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 翻开旧日的相册,照片里充满着情深意境的交错 几分繁华,几分沧桑 今天小编带你一起来欣赏鮀城的老照片 看看汕头的变化 ▼ 30年代,汕头中山公园里面的小桥,还存在着,您有空多去看看她,也许有一天…… 30年代的汕头中山公园牌坊,门上的“中山公园”’曾经改为“为人民服务”,现在又改回“中山公园”。 作为汕头曾经的最好最高档的酒楼,图片左边的永平酒楼不久将成为一片废墟。 30年代的《星华日报》旧址,由胡文虎创办,后为汕头印刷厂,门口的韩江支流曾经是汕头最繁华的水道。 50年代的新华电影院,40年代叫《新华大戏院》,曾经给多少汕头人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影院已经不复存在。还好,现在这里是技术工人的摇篮。(旧照片为瑞忠先生作品) 小公园亭,60年代被红卫兵强拆了,不知道亭子错在那里,现在又重建了,是否要重唤侨胞 的思乡情怀,确实难搞懂。 曾经汕头市政府的大门,为什么要拆掉,好好的大门不知道得罪谁了,还是搞不懂,无法向归家的游子细说。 这里就是“西南通”,曾经是“汕头华侨旅行服务社,”你知道良友理发室?你知道爱西干面?你知道打锡街?都在这里,还好,您还能见到他。 百货大楼,大家一定不会不知道,除非您不是汕头人。图片为30年代日寇侵占汕头,就在百货大楼下面耀武扬威。现在被围住看不到,以后也许什么都看不到。 您知道汕头最早的公安局(伪警察局)在那里吗?就在我们所说的(五粒牛肉丸)的位置,这个确实你我都不可能见过,但确实存在过。 这是汕头最早的电信局,这个建筑确实有特色,坚固,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雄伟”,旧照片上几十年前的人也许有我们的前辈还和我们走在同一条道上。 台湾银行门口的人行道,有嫲人走过,是谁的老嫲,无法证实。 30年代照片,存心善堂曾经救济多少平民百姓,无可计数,他还在继续履行积善的职责,我们希望他们继续办下去,无论经历多少朝代。 民族路,老汕头都知道,胡文虎没有人不知道,朋友,趁还未拆迁之前去看看吧,也许以后有时间无空间。(旧照片为瑞忠先生作品) 有些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日寇曾经侵占过汕头,在胡文虎酒楼前面曾经有几个日本鬼子趴在路面对我们虎视眈眈。照片为证。 这是存心善堂以前的样子,您还能找到(修建后)他。 我们走在(以前和现在)安平路上,曾经繁华的街区,商铺林立,伪警察还在站岗,现在部分在改建中,也许即将存在于记忆中了,有空记得去看看拍拍玩玩。 汕头圣若瑟教堂,照片拍于1908年,在当时是最漂亮的天主教堂,在现在市二中隔壁。 1938年的台湾银行,在这周边是当时的市中心。 右边是汕头法兰西教堂,1938年日本人拍摄,图片交接部分是新的教堂,在原新华电影院对面。 曾经是驼江旅社、新华书店和北方餐馆,后面是鞋类批发市场,以前,我们小时候经常在那里周边玩耍,旧照片里的路面还有伪警察在站岗。 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城区曾繁华辉煌车水马龙,南中国的十里洋场,几百载风雨沧桑,兴衰荣败。 汕头小公园百货大楼。小公园中央的“中山纪念亭”,始建于一九三四年。摄于1950年 小公园位于汕头老市区中心,是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标志,也是汕头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图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汕头小公园景观。 战时市内多幢建筑皆于屋顶上铺设防空网,右边大楼为当年小公园的南生公司(即后来的百货大楼)。属日军《汕头所见》系列明信片中一幅。日本名所图绘社印行于1940年代 汕头市安平路”花纱布公司”。约1950年代照片。 位于今大华路的日本领事馆新馆舍,于一九二二年(大正十一年)九月正式竣工。一九二○年代明信片,属于汕头日本人会俱乐部所发行的《汕头风景》系列明信片中的一幅。 日本驻汕领事馆新馆舍。1920年代明信片,日本大阪神田原色印刷所印行。 汕头市国平路”纺织品大楼”。约1950年代照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汕头市人民广场:广场北部中央设置主席台;两侧有大型毛主席语录牌;西面工人文化宫影剧院。 早晨,市民群众在人民广场主席台前打太极拳锻炼身体。摄于1980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人民广场上,青年们正在进行体育活动——打排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海滨路观海长廊初建成的景观。摄于1987年 汕头市工商业联合会原址。今已拆。汕头市工商业联合会(简称“汕头市工商联”)正式成立于一九五三年,现又称“汕头市总商会”。约1950年代照片。 位于居平路的“汕头大旅社”,曾经是全汕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如今已成了矮子。摄于1950年 民族路筑建于1926年,原名新马路,为宣扬“三民主义”改名为民族路。1949年解放军由民族路进入汕头市区,文革期间因而改称解放大道,图示红卫兵在民族路钉挂“解放大道”新路牌。1980年恢复原名民族路。摄于1966年 一九五○年代的民族路。照片中圆柱形建筑为新加坡虎标万金油老板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于一九三三年在汕头所建的“永安堂制药厂”旧址。 