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04|回复: 0

潮汕“出花园”除了满载祝福,原来还是一堂感恩教育课!

[复制链接]

1229

主题

1349

帖子

592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21
发表于 2021-8-12 11: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人礼是古今中外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现象,其核心意义都是向成年的年青人提示、警醒: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成人礼是普遍的人类文化现象,但成 人礼的仪式则因民族、地域族群(即民系)不同而千姿百态,而风情万种。

潮汕人作为一个族群,一支民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 功能明显的成人礼——出花园习俗。本文试就潮汕出花园习俗进行文化审视,诚乞教于方家 同仁。



文化传承:潮汕出花园习俗有由来

古代汉族老早就有成人礼。男子称“冠礼”,即男子 20 岁束发加冠,举行加冠仪式;女 子称“笄礼”,即 15 岁女子盘发插笄。汉魏六朝时期,冠礼和笄礼成为士阶层的成年礼,被 纳入中国礼教文化系统。隋唐时期,由于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发生转变,冠礼与其他古礼一 样只是在社会上层象征性地保留。宋代统治者积极复兴儒学,鼓吹礼义纲常,作为“礼之始” 的冠礼受到重视,贵族的礼仪演变为士庶通礼。明代《朱子家礼》被视为民间社会的礼仪指 南,其中的冠礼得到较大范围施行。清代以后,随着政治体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冠笄之礼 逐渐式微。民国时期的地方志已称“今冠礼已废,久矣。”与此同时,各种具有民族风情 和地域特点的成年习俗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广泛流布,如浙台地区的“做十六岁”,山西、内 蒙古等地的“圆锁”,广西“花头族”的“度戒”,贵州芭沙苗人“补荡”等等。

潮汕人是指生活在潮汕地区,以潮汕话为纽带,由潮汕文化哺育而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 族群。它是由古越族与中原汉族移民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族群,其主体、核心是中原汉族移民。中原汉民族入潮,带来的是文化,尤其是语言、信仰崇拜、风俗习惯等。潮汕民间文化至今 仍然保留着古代中原汉民族文化。出花园习俗作为潮汕人的一种成人礼,就是对中原汉民族成人礼的有效传承。

潮地何时有成人加冠礼,今难以考证。最早记载的地方志是清代嘉庆版《澄海县志》。“冠礼,旧志不载。今俗男子甫离襁褓,即加帽。至年四、五岁养长,长为总角。将婚之前 具冠,命赞礼者祝加其冠,咨亲长所职然。惟 士夫家间一行之,民庶多略,女子将嫁而笄, 则贵贱无异焉。”不少学者由此认为潮汕出 花园习俗是在清代,林伦伦先生等人编写的 《潮汕民俗大典》就认为:“清代以来,粤东 地区有一种近似古代成年礼的特有礼俗—— ‘出花园’”。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 十六成人”。可见,潮汕人的 15 岁出花园是对 古代中原汉民族成人礼的继承。

饶宗颐先生在《潮汕志》中,对潮汕出花园习俗是这样记述的:“有所谓‘出花园’者…… 仿佛冠笄蜕遗,因男子一‘出花园’,即呼之为成丁,其事母制蓝衫白裤,足登皮屐,并备 牲礼花纸,花纸为拜公婆要品。祀九子母,名曰拜公婆,就眠床上,摆在簸箕祀之,是日是 人须在家中,伏守一天,不令外出,谓不敢见天。小康之家,即在三月五月择日举行,贫者 也不得挨过七月初七日,缘七七为九子母诞,有儿女家必祀公婆,可并举行也。”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将“出花园”的过程细分为择吉时、赠馈礼、着新装、换肠肚、拜公婆、 宴宾客、守日禁七个环节。


