由于十九世纪中期洋轮频繁东渐而致使红头船被淘汰匿迹,据民国饶宗颐《潮州志》记载:“汕头初辟埠时(1867)帆船渐少,至光绪十三年(1887)帆船乃绝迹于汕头港,国人经营者则因循苟且,渐趋淘汰。”光绪十五年(1889)官方当局又在此地设立配置有武装检察船的“新关验货厂”,由此可看出西堤路在汕头埠位置的重要性。以后,该验货厂(新关检查站)由于某些原因舍弃而日渐荒废,而该湾坪地当年由官府委万年丰会馆组织商家填筑,继而该地皮由当地贫苦的搬运装卸工搭盖“篷寮”、“枋厝”窝居,故留存“海关地”成为今日忆旧的地名印记。

麇集在汕头海关钟楼前的木驳船。

码头全貌:货仓、栈桥、驳船、轮船。

当年海运装卸码头一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堤码头栈桥接送“番客”火爆场面。

洋行建于西堤路的仓储货栈。

上世纪50年代后赋予新内涵的西堤路渡车码头。
 

留住汕头开埠的记忆一一西堤公园 · 《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2017年春节建成开放。

礐石跨海大桥,令今日的西堤路,更赋于新的海陆交通内涵。

汕头开埠,风生水起。各地商贾劳工涌向西堤路和永平路之间的这片热土——设置洋行、招商局,银行钱庄、货桟、批局米行、客栈酒肆、烟赌妓馆……与港口商贸运作链相关的外贸营商、船运业务、码头装卸等——编织近代海丝节点的摇篮。

特别是到了上世纪20年代前后,以陈慈黉为代表的不少殷裕侨商和各属翘楚相中了这片风水宝地,相继开发了大量的中西风格交融的多幢洋楼;而且非常合理地将其中几条狭窄零乱街道拓宽成“马路”间插于其中,如:致安街—至平路、和安街—安平路、昇平街—昇平路……明显地改善以往狭窄闭塞的交通困境;而地处闹市中的至平路、镇邦路、安平路、永泰路的临路楼房,又采用了仿巴洛克“骑楼”(五脚砌),既适应南洋热带气候又起着对道路和房屋之间的交通缓冲作用元素。

各商家少不了将商号的招牌端端庄庄地挂在门额上,在石门框上刻上“万商云集”、“财源广进”、“财丁兴旺”之类的九叠篆文字兆吉石刻门目;客厅摆设典雅的酸枝炕床及桌椅茶具,内墙正中挂上“大展宏图”的玻璃大镜和对联,大厅两侧的“双揹剑”则是账房、库房……楼上则为家眷寓所,显尽潮商诚信营商、宾至如归的中西融汇多元文化氛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30条东西走向与其间大量横向的街道罗织成当年汕头埠的外贸网络。“四永一升平”(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街)、“四安一镇邦”(怀安街、怡安街、万安街、棉安街、镇邦街),就是这时段市井黎庶引以自豪的口碑。(〖表一〗)

【杉排路】: 清末民初,泊来的“红毛灰”(水泥)、钢筋异常经贵,杉木是当年汕头城建设施:码头、桥梁、楼房的地桩、木屋的屋架-墙体-门窗最主要的建材,也是造船、电杆、日用家具、生活用具、工具……不可或缺的原料。产自福建、嘉应山区的杉木扎排顺韩江而下,在回澜溪出海口登陆,大量贮存、加工、贩销于各家“杉行”而形成“杉排街”。

【风围内】: 杉排路中段北侧与杉排一横街之间又有“风围内”小区(原称“风围墙内”),原来是木船的避风塘及杉排的拆解点,避风塘周围打下一圈密集的木桩形成“风围墙”以防四周建筑物填高的地基崩塌。这片洼地塘口朝西临商平路,建国后由翻了身的搬运工、码头装卸工将洼地填高搭建简陋的“枋厝”(木屋)聚居而成小区,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至今此小区建筑格局老貌几无变化。

【天后左、右巷】:因位于新建的天后宫(俗称“新妈宫”)南北两侧而得名,文革期间曾改称新风左、右巷。新妈宫是对应于升平路的原有的老妈宫而言,抗战胜利后沿为警察第三分局、解放后为警察局同平分局、天后派出所,再沿为永平路第一小学(从孔教会在升平路办的“时中中学”遗址迁来)。但新妈宫建于何时未考,可能与其西面的南商公所的兴废有关。

【南商公所】:  毗临风围内北邻,是汕头经营南洋线的几家进出口商在陈黉利家族的倡导下,成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以经营潮汕土特产出口为主要业务,是近代汕头出口商最早、最大的同业组织,抗战期间中止歇业。据谢雪影编著的《汕头指南》中记载:在1934年有工商登记的汕头市南商商号至少有一百家以上,基本上都聚集在“四永一升平”和“四安一镇邦”以及杉排路,对汕头近代经贸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垂直穿插在永平路和西堤路间,是市民口碑中的 "四安一镇邦″ 和 "四永一昇平″  为代表的三十条街路,标誌着该片区经贸网络是当年汕头埠崛起的发祥地。

