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文《核舟记》描写过一位奇巧匠人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在广州增城夏街古驿道旁的
百年老宅黎贺榛故居里,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汉军手持刻刀,
也能将小小乌榄核,
雕刻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
其技艺不亚于核舟记中的王叔远。
▲在周汉军的刀下,拇指大小的榄核上面,雕刻的内容却有声有色。
增城榄雕属于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是清代咸丰年间新塘老艺人湛谷生雕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被称之为雕刻之王。在船底上雕刻了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全文,共537字。如今这件稀世珍宝珍藏在增城市博物馆内。
作为榄雕工艺传承人的周汉军,他的美工技艺几乎全靠自学。2012年春,在外打工多年的他选择回到增城,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专门做雕刻。2016年8月,他和“增城古村之友”共同发起“复兴增城榄雕文化”项目。2017年初,他们在网上众筹资金七万多元,在夏街古驿道上租下黎贺榛故居,并对其进行了修缮,创立榄雕艺术展览馆——榄人榄园,成为广州榄雕传承基地。
▲周汉军花钱租下增城夏街古驿道旁的百年老宅黎贺榛故居,并对其修缮,将这里打造成广州榄雕传承基地。
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一度辉煌的这一民间艺术,目前几近没落,作品更是鲜为人知,工艺濒临失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榄雕,他们会定期组织活动,让社会上的爱好者以及部分中小学生过来参观,“让更多人摸到榄雕,榄雕才会活下去。” 周汉军目前有众多徒弟,这些徒弟如今渐渐出师,能够独立工作了。
说起榄雕的复兴之路,周汉军谈到,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了物质上得到满足,精神层面也有很大的需要。把榄雕做成有增城特色的旅游商品,能够激发榄雕艺人的创作欲望。
▲榄核十分坚硬,雕刻前需要将刀磨得锋利。
传统的增城榄雕作品,题材缺乏新意,难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为此,周汉军搜集增城历史题材、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此作为榄雕的创作题材,解决了榄雕作品题材单调性的问题。比如《何仙姑系列故事》《宾公佛系列故事》《荔乡怀古系列故事》,这些作品不仅有历史文化内涵,而且题材新颖,构图多样化,连续两届在增城旅游商品创意大赛上荣获大奖。
▲周汉军会一直坚持榄雕创作和推广,虽未必可以振兴榄雕,但至少可以保留这门本地传统的技艺。
“接下来,我们借助一些手段,向社会大规模地传播榄雕文化,让大家对榄雕艺术得到更深的了解,从而开启榄雕复兴之路。”周汉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