流播与融合:潮汕“出花园”习俗的生成


潮汕先民因避战乱而从中原南迁,先是聚族迁入福建,再从福建辗转迁入潮汕的,当中 最为主要的是来自莆田,故而潮汕有俗语“潮州人,福建祖”。

入潮的福建移民,不仅大大地增加了潮汕的人口,而且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经验,带来了较为先进的航海技术与商业贸易,也带来了语言、饮食、信仰崇拜等风俗习惯, 以致“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作为中原汉民族的成人礼,在莆田、泉 州、厦门、漳州等地都流行,不断融合,形成出花园习俗。随着移民入潮,福建式的成人礼 ——出花园习俗,也随之传入潮汕。

从福建流传入的出花园习俗在潮汕各地再次流播,再次不断融合,不断变革,形成潮汕 式的成人礼——出花园习俗。从文化的角度看,潮汕文化与福建闽西南文化一源,无论是方 言、节俗、饮食、民居、信仰崇拜还是生活习俗等;从“潮州人,福建祖”“虽境土有闽广 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来考察,潮汕出花园习俗与福建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的 出花园习俗几乎同工异曲,大同小异,是同源关系,可以说,潮汕人的出花园习俗是从福建 传接过来的,完全体现着一种文化流播现象。当然,在其流播过程中,有所融合,也有所变 化,不无发展。

潮汕出花园习俗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形成一定的差异,体现各地的风土 人情,如揭阳的出花园习俗与澄海的、饶平的、潮阳的、惠来的出花园习俗就大同而小异。


故事解释:潮汕出花园习俗符合民俗文化的一般规律


民俗有一个明显的文化现象,就是编造一个神话、或传说、或故事来解释其由来,特别 是节俗。为什么人们要在一个特定的日子过节?过节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按照一个模式活 动?过节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如此热情、兴奋?这些都需要一个解释,最简单、生动、有趣 的解释,就是编造一个故事。于是,几乎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美丽生动的故事在流传。

节俗故事主要是讲述各民族节日由来的故事。一般来说,民间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些风俗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文字发明前的史前时代,探寻节日的真正起因是很困难的一件 事情。可是,到了过新年时,大家就贴传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到了元宵节就张灯 结彩;到了清明节就插柳、上坟、祭祖;到了端午节就挂艾草、喝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到了中秋节就吃月饼;到了重阳节就登高、饮菊花酒、吃菊花糕;到了冬至就吃甜丸……这 些都让整个乡村的人如痴如醉,有些节日则引得万人踊动,举乡若狂。

潮汕传统的时年八节与整个汉民族大同小异,相应地,节俗活动与整个汉民族无大差 别,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性的节日与节俗。潮汕民间也与其他地方一样,有不少节俗故事。潮汕出花园习俗的由来本身并无故事,但仪式活动中拜公婆、咬鸡头、穿红屐则有故事。

拜公婆神是潮汕出花园习俗一个重要的仪式。关于公婆神的由来,民间流传有五个版本 的故事。其中,最有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流传于揭阳、潮阳一带的故事。

传说宋朝有一皇子出世不久,日夜啼哭,生命垂危,连皇帝也不知如何是好,遂张榜招 贤,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太子。后来,潮汕一位善哺育和调教孩子的妇女见无人敢应 试,便决定进京试一试。说来奇怪,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不啼哭了,病也好了, 人也聪明了。皇帝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养护理皇子的她,听知皇帝 到,一时忙了手脚,情急之下躲进皇子眠床下,并惊得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 身亡。皇帝深感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 敬地称她为“阿婆”。后来人们把“阿婆”当作儿童的救护神进行膜拜。相传阿婆是在七月 初七日死的,按理说,本来这一天是“阿婆”的忌日,而人们却称此日是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所以,每年这一天,有未成年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神灵请至家中奉祭拜,至孩子十五岁 “出花园”方才结束。

其他的还有澄海说、潮州说、饶平说等。无论是哪一种版本,公婆神的身份是小孩的保护神,这是共同的。公婆神在潮汕民间信仰的 260 多个神明中,地位并不显赫,但其角色 则十分重要。小孩子从出生到 15 岁出花园,一直要祭拜公婆神。出花园是他(她)最后一 次拜公婆神。

