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21|回复: 0

我在潮州修古城

[复制链接]

500

主题

642

帖子

597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75
发表于 2021-12-2 15: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中旬的一个早晨,潮州古城北部廖厝祠内,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根长达5米、超千斤重的檩条从木屋架上卸下。施工的脚手架密集,为防止檩条受损,大家只能一点点来回腾挪,直至最下面的工人用肩膀顶住檩条让其缓缓落地。现场施工负责人在一旁紧盯着这一过程,不时提醒以确保这条原构件安全卸下,待做防腐防蛀处理后再完整装回。

廖厝祠是潮州“百家修百厝(祠)”重要工程之一。黄敏璇 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工人小心翼翼地将一根檩条从木屋架上卸下。黄敏璇 摄

廖厝祠始建于清代,曾为海阳县县治、廖氏家族祠堂,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为县、市政府办公用地。今年7月,这座年久失修的祠堂启动修缮,成为古城内“百家修百厝(祠)”重点工程之一。

对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潮州古城而言,修缮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主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文公祠、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等古城重要文化地标陆续修缮或复建,重焕光彩。

在此基础上,潮州又于2018年启动古城街巷微更新和“百家修百厝(祠)”工程,同时聘请一批古建专家成立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启用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让古城修缮工作得以延续。

政府推动、专家领衔、匠人倾力、社会捐资……多方合力下,修缮工程三年来在潮州古城“遍地开花”。

“绣花”功夫修街巷

让古城肌理留下时空烙印

上午11时许,潮州古城内早市的热闹还在持续,街巷间叫卖声、议价声此起彼伏。今年54岁的潮州地方文化学者吴志敏坐在施工队负责人的摩托车上,在狭窄的巷子里来回穿梭。

作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之一,吴志敏三年来参与了古城内大部分街巷微更新和百家修百厝工作。这天上午,他受当地街道办委托,要去一条巷子的改造现场帮助施工人员解决油漆使用问题。古城修缮尤需谨慎,施工过程出现一个小疑问,都要有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吴志敏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始建于唐朝的粤东第一古刹开元寺、国内罕见的宋代民居建筑许驸马府、建于清朝的己略黄公祠……如今的潮州古城,不仅保持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还保留着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建筑。

城内“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等老街巷中,更是汇集了各类形制的祠堂府第,各种时期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用料不一、工艺不一、形制不一,结构也不一。微更新过程中,如何让这些建筑沿街的外立面既能改变残破的现状,又能留存原有风格,是专家和施工队面临的首要难题。

2018年5月,位于古城南部的义井巷首先开启微更新,吴志敏作为指导专家参与其中。

“当时主要面临两个矛盾,一是整条巷子的外立面哪些需要修、哪些不需要修,要严格确定范围;二是用传统工艺和材料还是现代工艺和材料,也就是要不要做旧。”吴志敏回忆,在义井巷长达3个月的更新过程中,每遇到一处小问题,六七位专家都会赶到现场开会,直至讨论出最终方案。“刚开始修的时候,一周最多要开三四次会,大家一起到现场去‘吵’,问题解决了才能继续修。我们希望通过义井巷的改造,摸索出一条古城街巷微更新的普遍思路,包括文化、工艺等层面。”

义井巷更新前后对比。黄敏璇 摄

多方探讨的结果是,义井巷微更新需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留更多的历史信息,对风化严重的外立面进行修复。同时撇弃现代材料混凝土,采用传统的贝灰沙等材料和“一墙一策”的方法,因地制宜设计每一面墙的修缮方案,保留墙面原有风貌。

潮州传统建筑墙面有一层抹灰面层,经过多年的日晒雨淋后,通常要定期对风化部分进行修补,否则会导致内部墙体损坏,形成危墙。专家和设计方拟定的修缮方案中,为了保留街区多样性的风格,墙面颜色需根据建筑原有风貌和左右墙面协调性一一调整,几乎所有墙面的颜色都不一致,施工难度可见一斑。

此时,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很快想出法子,问题迎刃而解。“老工匠用传统的贝灰沙材料混合一定比例的墨汁,或者用本地人俗称的‘红土水’,就可以让刷好的墙面呈现冷色调或暖色调,保证墙面都有细微的差别,留住多样性。”潮州市文旅局古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科陈夏阳曾于2018年被抽调到湘桥区,负责古城微更新技术总协调工作。

