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30|回复: 0

青狮:舞出岭南水城独特风韵

[复制链接]

500

主题

642

帖子

597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75
发表于 2021-11-25 11: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只狮子,从乡野间舞进古城,又从揭阳古城舞到了珠三角地区、上海世博会,从市级非遗舞进了省级非遗,再跃上国级非遗。青狮,这只打上揭阳岭南水城文化烙印的狮子,已然成为古城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青狮非遗传承基地位置图。阿龙 制图

从京冈舞进揭阳古城

狮舞是揭阳人熟知的一项节庆民俗表演。历史上最早记载舞狮的文字,是在唐高祖登基后,为接待宾客而设计的活动,其中“五方狮舞”的表演,被认为就是今日狮舞的雏形。

狮舞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开始的喜庆表演,逐渐成为一种驱邪避害的民俗活动,并从京城传入平常百姓家。广袤乡野大地,逢年过节,都有狮舞这种活动,并演化成了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传统艺术。

在揭阳,舞狮已有三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据清雍正《揭阳县志》记载:“上元张灯树,放烟花,扮八景,舞狮子,坊间俵谜,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赏……”说明舞狮正是清朝初期揭阳一种习俗。

清代,不单县城有狮舞习俗,一些乡野,也流行狮舞活动。在县城东部的渔湖都,逢年过节,就有一些狮舞队伍行走在乡野间,表演着驱邪避害的民俗。孙先德是京冈孙氏可考最早舞狮者,他的后人在迁入县城南门后,也把这一舞狮活动带入了县城。

青狮献舞进贤门。涂英鹏 摄

从南狮、醒狮到青狮

狮舞在中国1000多年的发展中,演化出北狮、南狮的区别。北狮在长江以北地区流行,造型逼真,头部造型比较简单,雄狮头戴着红色领结,雌狮头戴绿色领结,全身披着金色的毛。北狮一般成双成对,一般是雌雄两狮,配乐是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给人一种热闹欢快的感觉。南狮则流行于华南乃至南洋一带,舞动者注重马步,动作比北狮的动作多,并有很多表演方式,表演中经常用大锣大鼓大钹,相对比较恢弘大气。

流行于闽南、南粤一带的狮舞,又称为醒狮,以睡醒时的狮子轻巧灵活、快捷跃动而得名。

京冈孙氏在狮舞技艺上,不断摸索出新的艺术风格,历经几百年的探索,最终将醒狮转型为青狮。在外行人看来,醒狮、青狮仅是“醒”和“青”两字在潮汕方言音上声调不同而已,然而,从醒狮演化到青狮,却是一个打上地方历史文化烙印的漫长艰辛过程,京冈、南门孙氏几代人不懈的传承成为这项地方文化发展的关键。

青狮狮头制作不同于传统南狮,青狮狮头用木条作支架,然后用牛皮纸一层层由内向外涂贴而成,达到一定厚度后再涂上颜色,画出额头、牙齿,再雕刻出鼻孔,最后再安上耳朵和用兔毛制成的眉毛,再辅以狮被和狮尾。制成的青狮前额突出,鼻孔高大,眼似铜铃,长须、卷发,狰狞威猛,独具潮汕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狮头重量是一般南狮的醒狮头的好几倍,一般人只要舞动几下,就会气喘吁吁,所以舞狮者基本功不扎实的话,根本无法表演舞青狮,现存老狮头,最重的有20多斤。

青狮其体形硕大,外表狰狞威猛,目如铜铃,口似血盆,与其它狮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一抹洁白的眉毛分外的醒目。自古以来,白眉者被誉为寿星和尊长,而白眉狮亦为狮中尊长、狮王。“青狮白目眉”遂为“狮王”美誉。

无论从外形或者重量上青狮都要比醒狮超出一倍以上。醒狮轻巧灵活,一般人稍加培训就能作简单的表演,而青狮狮头硕大沉重,动作幅度大,所以青狮的舞狮队员都必须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需较高的武术造诣才能具备相应的基础。

从节庆表演到非遗文化

别的地方狮舞表演,多仅俱娱乐功能,而揭阳青狮舞,则融习武、娱乐于一身,孙振高是把武、舞融于这项艺术的“关键先生”。

孙振高,榕城南门人,揭阳知名武术教练、中医骨科医生,南枝拳传人之一,曾于70年代末率揭阳县代表队赴澄海参加汕头地区武术大会,在会上表演南枝拳两大绝技“五花飞石”和“力顶千斤”,技惊四座,自此声名鹊起。从澄海返揭,孙振高遂被驻揭某部聘请为常年武术教练,指导战士们搏击技艺。尔后,孙振高把武术技艺嵌入狮舞表演之中,他带领的狮舞队员,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武术造诣,并将武术技艺贯穿于狮舞表演之中。

孙淑强是孙振高儿子,从小师从父亲学习青狮的制作技法和舞法,并随青狮队到各地表演。其青狮技法注重通过各种舞姿展现狮子“静、看、探、采、闻、睡、醒”的神态,其表演既有整齐的形态变化,又有瞬间精致的造型变换,动静之间,对比强烈,体现出青狮勇猛粗犷、热烈奔放、气势磅礴的特征。多年来,积极参与各项传统狮艺表演和交流活动,并屡获殊荣。2003年,创办了揭阳市孙淑强狮艺武术馆,积极授徒传艺,为发展、弘扬青狮这一民间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青狮人练基本功场地。林春晓 摄

