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83|回复: 0

潮汕籍红色记者第一人:抗日战场随军记者孔迈

[复制链接]

1229

主题

1349

帖子

592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21
发表于 2020-7-27 10: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转载自北京潮讯公众号

【编者按】孔迈(1919-2008),祖籍普宁,19岁时背着父母从印尼回国参加抗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26岁时调入新华社胶东分社,从此开始新闻记者生涯。

据编者手头能查到的资料,孔迈是潮汕籍红色记者队列中,最早从事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著名记者。

下面编发的是孔迈同志的子女在父亲90诞辰时发表的文章,原文标题为《归侨赤子 报国情怀——追忆父亲孔迈记者生涯》。


上图:战争年代,孔迈佩戴的新华社胶东分社、新华社徽章,1948年担任三野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时佩戴的解放军胸章、抗美援朝时佩戴的志愿军胸章,以及和妻子徐舟力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纪念章。

父亲祖籍广东普宁,祖父1915年从潮汕漂泊到印尼谋生。父亲1919年出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原名东平,号祥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翌年6月,19岁的孔东平怀着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回国投身抗日救亡。途经香港时,为了表示自己献身祖国的决心和与父母不辞而别的歉疚,他在自己一张黑白相片背面写上“妈妈,把我献给祖国吧”,托人把相片转交给尚在印尼的父母,从此与父母一别遂成永诀。老父暮年每念及此,辄潸然泪下。



父亲途中屡经风险,终于在1938年7月7日抗战一周年纪念日抵达汉口,经八路军汉口办事处介绍,北上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报到,分配到陕北公学分校,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冬,党中央成立抗大一分校,并号召大家打到敌人后方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父亲报名参加,随抗大一分校两度东迁,长驱五千余里。

1940年父亲被任命为民运工作团副团长,参加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建设。次年,他带领民运工作团在泰安、济宁、费县等地坚持反扫荡,许多战友英勇捐躯,父亲的左臂亦中弹负伤。
   
 
矗立在胶东牙山栖霞辛庄山口的抗日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四个大字“气壮山河”,记录了抗大胶东支校在1942年冬季反扫荡中37名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其中有五队政治教员、与父亲一起回国参加抗日的印尼归侨罗森。



1944年秋,父亲在青(岛)烟(台)路沿线进行战地采访。胶东北海分区政委刘浩天将一架缴获日军大队长的德国康泰克斯相机借给父亲。父亲把缴获的120胶卷剪成两半作135胶卷用,居然获得成功,被胶东画报社聘为特约摄影记者。不久,在攻打栖霞城时,父亲随攻城部队直捣县城,用这架相机拍下胶东地区从日寇魔爪下解放出来的第一座县城的历史场面。



1945年,父亲调任新华社胶东分社和《大众报》编委、采访科长、特派记者,正式开始他的新闻工作生涯。同年9月,我胶东子弟兵全歼平度城守敌七千人,活捉伪军将领王铁相。父亲骑着缴获的摩托车随军采访。


1945年9月,在解放平度城攻坚战中,我胶东军区首长在晨曦中亲临炮兵阵地观测敌情,父亲拍摄的这张剪影照半个多世纪后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出版的优秀作品集锦光盘。

父亲到大泽山军分区司令部驻地高家,正逢鬼子出来扫荡,他用望远镜看到日军不断踩响民兵埋设的地雷,粉碎了7天里日军的三次大扫荡,便写了《大泽山民兵地雷战粉碎敌人扫荡》的战地通讯,刊登在《大众报》上,至今仍陈列在当地抗日斗争展览馆里。图为父亲(右三)采访胶东海阳县著名的“五虎村”民兵爆炸英雄于化虎(左二)、赵守福(右一)和孙玉敏(中)开展地雷战杀敌。电影《地雷战》中的爆破大王赵虎就是以于化虎作为原型。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日,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孔东平和徐舟力结为伉俪,自那起相濡以沫六十多年。

1945年10月,父亲在新解放城市威海以市长于洲的秘书长的身份,脱下军装着长袍礼帽,参加与美军舰队司令的谈判。

1946年5月,东江纵队北撤,由美舰运抵烟台,曾生司令在码头接受新华社记者孔东平采访。这张照片是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摄的。



1946年6月,我胶东子弟兵解放胶县城,击毙大汉奸蒋军新编12师师长赵保原。战士们把赵保原的尸体拖到旅司令部指挥所前,司令员聂凤智(右二)、政委刘浩天(右三)、参谋长肖镜海(中)从指挥所出来看,验明正身。新华社随军记者孔东平拍下照片,并写了一篇战地通讯刊登在《大众报》上。

解放战争初期,孔东平被派到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分社第九纵队担任支社社长兼《胜利报》社长。

1948年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九纵73团率先突破济南城。做为随军记者,孔东平一直在跟踪采访该团,用相机记录下该团将士奋勇攻城、将红旗插上济南城头的珍贵历史镜头。中央军委授予73团“济南第一团”的光荣称号。翌年,第九纵队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7军,孔东平担任军报社长。

1949年4月20-22日渡江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渡江前夕,孔东平调任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九兵团分社社长兼《长江报》社长。在渡江战斗中,父亲随“济南第一团”打过长江,并将胜利登岸的消息写成稿子交给电台发往新华社总分社。这时战斗尚未结束,部队正急速追歼逃敌。有时随军电台报务员刚架起天线杆,没等稿发完部队又继续进发。父亲只好发一点,随部队突击一阵,趁枪林弹雨间隙再发一点。结果,通过随军电台发到前线总分社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凑不成章《渡江通讯》,父亲引为终生憾事。