在他看来,多样性是一个历史街区最大的魅力,微更新既不能大拆大建破坏巷子的整体格局,也不能抹杀各建筑间细微的差别。“整座古城不是同一时间建的,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拼贴,每个时期的建筑都有自己的时空烙印。微更新的过程中,这些时空烙印要保存下来,才能保留古城的历史价值。”陈夏阳说。

“古城里的街巷很多年久失修,肌理已经很不好看了,但修缮起来也要把控尺度。所以,潮州提出以‘绣花’功夫来修缮,哪里损坏修哪里,其余一概不动,做到最小干预。”吴志敏说,“从这一点看,我们实际是用文物修复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街巷微更新。”

三年来,“绣花”功夫不仅体现在墙面的修复中,也体现在“从小处着手,通过小设计改变街巷整体空间品质”的实践中。

在义井巷巷口,一小处清理出来的空地被改造成花圃,砌上石板凳,供来往居民休憩坐谈;在下东平路中段,陈夏阳找来一张上世纪潮州街巷的老照片展示其间,与新改造的街巷相映照;在众多修缮后的街道中,一张张蕴含古城故事的壁画点缀墙面,让悠长的巷子景观更加丰富、更具文化气息……

2018年5月,位于古城南部的义井巷首先开启微更新。图为微更新后的义井巷。黄敏璇 摄

“街巷微更新,墙面修复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很多功夫花在如何通过小设计、微改造改善古城公共生活空间,把更多居民生活的小需求纳入其中。”陈夏阳认为,“古城微更新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城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其次是通过增加文化符号提升旅游环境,从而带动旅游业发展。总体来看,优民生、显文化、精产业,是潮州古城微更新正在探索的一条路子。”

器道并重修百厝

让文物建筑留住历史遗存

如果说街巷微更新是古城肌理的一次表层修复,那么百家修百厝工程就是由外及里的一次深层修缮。对多数属于传统风貌建筑的街巷墙面,修缮过程尚且遵循文物修复原则。可以预料,那些多数建于清代甚至更早且被评为各级文物的祠堂,修缮工程愈加繁杂且小心翼翼。

2019年,潮州古城西马路微更新期间,一面已被临时建筑掩盖的郑氏宗祠照壁被附近居民频频提起。彼时的西马路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清代建筑郑氏宗祠早已在城市更新中消失,后来者鲜少听过照壁的存在。几位耋耄老人却对此深信不疑,“郑氏宗祠大门对面曾经建有一面高大的麒麟照壁,这次改造要让它有机会重见天日”。

当年3月,当施工队将临时建筑逐渐拆去,拨开墙面抹灰时,现场一位从同济大学来潮州挂职的古建专家猛然发现,墙上有明显的彩画痕迹。正在金山大桥的吴志敏接到消息后立马赶至现场,他轻轻揭开墙面的附着层,不一会儿,一只巨大的麒麟若隐若现。十几分钟后,文物部门人员也到场,众人喜出望外,一场围绕修复麒麟照壁的行动随即展开。

“我小时候就在郑氏宗祠原址隔壁读小学,但从未听说过那里有一块麒麟照壁,这次发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吴志敏再三感叹,“以前古城里也有其他照壁,但大多数在城市更新中被破坏,所剩无几。这面麒麟照壁发现时有近一半已损坏,但已经算是比较完整,而且形制较大,能保留下来非常难得。”

作为郑氏宗祠的历史遗迹,麒麟照壁随即被列入百家修百厝工程,在第一时间进行修复。文物部门、专家、设计方等参与者多次到现场勘察,用了足足一个月时间研究修复方案。

潮州古城西马路上,麒麟照壁重见天日。黄敏璇 摄

麒麟照壁为潮州传统灰塑浮雕建筑,长约5.5米、高约2.4米,被发现时头部及四肢已严重残损。工程师根据考证反复斟酌,才绘出麒麟全貌定稿,由老工匠用传统的灰塑工艺和彩绘予以修复。

隐匿半个多世纪的麒麟照壁,在经过半年左右的精心修复后终于重见天日,在古城西马路上重振雄风。如今,参观者若上前细看,会发现新雕塑的麒麟头部及四肢均已上色翻新,而原有遗存的尾巴及中部保留着旧损的原貌。

