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33|回复: 0

沧海桑田,汕头这座城多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复制链接]

500

主题

642

帖子

597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76
发表于 2020-5-5 09: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眼间,原来今年已是汕头开埠160周年,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从海滩、盐田、渔村、码头、商埠、经济特区、到如今的省域副中心现代海滨城市,这座城市经历了一系列历史变迁——

借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汕头城市发展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城市旧貌变新颜;近40年间汕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25平方公里发展到257.66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实现从蹒跚学步,到阔步前进,直至健步如飞的变化。随着科技发展,4G和5G出现,城市正朝着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伴随2021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将在汕头举办,汕头又以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规划建设,扩展城市和发展空间。汕头城市格局将迎来新一轮变化提升,新型现代城市正阔步而来。先行先试的汕头正逐步成为中国新时期最开放、最具活力、最宜创业、最宜居住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地理变化助推小渔村形成

古代的汕头片区原为一片茫茫大海,伴随地壳运动太平洋板块和亚洲板块交替作用,陆地不断抬升,又有韩江、榕江、练江泥沙冲积,逐渐浮聚延伸,形成陆地。

俗话说:“未有汕头港,先有厦岭埔”。元代光华埠一带已形成较大渔村,称“下岭”(或称“厦岭”“夏岭”)。明代,翁万达故里鮀浦乡还是海边,桑浦山可望海,相传明郑和下西洋船队曾开到揭阳榕城梅兜村一带补给物资和招募水手。清初澄海知县王岱作有一诗《游龙船岩望海山达濠一带》,“地势垂穷巨海浮,尚横叠嶂截中流。悬岩忽辟奇峰腹,窄径斜穿乱石头。潮静兵艚犹设讯,烟清蜃气不生楼。何期令作余年日,得展乾坤万里眸。”“龙船岩”即今天的桑浦山的“龙泉岩”。明嘉靖九年(1530),崎碌到外马路老妈宫一带逐步形成沙脊,因沙脊向海伸延,渔民在此设栅捕鱼,称这里为“沙汕”,属揭阳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

明万历三年(1575),因韩江口的沙脊已积聚成片,这里被称为“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因海防需要,清政府在这里建烟墩,筑炮台,作为防守营汛,称这里为“沙汕头炮台”,“沙汕头”之名由此起。


从清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年间,现在的盐埕头到鲎坞(今称华坞)一带为盐田。清政府在此设站收税,简称“汕头”。


环境变迁助推港湾发展

西堤附近的西港与牛田洋是汕头内海湾腹地,是韩、榕、练三江内河船交汇的出海口,具有风平浪静、便利航泊,水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支持船员作息、淡水补给、仓储吐纳的岸地条件。在清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樟林港是粤东第一大港。清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后,樟林港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的一百多年间处于全盛时期。樟林港南北二线的航运同时繁荣,港内经常停泊数十至上百艘大船,各地物资云集于此,成为“商渔船只停泊之处,米谷积聚之地”。


与此同时,地处韩江、榕江出海口交汇处的西堤片区,伴随着韩江、榕江上游的货物转运而逐渐兴起。清代嘉庆初年,各地过往商船逐步聚集于西堤,以榕江和梅溪河为航道,与上游潮州、梅州上下交通,推动沙汕头基本形成。


据清嘉庆十九年(1814)《澄海县志》载:“沙汕头距澄海西南35里,东蓬州都即沙汕头前海沃也,有淤泥浮出沙汕数道,乃商船停泊之总汇,东出大海,西入潮阳县之达濠,西北面至揭阳之北砲台,为海防要隘。”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西堤片区初具港口雏形。同时,由于沙汕头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引起外国人的注意,西方国家的帆船经常行驶到南澳、妈屿海面,进行倾销洋货和贩卖“猪仔”等非法活动。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汕头是五口通商之后“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开埠助推城市形成

根据1858年6月26日(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清朝与英国签订《中英续约》(又称《中英天津条约》)第七款和第十一款规定辟潮洲为通商口岸,并派驻汕头领事官员。


1860年英国首任驻潮州口岸领导坚佐治(GeorgeW Caine)抵达潮州。被数千年大陆文化浸润的潮州爱国民众拒绝其入潮州城,并从桥上用大石砸穿了他的船甲板。狼狈不堪的他选择打算从韩江顺梅溪河口回广州。然而,一片细细软软河口冲积砂洲进入他眼前。


