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雷军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小米公司就正式进军智能电动车的官宣如是说。
雷军经常说,要做时间的朋友,小米汽车成为51岁雷军的最后一战,如此带着“视死如归”勇气的表态,令人震撼。
雷军表态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车
近日,雷军在小米春季发布会上宣布,他将亲自带队制造智慧电动汽车,成立智能电动汽车全资子公司,并亲自兼任CEO。
经过多次否认与辟谣之后,雷军终于表态,造车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为小米汽车而战。在春季发布会上,雷军说:“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专案,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同日,小米集团也在公告中证实“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本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和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的合影
有媒体引述小米内部人士透露,小米的造车团队目前已经搬到小米产业园内A栋办公,并有小米内部团队加入,雷军虽兼任造车部门CEO,但具体执行由王川负责,小米内部多个小部门的负责人也已并入造车团队,其中包括人工智慧部多位管理人员。
另有报道称,小米已经从多家汽车产业公司挖角人才。
雷军为小米汽车而战,加入电动车战局,财经业界及网民各种声音都有。有的为雷军欢呼鼓噪,也有的嘲弄看笑话。即便是央视,旗下平台也有不一样声音。
央视网评《梦想“弯道超车” 小心中途“翻车”》指出:新能源造车,是当下最热门的“风口”,在造车新势力那里,“市值超过宝马、丰田、法拉利”“一款车没上市,市值已经国内最高”“年底造出飞行汽车”“研究3个月,押上人生全部”……一个个故事足以让人血脉贲张。
评论称:这种信心来自需求,新能源车销量给力,资本市场给力,都是翻几十倍的行情。如今,地产、手机、空调、互联网等跨业巨头纷至沓来,带来“互联网+”“智能+”,这种“鲇鱼效应”对激活传统造车业有好处,如果通过技术赋能、能源革命推动中国本土造车业的“弯道超车”,那就是更大的好事。
不过,文章更是一针见血:“造车不是积木游戏,如果门槛真的这么低,那传统车企‘百年积淀’‘工匠精神’岂不是闹着玩的?”
小米创始人、CEO雷军曾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评论更是唱衰:这些年网络产业上已见证不少这样的“神话”,但多数都是开局轰轰烈烈、结尾凄凄惨惨,“当初猪飞得有多高,后来它摔得就有多惨。”
值得注意的是,“央视财经”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进攻型嬗变”里说:雷军宣布小米将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小米的加入,给全球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汇入强劲的创新和产业动力。在不久前吉利汽车也推出高档电动汽车品牌“极氪”,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展开竞争。
显然,央视也是一件事情两样的说辞,一边是拐着弯痛骂一顿,另一边又是“点名表扬”,让人云遮雾绕,不知所云。
小米创始人雷军
济群法师说:我们要学会从缘起看世界,放弃对事物的原有设定,打开心量,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当我们把所有设定撤掉时,每个一都是一切,都是无量。
对于小米造车,看来也要用“缘起法”的角度看,放弃一些固有成见。
100亿人民币起步,10年100亿美元,“多乎哉不多也”!雷军是跨界造车,此前没有任何造车经验,假如仅是利用“新能源”、“电动车”市场概念炒作股价,想趁机捞一把而已,那正如雷军说的,他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也将折损光了。
假如雷军真是想做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从零全部跑,就那点投资金额是远远不够的。雷军投资过“造车新势力”的小鹏、蔚来,造车的心念也非一时兴起,似乎也是有备而来的。
多少年来,雷军和小米能在业界迅速崛起,也得益其顺潮而起、灵活多变的一贯作风。在全球风行新能源汽车巨大风口上,小米虽无技术、人才优势,但雷军是一个顶级的优秀资源整合重组者,勿要轻视他的潜能。
在官方去年10月启动对新能源汽车投资大调查之后,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大整顿,目的是挤掉产业泡沫,逐步清理各种乱象,而非遏制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小米此时高调宣布投入造车,雷军是个精明的人,会与政策“背道而驰”?
未来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前景更加看好,发展环境也会逐渐规范有序,也许,这正是雷军抓住时机抢先入市的一大考量吧!
雷军宣布造车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3月20日出席北京举办的“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论坛的“汽车业的新革命”分论坛发言,他预计,电动车将会在10到15年大规模地普及,届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接近1亿辆。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汽车2021年正在电动汽车领域急起直追,动作频频,不久前甚至推出“Zeekr”新品牌,将以更高端的车款与主要竞争对手特斯拉抗衡。
李书福在今年1月11日,与百度合资建立电动车公司,共同打造下一代智慧汽车。1月13日,吉利又牵手富士康,拟成立合资公司打造全产业链、一站式的电动车代工新模式。1月20日,吉利又与腾讯在智慧座舱、自动驾驶、数位化业务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
后来,吉利与法拉第未来、进驻合肥、在赣州投资动力电池、在广州南沙投资百亿元资金建厂等,都有新消息不断传来。
相比之下,雷军的小米高调加入造车战局,欲与市场一争高下,他如何大施拳脚呢?又如何入局呢?至少有一点,在新能源电动车庞大产业链中,小米的角色到底在哪里呢?