潮汕民间信仰的小孩保护神主要有公婆神、保生大帝、珠珍娘娘、珍珠娘娘、观音娘 娘、妈祖娘娘、九天玄女娘娘等等,当中最有角色的就是公婆神。这其中的原由,盖因旧时 潮汕气候恶劣、瘴气严重,而老百姓医疗保健条件落后,很多家庭的孩子容易生病而得不到 及时治疗,有的甚至因此早死仔,饲不活,人们只能乞求神明保佑。于是,包括公婆神在内 的诸多小孩保护神乃应运而生。

出花园习俗中的咬鸡头、穿红屐仪式,则出自潮汕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明朝潮安人林大钦的故事。

少年时期的林大钦,家里很穷,没法供他读书, 但毕竟他父母亲不忍心他失学,经东借西凑,勉强 为他交了书费,让他上学。上学那天,因没钱买红鞋,他父母亲又难住了。因为学生入学必须穿红鞋,一是穿鞋是斯文的表现,二是仿效官鞋,意味将来孩子也能当官。最后他父母亲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到街上买了一双便宜的木屐,然后用红油将木屐涂成 红木屐,将它当成红鞋,让大钦穿着去上学。上学第一天,林大钦穿着红木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了。路上,他看见许多人 在围观什么,就好奇地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有一个人手里提着一只大公鸡,脚下摆着一张红 纸上面写着:“雄鸡头上髻”,并对围观的人群说:“这个对让你们对,谁若对上了,这只 大公鸡就送给谁。但若对错了,就请送给我一文钱就行。”围观的人都不作声,可能都在苦 苦思索。此时适逢林大钦的衣袋里尚存有一文钱,他暗想,我何不来试一下,若对错了,这 文钱送给他没多大关系,如若对上了,这只大公鸡抱回去,爹娘一见定然甚为高兴。主意既 定,林大钦便上前大声说:“我来对一一‘牝牛项下须’”。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声叫好, 那个提大公鸡的人也不得不连连点头,并上前把大公鸡送给林大钦。林大钦抱着大公鸡,欢 天喜地地回到家里,将情形告知他父母亲,他父母亲听后,高兴极了,便将大公鸡杀了,剁 了个大公鸡头让大钦吃,意思是:希望大钦每次考试都得头名,日后当官戴红冠。后来,果然大钦考中了状元,人们才记得他儿时曾有过这么一件事,认为这是个好兆头, 便在以后凡孩子初入学时,都要给孩 子穿红屐和吃鸡头,这个做法一直沿 袭下来,成为今潮汕儿童“出花园” 的习俗了。

潮汕民间编造故事解释公婆神 由来,使得出花园习俗具有一定的神 秘感;编造故事解释咬鸡头、穿红屐 由来,使得出花园习俗富有童趣、更 具吸引力。潮汕出花园习俗完全符合 民俗文化的一般规律。


象征与隐喻:潮汕出花园习俗的文化特性


任何民俗文化都有其特性,象征与隐喻是民俗文化特性的两大主要表现。作为潮汕主要 民俗之一,潮汕出花园习俗也具有明显的象征与隐喻文化特性。

象征一般是指非语言的符号表达活动。在民俗文化中,人们总是通过大量的物象、表 象、意象、图象等表露出来的某些迹象或单纯的现象,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也就是说,每 一种具体事物都有一定的数量、形状、色彩等具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人们通过联想、比较以 及运用谐音、会意等方式,赋予它们某些特殊意义,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以约定俗成的惯 例,达到人们的心理效应,成为民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民俗文化。出花园习俗具有明显的象征特性。