“这是哪里的天然停泊港”

“沙汕头,韩江出海口”,船夫回答。

“就把通商口岸定在这里”,历史就这样把中国东南对外贸易机会,甩给了河口滩涂的一个小渔村。


从1864年起,坚.佐治开始在达濠的礐石浚滨规划兴建领事馆,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荷兰、挪威瑞典联盟、丹麦、奥匈帝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各领事馆纷至沓来。港口带来贸易,贸易带来商机,商机带来繁荣,繁荣带来小城发展。从此汕头开始了完全区别于其他近代开埠港口的中西结合的城市发育。

随着码头迅速发展加上潮海关、洋行商会、近代银行开办等散布在西堤路到乌桥岛、海滂路到外马路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域内。伴随着商埠发展,小公园寸土寸金的土地逐步形成,居民长期以“因海而生,靠水而居”的生活方式,迫使私有化传统讲究营造规矩的潮汕民居无法长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路于海洋贸易经济。


港口繁荣助推城市发展

1860年,伴随着汕头开埠,汕头港口逐渐取代樟林古港,从红头船过渡到蒸汽船成为潮汕地区中心港口,从梅溪、廻澜溪——西堤——海关钟楼这道紧靠西港的弧形海岸线,逐步呈现“万国楼船”“云集鳞聚”的景象。


从开埠至20世纪初,汕头港(西堤)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商贸港口,拥有木栈桥趸船码头6座,仓库200多间(约5万平方米),中外轮船公司10多家,包括英国的怡和、太古轮船公司、法国雷特公司、日本大阪商船会社、泰国中暹轮船公司、还有中国轮船招商局汕头分局、中国民生实业公司汕头分公司等。另有本地太古南记、维记、捷利、和丰、元和、五福等30多家船务行或代理行。

从潮海关1860至1949年进出口业务可查,1866年开进汕头西堤港的帆船、汽船达525艘,总吨位21万吨;1921年汕头港出入船只达到3090艘,进出口船舶总吨位达到390多万吨,民国22年(1933)汕头埠进出口轮船达4478艘、6324468吨位。港口吞吐量占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总和的8.6%,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3位,成为近代中国三大海港之一;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居全国第7位。港口商业和兴盛同时也催生城市逐渐形成。


同时,汕头港倚赖汕头西港艚舶帆楫的一条条跳板,构建了汕头老埠外贸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引来“通洋总汇”的美誉,成就了汕头商埠的百年繁荣。


汕头开埠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纷至沓来,美、英、法、德、荷、丹麦、瑞挪(瑞典、挪威二国为合设)、日、奥、西、意、比等13个国家先后来汕设立领事馆,开办洋行、教会、学校、医院。


以汕头西堤港口货物集散地和旅客进出口岸为基点,汕头埠工商业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工商业的繁荣兴盛带动了汕头埠的城市建设发展。商埠从最初的西堤片区不断向东扩展,从“四永一升平”到“四安一镇邦”,至1919年冬汕头埠设立汕头市政局,1921年7月汕头埠在原市政局的基础上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1930年汕头准予设市,各项市政建设全面铺开。城市道路不断扩展延伸,潮汕铁路、汕樟轻便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一应齐全。自来水、电力、电话、电报、邮政、报业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备。商业、港口贸易的兴盛,也催生了酒楼、旅馆、百货大楼、电影院、戏剧院等商贸服务业。此外,还建有市政厅、中山公园等市政设施。


1933年南生公司从镇邦街迁到小公园开业,把商埠从镇邦街转到小公园,形成一个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放射型城市格局,达到汕头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峰。


今天,作为“百载商埠”的标志——“小公园”,还分布着潮海关系列旧址、日本台湾银行汕头支行旧址、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汕头老妈宫、存心善堂旧址、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永平大酒楼旧址、南生贸易公司旧址、人民银行旧址、汕头大厦旧址、汕头旅社旧址、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桃园酒楼旧址、永安百货(丰棉大楼)、汕头侨批业公会会址、爱群商场、集祥酒楼旧址、新广发百货、西南通酒楼、鮀江旅社(曾为:中原旅社、大中华、明芳酒楼、汕头大旅社等)、陶芳酒楼、大光明电影院(曾为:至平、中皇等)、南京旅社等历史建筑,汕头埠的繁华可见一斑。