李国英是孙振高弟子,自幼学习揭阳传统武术和青狮技艺。曾参与创办了揭阳市第一家传统武馆以及揭阳市第一家传统狮艺和骨伤科研究中心。他致力于传统舞狮技法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在继承了传统舞狮中狮子戏绣球、盘凳青、高青等高难度的舞狮技法的基础上,更是独创了一套高梯采青的新技法,将流行和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在传承和培训舞狮运动上不遗余力、精益求精,带领舞狮队逐步发展成为粤东地区规模庞大、技艺精湛、影响深远的专业性舞狮队,经常受邀参加省内外各项庆典活动。2005年,带队参加广东省第一届传统武术锦标赛荣获团队项目第一名。2008年,带队参加广东省第三届全民运动会传统武术比赛荣获团队第二名。

在前辈和孙氏父子、师徒的承先启后、不懈探索和努力之下,揭阳青狮最终定型为本地特色的狮舞表演艺术,并从传统地面狮衍生出特技狮,从而细化为传统地面狮及特技狮两大部分。据孙淑强和李国英介绍,传统的地面狮基本舞法包括:戏狮、狮子过桥、采青、睡醒等几个套路。其中采青可分为“高青”、“地青”两种方式。“高青”有擎天柱、上碟、上膊等三种方法。“地青”可分为橘子青、盘青、八卦青、七星伴月青、毒蛇青、桥头青、蟹青等。特技狮表演套路有地面特技狮、竿上飞狮、平桩桌面狮、梅花桩狮等。

青狮高梯采青训练。林春晓 摄

就这样,在几代青狮人的努力下,青狮技艺日臻完善,踏入21世纪00年代,作为一项出自揭阳本土的传统舞蹈习俗,青狮由区级非遗名录晋升为市级非遗名录,继而入选省级非遗名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岭南水城舞到国际舞台

2003年,孙淑强创办了孙淑强狮艺武术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授中华传统武术、狮艺和现代技击,宣扬武德,培养遵纪守法、武艺高超的现代化专业武术人才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孙淑强对舞狮队员言传身教,精益求精,致力于传统舞狮技法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孙淑强对传统狮艺中狮子戏绣球、盘凳青、高青等高难度的技法加以继承和发展,并不断创新,独创出一套高梯采青的新技法,把流行和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融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配以气势磅礴的潮州大锣鼓,把狮子昂首腾跃、武风凛凛的百兽之王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几年间,孙淑强的舞狮队逐步发展成为粤东地区规模较大、影响较广、技艺精湛的专业性舞狮队。每一届揭阳市运会,青狮都会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2005年揭阳市防洪工程暨榕江音乐喷泉开工典礼、市文化广场奠基、揭西县首届生态旅游文化活动节,庆典活动上都有青狮跃动的舞姿。2007年,青狮表演被编排上电视节目“潮汕小子”,作为揭阳市的选送节目参加了当年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向世界展示了揭阳青年的精神风貌。

2008年8月,孙淑强创立了专门从事传统狮艺发掘、保护、传承和传统中医骨伤科研究中心——青狮堂,为保护传统文化而努力。

巷畔大道青狮堂。阿龙 摄

2010年5月,孙淑强带领青狮堂舞狮队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文博会;2010年6月,孙淑强狮艺武术馆应江苏省无锡市的邀请,到江苏进行狮艺武术交流,受到当地武术界的高度评价;2010年7月,孙淑强带领了狮艺武术馆16人组成的队伍,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开幕式、两场花车踩街巡游活动、四场定点表演,带着中外游客的惊叹与称赞,载誉归来。揭阳青狮亮相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潮汕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了揭阳的特色文化,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从非遗传承到文旅产业

2017年,古城玉窖溪南窖边孙振高故居一带,青狮文化保护中心在此辟建,孙淑强和李国英这两位青狮非遗传承人在这个中心从事武术和舞狮传授工作,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后继人才、为青狮的传承和发展做贡献。不久,这个中心发展升格为集青狮文化展馆、孙振高故居、梦里水乡等景点于一体的青狮文化旅游景区。青狮,从舞蹈表演和武术培训机构走到文化旅游产业上来,一批茶艺品、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相继落户青狮文化旅游景区,为揭阳古城游增添了一分色彩。

青狮文化旅游景区。林春晓 摄

游客在旅游景区挑选纪念品。林春晓 摄

一批批游客来到青狮文化旅游景区,参观练武场地和一批习武器械:转木桩、千斤顶、推石磨、刀、棒,在展览馆了解青狮文化,以及一代青狮先师孙振高习武强身、授徒传艺、治病救人的事迹,再到梦里水乡游赏榕城人的母亲河玉窖溪,遥想800多年前被选为县城时那个玉窖村的水乡模样。

玉窖溪南窖段梦里水乡游。林春晓 摄

青狮,从舞蹈到艺术,又从武术表演到文化旅游产业,她在古城的每一次亮丽转身,带给人的都是惊喜,都给水城新的魅力。

我市著名作家、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在他创作的《揭阳民俗竹枝词》中有一首《舞青狮》:“醒狮在昔遍城乡,今唯青狮大号扬。脱颖当然藏秘诀?非关色彩并纹章。”称赞了青狮的嬗变历程。彭老师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传扬中,会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繁衍出一批又一批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延伸,更是中华文化在各地的开花结果。从狮舞到南狮,从南狮到醒狮,从醒狮到青狮,狮舞吸收了岭南水城文化的养分,最终嬗变成为揭阳本土非遗代表作,这其实也是揭阳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滋润可以孕育更多现代文化的体现,更是一代又一代揭阳人不懈努力、蓬勃向上的体现。


来源:揭阳日报


下载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5 22:59 , Processed in 0.0726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