首先是物化象征。物化象征是 指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物体来表 达某种意象。在潮汕,家有孩子出 花园,当天一大清早,孩子的父母 把准备好的猪肠、猪肚、猪肝、猪 肾、猪心等猪内脏煮成汤,并放点糖,让孩子吃下。这些食物的寓意 是:人到 15 岁时要更新内脏,更新 内脏意味着长大成人。拜公婆所用 的鱼、猪头、三鸟三牲,男孩子供的三鸟是公鸡,象征着朝气蓬勃;女孩子供的是母鸡,象 征将来生儿育女。出花园的当日要穿上白肚兜,肚兜中放入 2 枚“顺治”铜钱、6 个红包, 红包中分放有 2 个酵母、豆、芝麻等植物种子,寓意将来能茁壮成长。

其次是数字象征。数字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形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民俗中,具有极大的 象征意义。潮汕人举行出花园仪式的前几天,孩子的舅父家会送来 4 个鸡蛋,寓意好事成双;父母给孩子沐花水浴要采来 12 样花草;拜公婆要摆上 12 碗甜薯粉圆、12 盅乌豆酒;中午 主人会备办丰盛午餐,有鸡、肉、鸡蛋等 12 道菜;孩子所吃猪肝是 24 块;出花园当日所穿 肚兜中放入的铜钱是 2 枚、红包 6 个,这些数字都是偶数,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再次是颜色象征。颜色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形式,各种颜色都有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一 般地,红色象征吉庆,黑色和白色象征凶祸。汉民族崇尚红色,寄托着美好的祝愿。潮汕人 也非常尚红,有着浓重的红色情结,在民俗中广泛应用。潮汕人之所以如此喜欢“染红”, 是因为红色能祛邪,象征欢庆、吉祥、快乐。出花园是旧时潮汕人的成人节,是人生的大喜 之事。男女少年十五岁出花园时,要沐浴红花水,穿红木屐,吃红鸡蛋,着红色衫裤,以祈 成人后行好运,生活红红火火。

隐喻是将本来的意义隐蔽在某种标志物后面或者经过某种比喻,曲折地反映某种信义的 象征。隐喻这一民俗特性主要包括联想隐喻、谐音隐喻和暗示隐喻三种表现形式。潮汕出 花园习俗也具有明显的隐喻特性。

首先是联想隐喻。联想隐喻是从作为“比”的某一品物的某种属性去引导人们联想到被 喻事物的相应涵义,由“隐”而到“喻”。出花园时,小孩子要吃两个红鸡蛋,其意义有二:第一,两个鸡蛋,寓意好事成双;第二,红色的鸡蛋,寄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对于未来的 希冀。在人们心目中,小孩子吃下的不仅仅是鸡蛋。一个鸡蛋代表一只鸡,但人们的想象自 然不会到此为止。因为能吃掉一只鸡的小孩,必定体格健壮,将来长命百岁;另一方面,鸡 鸭之后就是鱼肉和山珍海味,而能吃鸡鸭鱼肉和山珍海味的人,其富贵自不待言。

其次是谐音隐喻。谐音隐喻是根据谐音、假借原理,言此而即彼,实现意义的传递、转 换和扩张,使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成为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出 花园当日丰盛的 12 道菜(或 8 道菜)午餐,当中必定有厚合、蒜、葱等青菜。厚合菜又称 百合,寓意百事合想,处处六合;蒜谐音“算”,寓意长大后能除会算;葱谐音“聪”,隐喻 聪明伶俐;而猪肝之“肝”谐音潮汕话“官”。有的地方,中午吃出花园卓,吃乌鱼、猪肝、 甜豆干、豆芽炒韭菜和鸭组成的“五碗头”。当中,鱼与谐音余,隐喻年有余;猪肝、甜豆干谐音官,期望长大能当官,有官当;韭菜谐音久财,隐喻久久发财,发财久久。 