“重建一面全新的麒麟照壁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只有留下它的历史痕迹,才能体现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潮州市文广旅体局四级调研员苏怀杰参与并见证了麒麟再现的全过程。他介绍,麒麟照壁修复工程既遵循严格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及最小干预原则,也遵循了可识别性原则。

与传统的“修旧如旧”理念不同,可识别性原则要求遗留部分保留历史原状,修复部分采用传统工艺及材料,但修复部分与原状部分细看须可辨别,以保持文物的历史真实性。这一修复理念源自西方,近年来被引入我国,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国内文物及古建修缮中。

“在我看来,每修复一座文物建筑,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所以我向来推崇研究型的文物修缮方法。”吴志敏认为,评判一座文物建筑修缮结果的好坏,不仅要看工艺,更要看其是否保留了各个时期积淀的历史遗存。“建筑是器,文化是道,只有保留各时期的历史遗存,才能让一座文物建筑有故事可讲,有价值可寻。”

去年12月,在对曾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的李家厝进行修缮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两根石柱表面近百年来多次涂抹的油漆层被清除后,出现了蓝色标语残余——“第一步使武力……”“第二步使武力……”。这天,吴志敏在日常现场指导中无意听到工人提起,连忙跑过去一看,发现这应是1924年北伐时期,国民党在《北上宣言》中提出的“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他立马转告项目负责人:“这两根柱子切记小心清理,赶快把标语保留下来。”

李家厝两根石柱表层油漆层被清除后,出现了蓝色标语残余。黄敏璇 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是周恩来总理倡议并参与建立的,柱子上这两句口号可以证明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同时它也是李厝祠曾经是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的具体证据,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吴志敏说。

麒麟照壁、李厝祠之外,潮州古城里的海阳县儒学宫、真武宫、下东平路305号名人故居等百家修百厝工程,也在“留住历史遗存”的修缮理念中陆续完工,再展风采。

活化利用增内涵

让文物建筑讲述故事延续生命

人们常常形容潮州古城为“一座活着的古城”,因为其核心区至今仍有近6万原住民。原住民带来的生活气息,被认为是潮州古城最根本的魅力所在。这让古城修缮者普遍形成一个共识——古城修缮,首先是为改善原住民的生活质量而修。

“多年来,潮州古城里公共空间一直比较缺乏,修缮工程的首要意义就是尊重和贴近原住民的生活需求,提升人居环境,增加更多的公共空间,从而实现主客共享。”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凡舸说,他从2018年至今一直参与到古城微更新和百家修百厝(祠)工程中。

在古城义安路,曾经沦为危房的双忠庙已焕然一新。这座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庙宇,原为奉祀唐代张巡、许远两位忠臣而设。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潮州计量实验厂使用,此后工厂倒闭,房屋因无人管理渐成危房。

“2018年百家修百厝工程启动后,开元寺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捐资200多万元用于重修双忠庙。”开元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桂曼向笔者回忆起双忠庙的修缮历程。以前,每当台风天来临,朱桂曼总会担心已成危房的双忠庙倒塌。而如今,这里成了社区居民议事厅、老人活动中心、社区党建阵地。

在这里,庙宇前厅成为大讲堂,常有嘉宾前来宣讲民俗文化、党建工作、消防知识……进门处的大戏台上,每到重要节日,喜爱潮剧的老人便聚集在此,为社区居民献上一场潮剧晚会。

今年63岁的杜阿姨是这里的常客。双忠庙修缮后不久,退休在家的杜阿姨便主动向社区申请志愿负责庙内的日常打理。每天浇花、扫地、整理桌凳,有空便来听听讲堂,和邻居闲聊,杜阿姨乐此不疲,“我没想到原本破破烂烂的危房,能变得这么漂亮。”

双忠庙戏台是周围居民唱潮剧的好去处。黄敏璇 摄

类似双忠庙,古城里多数修葺一新的祠堂都变身公共场所,有的成为党群活动中心,有的成为社区活动中心。平日里,常有附近居民或游客光临,年迈的长者前来寻找往昔记忆,年轻的孩童则来领略先辈的建筑工艺。