因侨而生促汕头城市发展

潮商,潮汕商人和潮汕商帮,被誉为红头船商帮,是中国传统的三大商帮之一,是具有海洋性格、海洋文化的华商商帮,是中国的民商和海商。潮汕商帮文化已有千余年,其茶文化漂洋过海。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潮汕有着历史悠久的商贸经济活动,潮商的性格特征更多地通过商业活动表现出来,对外贸易的发展,造就了潮人的海洋个性,也浸染了潮商文化性格的海洋特质。潮汕商帮的崛起与成就除了得益于工商贸易外,潮汕商人的刻苦耐劳,冒险进取和倚重地缘、血缘社团的习性,是潮商成功的重要因素。


潮汕人善经商史料有记载,明国初《清稗类钞》有一册《潮人善经商》的论述:“潮人善经商,窭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不作海外巨商矣。”在清朝,潮商与晋商,徽商并列入三大商帮;在当代,更是出现了李嘉诚、庄世平、林百欣、谢国民、陈伟南、陈弼臣、马介璋、周泽荣、马化腾等商界翘楚。

潮汕商帮形成于唐朝后期,兴盛于宋元明清,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商帮。一直到现在,他们可称是“东方犹太人”,四处漂泊,善于经商。潮商是中国传统三大商帮之一,而与晋商,微商相比,潮商历不衰,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广。经过500多年的商业洗礼,潮商已经成为中国实力最大,影响深远,唯一没有断代的大商帮,是华人世界中最具代表性的族群。


“团结一致,敢为人先,勤劳拼搏,勇立潮头”的潮商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的潮人奋勇前进,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奉献推动汕头城市建设的加速器(先后捐款建设学校、医院、体育馆、市政、道路、桥梁等大型城市设施)。华侨们对家乡建设发展非常关心,无私地将他们宝贵的智慧、信息和资源贡献给家乡。


汕头人多地少,于是自古便善于精耕细作。且地处东南海隅,更锻就了“向海讨生,敢闯敢为”的性格。潮商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步一个脚印,在商海风浪中搏击成长;他们胸怀大志,放眼世界与国内,高位出击,勇于挑战,不断超越,闯出一片天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潮商奋斗在世界,回报在家乡,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为推动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力军。


侨批总汇加速汕头城市发展

我国民间自秦汉之后,已在东南沿海至东南亚一带开始海运贸易(早期的海上交通依靠风帆木船开始)。清代著名学者蓝鼎元的《潮州海防图说》曾详细记述了潮人和红头船的活动,“潮郡东南皆海也,左控闽漳,右临惠广。春夏之交,南风盛发,扬帆北上,经闽省,出烽火、流江,翱翔乎甯波、上海,然后穷尽山花岛,过黑水大洋,游奕登、莱、关东天津间,不过旬有五日耳。秋冬以后,北风劲烈,顺流南下,碣石、大鹏、香山、厓山、高、雷、琼、崖,三日可历遍也。外则占城、暹罗,一苇可杭,噶罗吧、吕宋、琉球,如在几席。东洋日本,不难扼其吭而捣其穴也。”


据史料记载,红头船一次远航,来回往往要三五个月。远载出口的多为本地出产的红糖、瓷器、蚕丝、烟草、渔网等物;进口的多为大米、干果、药材、布帛,木材等东南亚盛产的物资。

红头船是帆船,于是采用风力作为动力,而自然界的风力和方向无法按人的意志去控制,这是先天最大的不足。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出现了以钢铁为材料,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型轮船。新型轮船伴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而进入中国,并以其优越的性能逐渐取代了老式帆船的地位。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封建社会结束,红头船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到新中国建立后,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普及,外海航行的船只全部采用机械动力,红头船完全消失了。随它一起消失的,还有潮汕历史上一个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红头船”时代。


明末清初之后,大量的潮人移居东南亚;近几十年来,又散布到世界各地。数逾千万的海外潮人,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又不断地把海外的先进文化引进。中华文化在汕头融聚汇合,经过100多年潮汕人民的创造,探求和推陈出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汕头城市文化。


据饶宗颐的《潮州志》载:“我国邮政未开办前所有民间信件均赖民信局传递,潮人多年由南洋华侨汇入批款的数量缺乏调查,但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建设,受由华侨投资而成。”由此可见批信局对服务侨民,发展经济,繁荣沿海侨乡城市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经济界取得辉煌成绩的潮汕,每年汇往家乡的批款在2亿银元左右)。