上世纪廿年代由至安街拓建而成的至平路。

上世纪廿年代由丁日昌的曾侄孙、潮梅矿业大王 丁子久 创设于万安街的  "陶芳酒楼″。

永泰路商行的九叠篆文兆吉门目。

永兴街商行的九叠篆文兆吉门目。

往时商行客厅格局。

永兴街捷成洋行(民初建筑),晒台上豪华的天井间。

永兴街捷成洋行招牌(民初)。

永兴街捷成洋行招牌(民初)。

永泰路豪气的商楼群。

上世纪初年的昇平路。

上世纪初年的昇平路。

杉排路帶骑楼(五脚砌)特色的商住楼。

清光绪卅二年(1906)汕头出版的《潮报》已有“第一津街”入载。第一津街——是一条南北贯穿汕头老市区西片的街道。该街是从清末至民初逐渐完善兴旺的,1923年拓建后,因街头有新建永平酒楼而易名为“永平路”。

曾有人就“津:意指渡口”猜揣:这条街的北面临回澜溪的小渡口,所以取名为“第一津街”,那可是误解而且贬低了第一津街的功能了。幸有汕头市荣隆苑-商平市场商住楼小区的开发者“留情”,在上世纪末尚留存有一小段双重含义的、颇有意思的“通津街”的原貌遗留给后人追忆寻味吧!我的理解是:“津街”是“津+街”,是随着渡口、码头的发展而衍生的街衢网络(埠),因此“第一津街”应是联结整个街区网络中的最重要的主干道。

广州从明代至今犹存“第一津街”,故此汕头埠的“第一津街”一名相信是由此效仿而来。虽然至今我们还未闻见广州的第一津街直通渡口码头的忆述,但周围有上、下九,第十甫,十八甫(粵语“甫”与“埠”近音同义,故“甫”作“埠”解)等等街道的依附帮衬,而第一津街自是这片商贸街区的主脉络。

而自19世纪末形成的汕头第一津街——自回澜溪畔的开明电灯公司至连结外马路的永平酒楼,从杂乱无章的小巷道陆续被裁弯削直,800米长街雏形初现,酒楼旅舍、银行钱庄、买办船行、汽车运输、影楼报馆、百货文具、药房诊所、印务家俬、绸缎布疋、鞋帽成衣、山货干果、陶瓷茶叶、理发木器、柴米肉菜,罐头制作、发电供水、百业林立……无疑就是为以“四安一镇邦”、“四永一升平”为主体的这30来条相互垂直的街道及西堤路的“供给侧”,第一津街无疑就是老市区西片的主干道,也是当年粤东-闽南最具规模的商业总汇。这又佐证了第一津街与西堤路之间这片外贸基地无疑是汕头埠的对外经贸运作重心,为汕头市的后续发展奠下了雄厚的基础。

清光绪卅二年(1906)的《潮报》,出版社就在汕头“第一津街”。

上世纪20年代初扩建第一津街。

上世纪20年代初扩建第一津街。

汕头第一津街口(永平酒楼)风災图。

永平路永平酒楼和第一邮局(1923)

永平路永平商场(原广发百货公司)。

日本人发行的明信片:90多年前的第一津街。

风韵犹存的永平路建筑物。

风韵犹存的永平路建筑物。

在宣统元年(1909)的《汕头地图》中仅印有“ I M:customs  road”(海关马路)和“kialat  road”(崎碌马路)的英文名称,其余街道依然沿袭街、巷旧称,由此可知,这是汕头埠“马路”开创之缘始。时过境迁,随着黄包车在汕头街头的出现、潮汕铁路的通车,撬动了当局筑建宽敞、平坦“马路”的意识。

经过60年开埠积淀的汕头,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但却遭受了1918年7.3级地震、1922年“八·二”风灾的严重摧残,断壁残垣、哀鸿遍野。1921年汕头与澄海分治设市,首任市长王雨若借鉴西方城市建构理念、引进广州城建规划模式,构筑颇具国际水平新汕头的蓝图,发动政商投资参与大规模地拓改老市区网络,第一津街与西堤路之间的整个片区自然纳入汕头市首当其冲的改造范围。

上世纪20年代初汕头人口为8万人,1931年更是飙升到18万人, 1933年汕头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随着1934年西堤路的拓展、中山纪念亭和南生公司的设立,市中心更是东移到小公园一带。整个20-30年代的汕头市的市政、工业、交通、经济……的升跃又佐证了当年的永平路—西堤码头之间这一“经济特区”在开埠60年来的丰厚积淀,对近代海丝的重要性和杰出贡献。

在宣统元年(1909)的《汕头地图》中仅印有“ I M:customs  road”(海关马路)和“kialat  road”(崎碌马路)的英文名称。

今天汕头的人口、地域、经济、文明发展更是空前,寻觅百年老街的遗迹,追忆百年老街沿革,映入眼帘的百载老街区依然还有一摊摊“排排坐”、“踏步踏”残垣陋巷,这反差自然是值得我们反思并付诸于改革的课题,有借鉴、得教益、受启示、勇创新。

针对小公园老街区的改造,选择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及意义的开埠历史建筑进行“保育”与“活化”。弘扬新时期 “红头船”精神,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凝聚侨心,让老埠在创文征途中继续发挥应有的贡献。汕头将加快实施振兴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两大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推进试验区高水平融入全球创新链,力争成为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双创高地”。

1934年12月肇建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韩志光摄于1958年)

第一代小公园亭的最后风华。

1969年小公园亭被红卫兵所毁,1985年改为喷水池树圃圆岛。
 

1997年升平区鮀岛建筑公司复建的第二代  "中山纪念亭"。

由汕头市大宇木业有限公司黄茂雄捐助重建的小公园第三代  “中山纪念亭”   于2017年春节开放,改換原先水泥钢筋框架模式,采用千年不腐的缅甸柚木材料结构。


文/陈胜生

360se_picture.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6 02:55 , Processed in 0.0551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