再次是暗示隐喻。暗示隐喻是联想隐喻与谐音隐喻的综合。潮汕出花园习俗中有很多方 面表现了联想、谐音和暗示的隐喻意义。在澄海、潮安一带,大人会用 6 对花草泡水给“出 花园”的孩子沐浴,然后围新肚兜。6 对花草是榕树枝、龙眼枝、红花、桃枝、状元竹、仙 草。榕树在潮汕民间又称为成树,成为成才之成;状元竹之竹,既谐音德,也使人联想到读 书进步,如像竹子一样,节节高,隐喻中高第,成大才。


宜忌并举:出花园习俗体现潮人趋吉避邪文化心理


在风情万种的民俗活动中,趋吉避邪是其重要的文化心理。无论是祭祀习俗、婚姻习俗, 还是节庆习俗,人们都创设了宜做什么事、宜说那些话、宜吃这些物,而不宜做什么事、不 宜说那些话、不宜吃这些物。不宜就是禁忌。无论宜与忌,人们都是为了保证仪式的顺利进 行、圆满完成,都是祈求神明保佑,都是期望喜庆欢乐、平安顺利、吉祥如意。

出花园仪式中,潮汕人更多地创设了宜做什么事、宜说那些话、宜吃这些物。诸如择吉 日、吉时;礼物要双数、涂红色;要着新装;要吃猪肠、猪肚、猪肝、猪肾、猪心等猪内脏 并放点糖;当日所穿肚兜中放入 2 枚铜钱、6 个红包,红包中分放有 2 个酵母、豆、芝麻等 植物种子;要沐浴红花水;要拜公婆、吃红鸡蛋、咬鸡头、穿红屐;要说吉利话;等等。这 些规定动作无非是必须遵循礼俗,敬畏神明,愉悦神明,以求喜庆欢乐、平安顺利、吉祥。

出花园仪式中,潮汕人也创设了一些禁忌习俗。诸如:假如亲戚中有孩子同一天出花园, 双方既不要送礼,也不要互相见面;出花园当天,出花园者不能调皮捣蛋,不能说不吉利的 话;不可以吃牛腱和鸡爪;不能在砧板上拿东西吃,不能站在或者坐在门槛上,不能与孩童 嬉戏打闹等;孩子从沐浴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仪式,不要走出家门口的,也勿见到陌 生人。在南澳,家中有孩子 15 岁,假如那 一年遇上亲友过世,因“红白事不可相 撞”,家长就不可参加吊唁或到场送葬, 若死者是亲近的亲戚,则这家孩子就不能 举办出花园仪式了。

总之,潮汕出花园习俗中有不少宜做 什么事、宜说那些话、宜吃这些物的规定, 也有不宜做什么事、宜说那些话、宜吃这 些物等等禁忌,可以说是宜忌并举。无论 是宜还是忌,都是潮汕人趋吉避邪文化心理之使然,都浸透着潮人趋吉避邪的文化心理。


提示、喜庆、祝愿、酬神、信息传递:潮汕出花园习俗的丰富文化内涵


内涵是反映概念和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民俗是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内涵。潮汕出 花园是一种民俗事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㈠提醒、提示你已经长大成人了

出花园是一种成人礼,其核心内涵是通过举办这一特别的仪式活动,提醒、提示出花园 者,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为此,出花园仪式设计的程式都围绕这一主题。

①穿新衫裤。旧时潮汕人家庭普遍贫穷,大多数人家的孩子,特别是年龄稍细的,平时 都穿旧衫裤,只有到了过年才穿新衫裤。有的家庭过年时,年纪大的孩子穿新衫裤,年纪细 的孩子穿去年兄姐穿过的衫裤。大部分孩子除了过年,那就是 15 岁出花园有机会穿新衫裤。当然,有的家庭孩子 15 岁出花园穿的也并非是全新的衫裤。出花园穿新衫裤,这对于旧时 的孩子来说,心情非常高兴。父母的用心在于告诉你,提醒你,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而穿新 衫裤的出花园孩子,也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②换肠肚。当日一大清早,父母要把准备好的猪肠、猪肚、猪肝、猪肾、猪心等猪内脏 煮成汤,并放点糖,让出花园的孩子吃,寓意人到 15 岁,要更新内脏。父母以此告诫孩子:换上新内脏,就是与童年告别,就已经长大成人了。