收到新华社前线总分社的电报后,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笔写下这篇新闻稿: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建国初期,爸爸妈妈度过了铜婚纪念日。

1953年,总政借调孔东平参加赴朝志愿军“解释代表团”(遣返战俘),任上校衔副大队长兼东长里17号帐篷中方首席解释代表,同美军代表进行谈判。


1954年10月父亲被新华社总社派往印度新德里担任首席记者,脱下军装换上西装,根据工作需要改名为孔迈,和母亲徐舟力一同踏上驻外记者的征程。当时驻外分社人员少,任务重,要求记者应具备“多功能型”,既要采访、编稿,还要译稿、发稿。父亲在印度的四年里,完成了周恩来总理、宋庆龄副主席、贺龙副总理和叶剑英、郭沫若、郑振铎、茅盾等率领的各种代表团访问印度的报导任务,并有幸数次聆听周总理的亲切教诲。

图为周总理1956年11月访问印度时在加尔各答宾馆同中国大使馆和新华社新德里分社驻外人员合影,前左二为周总理,后排中为乔冠华,二排右一乔冠华夫人龚澎、右二大使夫人姚淑贤、中为潘自力大使,后排右一为孔迈。

在新华社新德里分社工作期间,爸爸妈妈度过了锡婚纪念日。



1956年冬,宋庆龄副主席访问印度,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也许是由于距离太近,父亲的镜头未能聚焦在行进中的主体对象,而清晰地聚在背景的欢迎人群上。


宋庆龄副主席题赠的新年贺辞。

1959年1月2日,卡斯特罗的亲密战友切·格瓦拉少校带领起义军第八纵队率先攻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那时孔迈正在新华社驻印度分社担任首席记者,为了第一时间零距离报道古巴,新华社总社从新德里急调孔迈赴古巴进行秘密采访。由于当时古巴的外交部长阿格拉蒙特亲美,对于中国记者的入境申请根本不予理睬。几经周折,孔迈才托关系从古巴驻圣地亚哥大使馆弄到签证。4月13日,孔迈飞抵哈瓦那,成为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进入古巴的新闻记者,并于次日采访了传奇人物格瓦拉。1959年7月,孔迈向切·格瓦拉赠送《毛泽东论游击战争》西班牙文译本。

1959年10月,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巴西《最后一点钟报》社长萨缪斯(右二)和夫人,孔迈(右一)向毛主席介绍外宾。萨缪斯夫人的目光似乎在仔细端详毛主席的衣领。


1959年12月,古巴总理卡斯特罗(右一)回答新华社记者孔迈(左一)关于土地改革的提问,那时卡斯特罗风华正茂。40多年后,父亲三野27军的老战友迟浩田将军访问古巴,会见卡斯特罗,老卡风采依稀当年,但亦垂垂老矣。迟将军将这张富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送给家父。



1961年4月17日凌晨,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在基隆滩(Pig Bay,猪湾)登陆。孔迈最早从《今日报》社长罗德里格斯打来的电话中获悉这个消息,立即向中国驻古巴大使申健报告并代申大使起草密电报告国内。

古巴军民经过72小时的激战歼灭了入侵之敌。孔迈(穿白衬衣)在前线采访。

1961年10月,切.格瓦拉(右一)、古巴《今日报》社长罗德里格斯(中)和孔迈(左)在中国驻古巴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上交谈。半年前正是这位罗德里格斯社长将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的消息凌晨电告孔迈。 

1966年,格瓦拉进入玻利维亚山区打游击,成就了他永恒的传奇。

在新华社哈瓦那分社工作期间,爸爸妈妈度过了水晶婚纪念日。
1972年,周恩来总理接见瑞士代表团。前排右一为孔迈。

1979年4月,父亲以花甲之年出任新华社东京分社社长兼首席记者,携家母东渡日本工作数载。父亲在1980年写的《昭和年代三只猴》发回总社后,作为电台广播和在《人民日报》中文版、《北京周报》英文版及日文版先后刊载。日本上治大学、早稻田大学还将其编入教材。图为父亲加入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的会员证。
文革期间,爸爸妈妈度过了银婚纪念日;
1985年,爸爸妈妈度过了结婚四十周年纪念日——红宝石婚;
1990年,爸爸妈妈度过了结婚四十五周年纪念日——蓝宝石婚;
1995年,爸爸妈妈度过了金婚——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

1998年10月1日,父母的老战友迟浩田将军来家中亲切探望,带来这张意味深长的照片。2005年,这对相濡以沫的老新闻工作者度过了他们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钻石婚。


我们全家为亲爱的爸爸妈妈制作了记录他俩献身新闻工作60年历程的画册《钻石赋》,封面用的是爸爸1960年在哈瓦那海滩拍摄的一张照片:小船泊在宁静的港湾。在爸爸的内心深处,这正是他和老伴共同走完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物链接】
孔迈的长子——孔泉


孔泉(1955年11月-),原名邦西,孔子七十六代孙。祖籍广东普宁市下架山镇南城村,生于印度新德里,是原新华社东京分社社长孔迈的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2008年3月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并依据惯例,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摩纳哥公国特命全权大使。2013年11月起,孔泉出任中央外办副主任。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QQ截图2020072710235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6 14:02 , Processed in 0.08474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