电动车是大势所趋,风口中的风口,如今国内老牌汽车企业都沦落为代工厂了,小米会找谁代工呢?
新能源电动车的投入是个无底洞,深不可测,雷军10年100亿美元的投资,也仅是“毛毛雨”而已。这一次押上一生战绩和声誉的创业,雷军会如何下手呢,又从哪儿下手呢,小米的优势竞争势能又在哪儿呢?这些都是问题,也是必然面对的挑战。
鸿海创办人郭台铭
鸿海创办人郭台铭,也与雷军一样是跨界加入造车战局的,只不过,郭台铭不像雷军那样“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对于因应市场变化,全球“代工大王”郭台铭的态度是“抱持审慎”、“如履薄冰”。
为了救疫情,美国狂印钞票,美元四处横流,也打乱全球货币市场。尤其是弱势美元下,以外销为主的电子业叫苦连天。对策是什么呢?郭台铭的建议是“升级比升值更重要!”近年来,鸿海一直在变,富士康也一直在摆脱“血汗工厂”困境,寻求从“量”转“质”的嬗变之路。
郭台铭将造车,视为鸿海转型的路径之一。雷军为汽车而战,也是寻求多元转型的突破口,两个造车“门外汉”殊途同归。
眼下,电动车已成为各路大佬“兵家必争之地”,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曾说,中国将是未来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但中国的电动汽车能否占有具影响力的一席之地,正受到严峻的考验。
大干快上,某地产大佬一辆车都还没有卖出去,市值已几千亿了。“造车新势力”也不乏有“纸上造车”的PPT车企。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其结果就是进入盲目的惨烈竞争,最终变成了“一哄而散”。
郭台铭没有任何造车经验,小米的雷军也是,不过鸿海造车,对自己在产业链生态系统的布设,是有其清晰定义的,也有一套明确的商业模式,这方面值得雷军好好地借鉴。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
3月25日,迎向电动车时代的鸿海,举办了电动车开放平台MIH联盟首次合作伙伴大会。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称,2021年是MIH联盟共同在EV扎根的关键元年,期望能善用众人智慧力量,共同创造EV新价值及新记录。2020年10月16日,鸿海科技日上首次推出MIH开放平台的想法,并于11月5日正式推出平台,短短140多天,目前联盟会员已有1200家之多。
截止于3月30日,MIH联盟会员已有1348家厂商,其中硬体平台厂商1171家,占比达86.9%,软体平台厂商134家,比例是9.9%,其他厂商占比为3.2%,预计平台将于今年7月正式运作。鸿海董事长刘扬伟称,平台整合进度有些超预期,鸿海原本估计要等到2024年或2025年才起飞,现在有机会在2023年发酵,因应产能需求。
整合电动车生态硬软产业链的MIH联盟,就是郭台铭进军电动车的“出海口”,刘扬伟表示,把平台做大、做强,一定会维持它的中立性。过去该联盟由鸿海催生,2021年7月独立运作后,会朝“开放”、“出海口”、“中立”三原则方向努力,届时会由拥有车界经验的郑显聪,以及有丰富软件经验的魏国章共同推动。
鸿海去年推出电动车开放平台MIH联盟,目标是成为电动车界的“安卓系统”,缩短电动车的开发周期及成本。也就是说,这个开放平台今后将影响及汽车供应链生态、产业转型升级、造车软硬体及云端整合等多元层面。
此外,郭台铭旗下“工业互联”也明确其在鸿海造车计划的主攻方向,即包括以高阶精密电机及机构件技术发展与制造、以灯塔工厂模式进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个智慧制造与服务,并以5G、物流网和车载系统切入车联网。
相比于郭台铭的作为,雷军和小米目前除了端出10年100亿美元资本规划,似乎没有实质性内容,在电动车热潮中,小米的位置将安放在什么地方,暂时也不明确。此外,小米集团旗下关系企业也包括转投资企业,如何与小米造车宏图协同作战,各自承担的任务是什么,也有待清晰起来。
雷军为小米汽车而战,我们能唱衰“风口的猪飞多高就摔多惨”吗?但愿大家都是“杞人忧天”,我们也相信,时间是雷军的朋友!
来源:一波说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