③拜公婆。公婆神又称床脚婆,是潮汕民间十分信仰的儿童保护神之一。在潮汕,孩子 一出世就要拜公婆神,一直拜到 15 岁。一般是在七月初七公婆生。出花园是最后一次拜公 婆神,因此祭拜的供品十分丰盛,其目的是以此告知、提醒孩子:以后免用给你拜公婆神了, 因为你不再是生活在花园里的儿童了,你已经长大成人了。

④宴宾客。父母要为出花园的孩子备一卓丰盛的午餐,有鸡、肉、鸡蛋等 12 道菜(或 8 道菜)。进餐时,出花园的孩子坐正席位,鸡头朝向他(她),他人不可动。这是出花园仪 式活动的高潮。父母以次郑重其事告知你:你已经长大成人了。

⑤守日禁。出花园当天,孩子不能跑到当空之下,要躲在屋子里。这实际是要他从这天 做起,不再贪玩,做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因为你已经长大成人了。

可见,提醒、提示出花园的孩子: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这是潮汕出花园习 俗的主题,是其文化的核心内涵。

㈡营造喜庆气氛,寄托美好祝愿

在潮汕传统社会,民众对民俗活动 十分喜爱,认真对待,总是努力创设一 种有利条件,营造喜庆气氛,并寄予美 好祝愿。出花园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 个人生具有标志意义的大事,是每个家 庭必须做的一件大喜事。毕竟这是庆祝 自家孩子走出花园了,长大成人了。因而,各家各户,无论贫富,都会尽自家条件和能力, 为孩子做好人生大礼仪活动。而不管形式怎样、丰俭与否,喜庆欢乐是主调。

举办出花园仪式要择吉时,为的是欢欢喜喜,图的是圆圆满满;舅父家赠馈贺礼,营造 的是喜庆祥和气氛,寄许的是良好祝愿;着新装,是想使出花园者高高兴兴,快乐无边;沐 红花水浴,有榕树枝、龙眼枝、红花、桃枝、状元竹、仙草各 1 对,榕树枝、龙眼枝、仙草 取其永葆青春之意,象征朝气蓬勃;状元竹是得中高第,成才的象征;沐浴后要扎上母亲亲 手缝的新腰兜,为的是去邪祈福;午宴邀请邻里小朋友,一边吃糖、花生米,一边戏耍,图 的就是热热闹闹……可爱天下父母心。人们总是想方设法、乐此不彼地营造一种喜庆祥和气 氛,使出花园仪式充满欢乐;人们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物品,寄托美好期望和祝愿。

㈢酬谢公婆神 

在传统的潮汕社会,天人合一,人神相依。人们对神明(潮汕人习惯称老爷)十分崇敬, 一年从头到尾,都要祭拜神明,有节必拜,无节也拜,其崇拜心理之一,就是答谢神明的保 佑。由于旧时代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较为落后,很多小孩子容易得病,贫穷家庭无钱医治, 甚至有的家庭孩子早死仔,饲不活。人们只能祈求神明保佑。潮汕民间就认为,儿童一出世 就受到公婆神的保护、保佑,因而,每逢七月初七公婆生,人们就必须祭拜公婆,从婴儿出 世到 15 岁出花园,一年拜一次。出花园是最后一次,以后就不祭拜公婆了。所以,祭拜公 婆是出花园仪式活动一个重要环节,一个规定的动作

祭拜公婆是在拜祭完各方神明之后进行。母亲往往在床上摆放一个浅沿的大笸箩(习惯 称为“胡”),里面用米筒盛满米,插上 3 炷香,再摆上 12 碗甜薯粉圆、12 盅乌豆酒以及红 桃、发粿、三牲(鱼、猪头、三鸟),十分“滂湃”。这一仪式的意义是答谢神明多年来对家 里孩子的保护、保佑,更是期望众多神明继续保护、保佑孩子茁壮成长,健康顺利。酬谢神 明——公婆,是出花园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