汕头开埠后(1860年)铁壳汽船代替了风帆木船,海上交通得到了改善,定期往返于南洋和汕头的铁壳船,增设了托运民信的业务。这段时期延续至大清邮政成立,是轮船信局极为昌盛的时期。


清代期间成立的海内外批局共有113家,以泰国最多。1897年2月,汕头大清邮政局成立后,邮政寄批更安全,快捷,可靠。对于侨批通信来说,又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南洋各批局寄往潮汕各地的批信一律寄往设于汕头的批信中转局,再由汕头批局自派人到各地投递,构成收、寄、投的通信网格,范围包括:兴宁、梅县、蕉岭、汕头、诏安、揭阳、潮阳、普宁、饶平、潮安、丰顺等地。


最早有记载潮人第一家澄海致成批局于1829年在新加坡成立始直至1975年批局全面结束营业止,前后共历150年之久。在这么漫长的期间,鼎盛时期潮帮批信局海内外总共有1100多家,遍布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从明国三十六年(1947)二月初二登记的汕头市侨批工会会员批伙领取证明书名册有603人。从侨批封图例可查到潮帮批信局有600家。


潮汕侨乡人民中40%以上的侨属祖祖辈辈依靠海外华侨的批款度生,而民间的建公祠、修宫庙、建学校、筑桥梁、造公路、建市政设施等公益事业,都离不开华侨捐资所出力量。一百多年来,华侨福泽桑梓,造福乡民、建设城市,对侨乡人民的贡献有目共睹,万民赞颂。


解放以后,潮籍华侨踊跃投资侨乡建设,投资工农业,兴修水利,新建学校,投资房地产,现代化科技建设,城乡修桥造路,建医院,集资兴教助学及赡养老弱病残的奖学基金,福利基金、体育基金、文化基金等更是举不胜举,不计其数。数以亿计的华侨个人赞助及投资款比比皆是。


潮汕华侨,身系桑梓,爱国爱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全力支持家乡建设,赤子深情,为汕头繁荣,推进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如今海量潮汕侨批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和最为典型的表现潮汕地区的特色贡献得到世界的认同,2013年“侨批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汕头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荣享世界记忆名录的城市。同时经省领导倡议,汕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废弃的西堤码头地块进行修复建设公园,并设立“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2017年该项目获得国家住建部“人居范例奖”,并以点带面推进旧城区修复,铭记先人足迹,发挥老城旅游作用。


全国最早拥有的电灯和自来水、邮电、铁路、机场的城市之一

汕头第一家电灯公司的全称是“商办汕头开明股份有限公司”。是泰国归侨高绳芝从昌华电灯公司赎买机器,于光绪三十四年(1903)十一月开始动工兴建,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一日开始发电。高绳芝除自己投资外,公开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开创之初共筹得股额20万元。购置英国制造的锅炉2台,蒸汽压力150磅,最大负荷为1500匹马力;购置英国制造立式蒸汽机5台,总马力875匹。电机容量640千瓦,月发电量55万度。以后逐年扩股,至1935年已扩至40万元。随着汕头工商业的发展,开明电灯公司原有的设备及发电最已不能满足需要,高绳芝儿子高伯昂一再添购设备,至1935年共投资170万元。


开明电灯公司于1912年获得政府执照。1935 年又获准专利20年。日本侵占汕头时.开明电灯公司被日寇强行接管,受到极大破坏.日本投降后又被国民党政府接收。


汕头第一家自来水公司于光绪卅三年(1907)开始筹备,井向清政府注册备案领取执照。宣统二年(1910)动工,1914年3月19日开始营业,公司采取招股方式,集资经营。高绳芝原计划集资100万元.起初招股还算顺利,已基本招到此数。但由于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有退股的,有无法交款的,故实收股金仅68万元。水厂厂址设在距离汕头埠10公里处的潮安大鉴乡,全套设备皆从美国引进。计有:锅炉2台、蒸汽压力125匹,蒸汽发动机2台,毎台马力135匹,抽水机进水管15英寸、蓄水池4个,正常容水量为143.5万加仑,水塔高度80. 5英尺,直径10英尺,容水量15万加仑。在市内各大街小巷的地下铺设1-12英寸不等的镀锌管、生铁管和陶瓷管3种水管。