“一座修缮好的文物建筑如若空置,其实意义不大。”吴志敏认为,文物建筑的修缮只是“器”层面的保护,若要由“器”至“道”,还应该充实其展示功能,让文物建筑讲述故事,延续生命。

百家修百厝工程启动以来,潮州大力推进古城内祠堂等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让城内数以千计的文物景点共同讲述潮州故事。

有着孔庙之称的海阳县儒学宫里,大成门、大成殿得以重建修复后,潮人家训馆也在此展陈,讲述潮人家风家规;北阁佛灯景区内,岭南书院—潮州市金山书院近日正式建成,金山上将再度迎来贤达鸿儒论道讲学;今年7月修缮竣工的李厝祠中,正在布置红色金融和革命文物展,将与许驸马府、黄尚书府后座连片打造AAA景区……

“文物建筑不仅要修复、保护好,还要让它活起来,能够‘说话’。”潮州古城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陈国哲主要负责百家修百厝工程的活化利用工作。他认为,文物建筑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活化利用把其文化内涵传播出去也至关重要。

来自深圳的徐女士近期带女儿再次来到潮州古城游玩。在许驸马府,这座曾为北宋英宗皇帝长女德安公主之驸马许钰的府第、国内罕见的宋代民居建筑让母女俩颇为惊叹。

“许驸马府和我在江浙一带看到的园林式王府很不一样。这种潮州传统几进几间的建筑样式以前比较少见,感觉很有特色,出乎意料。”她提起府中展示的潮州传统节庆民俗和用具,“从这些东西可以明显感受到浓厚的潮州传统宗族文化。”

循序渐进修古城

让千年古城生机永存

“潮州古城是有生命的,因为建筑有生命,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是建筑不变的规律。古城内很多建筑已经几十年没修了,再不呵护就麻烦了。”吴志敏如此形容当下古城修缮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许驸马府经修缮后已对外开放。黄敏璇 摄

吴凡舸也强调古城修缮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常常自问:“修缮过后,我们到底应该给子孙留下一座什么样的潮州古城?”

“让古城建筑不是凝固在某一历史时期,而是保留有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包括传统格局、街巷肌理、文化遗产以及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要留下的古城。”吴凡舸说。

在吴凡舸看来,2018年潮州启动街巷微更新和百家修百厝,以及今年《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印发后,古城保育活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古城修缮应建立一个相应的制度,从政策上、技术上、资金上,循序渐进地系统推进古城修缮。

吴志敏建议,古城肌理的修复工作,在如今一批一批地大规模工程式推进后,未来应该以日常维护的形式、用“绣花”功夫持续一点一点更新。

陈夏阳也提到,古城修缮还需依靠老匠人的手艺和经验。近年来的修缮工程重新激活了这支队伍,未来修缮工作应慢慢推进,让修缮工艺在这些工程中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下去,缓解古建匠人断层的压力。

采访中,不止一位受访者建议潮州建立古城保护修缮基金,作为长期推进古城修缮的资金保障。

这与古城的历史遗留问题有一定关系。上世纪90年代,潮州确立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后,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古城片区也得到较好的控制和保护。但随着部分人口迁移至城外,古城内一批古民居空置失修、房屋产权复杂等问题也随之产生。

在专家看来,以建立基金的方式,依靠政府财政或其他社会资金的力量,有助于城内重点古民居得到及时修缮和活化,更深层次地推进古城修缮。

此外,吴凡舸还建议,古城保护和修缮要在宣传上下功夫,实现市民观念的转变。“要让市民真正认识到古城的价值,从不敢破坏、不能破坏到不想破坏,并且主动参与古城修缮。”吴凡舸说。

一名古建匠人正在修缮祠堂木雕。受访者供图

古城修缮向来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长期课题,于潮州古城如此,于全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如此。如何修缮一座古城?留住一个什么样的古城?潮州在一个又一个的修缮工程摸索中前进,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匠人、热心人士为此付出努力。

如今,在潮州古城的大街小巷,在诸多渐失旧颜的祠堂府第,修缮工程仍在继续推进。除此之外,古城内潮州旧府衙的代表性建筑镇海楼也已破土动工,启动复建。假以时日,晚清潮州内八景之一的府衙钟声,将在此重现。



下载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5 22:55 , Processed in 0.06881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