民族路两侧一幢幢柱廊式的“骑楼”商铺,极富南洋情调,乍看之下,宛如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的“五脚基”。约1950年代照片。 汕头解放初期市区原有的光华桥,当时为木结构。1964年1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承台T型梁结构。摄于1961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潮汕路杏花旅社楼顶眺望解放桥至老市区的景象。 原名“榕耀桥”,原是潮汕铁路公司临时搭架的梭船活动浮桥,1935年改为钢木结构桥梁。因为是潮汕铁路公司所建,因此以该公司主事人张榕轩、张耀轩兄弟之名各取一字组成桥名。该桥1966年动工改建,1967年建成,改名“解放大桥”。摄于1980年 “双龙拱珠”——1998年9月礐石大桥工程建设合拢前夕的雄姿。 美国浸信会是战前在汕头进行传教活动的另一个外国宗教组织。图示浸信会建于礐石的会址,左下方为该会礼拜堂。一九一○年代明信片,汕头美璋照相印制。 1900年代礐石的风景明信片,汕头美璋照相印制。 位于小公园一带的“四永一升平”,为老汕头举足轻重的商业中心,所谓“四永”,指的是永安、永和、永兴和永泰四条街,一升平,就是指升平路。1920年代明信片。日本印制,出版者不详。 早年升平路的景观。抗日战争前,整个汕头城市约有大小商行、店铺三千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将近三分之一。1920年代明信片。日本印制,出版者不详。 日军入侵汕头后,升平路天后宫前被炸场面。抗日战争时期 1939年 新华电影院地处外马路与利安路转弯角,此处原为一片菜园,后由中央戏院的股东合资购买及建设。1949年4月动工,1950的4月1日开业。曾是汕头地标性建筑,现已拆除重建为新华购书长廊。摄于1974年 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老建筑,其大门顶部为半圆拱形,大门两边有四根圆柱,威严壮观,顶层有两个像棺材一样的建筑造型,寓“官”和“财”的吉祥之意。此照片摄于拆除前夕。摄于1997年 市政府的办公大楼建成于1930年,作为国民党市政府的办公场所。一直是汕头市行政领导中心。1949年,汕头市解放,汕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这里接管汕头市国民党政府各工作机构。1950年3月,汕头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市行政领导中心设在这里。直至1996年被拆除重建。摄于1995年 1966年8月27日,汕头市在外马路新华电影院前召开“支持红卫兵小将扫除‘四旧’街道命名大会”。 汕头存心善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公元1899年),是一组三座并列相连的庙堂式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是地方建筑传统艺术的结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严重破坏,现原址仅存部分木雕、石刻。图示1966年8月,红卫兵破“四旧”捣毁存心善堂屋顶所谓“旧文化”工艺装饰。 1965年,汕头市区原有木结构光华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永久性桥梁竣工。图为该年8月15日举行的通车典礼。 1965年,汕头市区原有木结构光华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永久性桥梁竣工。图为该年8月15日举行的通车典礼的情况。 汕头西堤渡车码头在西堤路南端,在抗战前已出现,是汕头市区对外交通的咽喉。1999年6月停止渡运,但仍被省政府、省军区列为战备渡口。图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汕头西堤渡车码头的景观。 1920年代的永平路,但见商店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像。日本明信片,出版者不详。图中注明“永平马路”。 日本台湾银行是日本占领台湾后,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台北所创立的一家皇家特许银行。台湾银行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汕头成立支行,占地面积约405㎡,为三层的欧陆式建筑。汕头美璋照相印制于1900年代 汕头市在中山公园大同戏院举行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图示欢送大会主席台。摄于1965年 汕头市在中山公园大同戏院举行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图示大同竹篷棚戏院内,将要下乡海南的知青们胸挂红花,意气风发。摄于1965年 尽管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 还是想念那时的汕头, 这组老照片,致那些永远回不去的曾经!
来源:历史图影馆、汕头e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