1906年,澄海籍泰国华侨高绳芝创办的汕头自来水厂和开明电灯公司,加快汕头经济生活的繁荣,而在汕头自来水公司的设立之前,中国境内开设自来水公司的地方,只有上海、广州、成都等少数城市。


1904年,由华侨张榕轩张耀轩正式组成“潮汕铁路公司”于1906年11月16日建成的潮汕铁路,成为华侨在国内创办的3条铁路的最早一条。电灯、自来水、邮电、铁路、机场等等城市基础设施经过几十年建设使汕头成为解放前广东省第二大城市。


汕头大学推动城市文化、人才素质提升

汕头大学于1981年建立,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广东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验示范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也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超过100亿港币)的公立大学。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招收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多人。有图书167.4055万册,电子图书332.0876万册。汕头大学建立对汕头城市发展培养大批技术人才,提升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市政投入助推汕头发展

经过160年城市发展,从2019年底汕头市市政设施数据情况看,汕头城市桥梁193座,中心城区道路101条,城市道路长度(不含宽3.5米以下道路)1815.45公里,城市道路面积2730.2万平方米。城市人行步道面积1175.73万平方米,城市下水道总长度2918.55公里,中心城区泵站及电排闸站10座,中心城区手动闸及电排闸站101座,城市安装路灯140多条路段,城区道路照明灯8075盏,城区灯杆15821杆、城市景观照明设施721290盏,绿地面积11423.05万平方米,全市公园73个。中心城区路树90993株,中心城区绿化平台及绿岛90个,全市建成投入运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17座。全市已建成运营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7座。城市公厕数量740座,生活垃圾转运站140座,全民健身活动点140个,城市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满足市民需要变化巨大。

2019年汕头被国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汕头再添一张靓丽的“国字号”生态名片。汕头市域森林覆盖率35.5%,城区绿化覆盖率43.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5.19平方米。至2019年汕头已享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文具生产基地”、“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接下来,汕头还将以2021年举办亚洲青年运动会为契机,正加快市政道路改造升级,城市水环境治理、城市门户建设升级、城区更新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提速升级;扩展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展示汕头最美最好状态。

随着亚青会项目加快推进,将提高汕头中心城区体育设施水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更好地展望汕头市的整体精神风貌,满足国家及省市体育事业建设的布局和要求,为城市发展提升注入新生机和活力。


2020年我省共安排重点项目1230个项目,总投资5.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00亿元。汕头超过50个在建设项目,数量多,投资大,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工程和民生保障等领域,有利于优化功能布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将以“办好一次盛会,搞活一座城”为理念,着力将举办权转化为发展权,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开放度和美誉度。


汕头市历届领导通过财政投入推动汕头城市发展壮大,成为重要主力,从1860年汕头城市原只从小小西堤一带至1900年小公园片区、1940年市政厅片区、1980年龙湖特区、2020年华侨试验区,可以说40年一个飞跃。从西堤路到小公园、市政路、中山公园、人民广场填海、海湾大桥、礐石大桥、火车站、海滨路东延、时代广场扩建、华侨试验区填海、海湾隧道、牛田洋快速通道等等一个个项目建设催生城市形成的发展壮大。


汕头经过历届市政领导大力推动城市建设升级改造,同时伴随政府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模范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和举办广东省运动分会、广东省侨博会、世界潮团联谊年会、南粤古驿道大赛、亚洲青年运动会等等大型活动和赛事助推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规模、发展。

经过160年发展,从原来沙滩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汕头城市建成区面积只有7.25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57.66平方公里,GDP达2694.08亿元,城市规模正逐步向东延伸发展,目前亚青会各场馆和配套设施正在呈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东部城市经济带华侨试验区已崛起现代滨海新城,汕头正步入新一轮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


借助亚洲青年运动会2021年在汕头举办东风,正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发展。勾画出一个正在全面振兴和崛起的汕头城市美好未来。也许再过40年,未来汕头政治经济中心格局将移至东部华侨试验区以亚青会场馆塔岗围至南湾一带片区,汕头正从内海湾城市向外海湾城市新一轮发展。因海而生、因侨而立的美丽幸福新汕头正向我们走来。



文/李向东  图/马卡、网络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240e0ebac46c90afc1f2bff86eb6ff32.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6 05:47 , Processed in 0.0562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