㈣传递信息

传统的潮汕社会里,为 15 岁的孩子举办隆重的出花园仪式活动,父母还有一种心意、一个目的,还在于以此向四亲二戚无声宣告:我家孩子长大成人了;向乡里乃至其他乡村传 递信息:我家女儿大了,可以谈婚论嫁了;我家儿子长大了,可以谈婚娶亲了。


教化:潮汕出花园习俗明显的文化功能


文化在于选择,选择出于功利。任何文化都有功能。文化功能是指文化及其传播所发挥 的有利作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所释放的正能量。是文化就有功能,不同文化有不同方面的文化功能。

在我国,“文化”一词出自《易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本义就是人文化 成,就是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这就强调了文化教化人的重要作用。任何文化都有教化功 能,只是不同类型、不同形态、不同时代的文化有不同性质的教化功能,有大小不一的教化 功能,有作用不同的教化功能而已。教化功能或称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 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教化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 当然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教 化,得到升华。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潮汕出花园习俗具有明显的文化功能,最主要的 就是教化功能。

㈠责任感教育

在潮汕传统社会,家庭教育备受父母们的高度重视,总是把教育子女作为一种神圣的责 任,往往通过多种方法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当中就包括出花园在内的民俗文化。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责任感教育尤为重要,特别重视。父母在教育中,既体现自身 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而又经常性地通过各种方法方式,加强对子女的责任感培育。出花 园是一种成人礼,是最为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出花园仪式,父母们以此培养子女的 责任感、培育子女的角色心理,使他(她)们心中树起一块里程碑:我出花园了,我是大人 了,我有责任了;我必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社会的责任、承担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承担 自己的责任。出花园成为每个潮汕人人生起点,从此之后,许多男子走出花园,开启人生, 创业谋生,赚钱养家;许多女子走出花园,循规蹈矩,嫁做 他人妇,相夫教子,成为贤妻良母,角色定位朴实而准确。潮汕出花园习俗的责任感教育功能明显且有效。

㈡感恩教育 

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 回报,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是 一种境界,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惜的一次爱的教育。传统社 会,人们懂得感恩,结草衔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要 归功于人们十分重视加强感恩教育。

在传统社会里,潮汕人十分重视感恩教育,特别是父母 们,往往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培养孩子感恩的意识品质, 当中就包括对神明的感恩。出花园拜公婆,就是具有明显潮 汕特色的感恩教育,就是父母要孩子感恩公婆神的保护、保佑。这一仪式与其他的习俗、其 他的日常教育活动一起,形成合力,潜移默化地、积极地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养成孩子的 感恩品质。潮汕出花园习俗的感恩教育功能不可否认。

㈢亲情伦理教育 

传统潮汕社会是人情社会,人们重视感情,富有情感。这当中有人们重视并着力加强孩 子亲情伦理教育产生的作用。孩子出花园,舅父见要送来礼物,孩子要感谢长辈的关怀;沐 花水浴后,母亲要把浸泡在水中的 12 样花捞起,放在其睡床底下,剩下的水,由其兄弟姐 妹合力抬出,然后倾倒在大树根下。让兄弟姐妹抬“花水”浇树,表示兄弟姐妹之间手足情 深,而浇水后的树木会更长青。出花园习俗浸透着潮汕人浓浓的亲情伦理教育。


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潮汕出花园习俗的文化出路


民俗文化源于生活,根于乡村民间,行于市井百姓,必然随社会变迁而变化,是谓“歌 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潮汕出花园习俗也是“与世推移”, “一江春水向东流”。特别是近些年来,很多家庭不再为子女做出花园了。出花园习俗发生 流变,乃至流失,成为历史的记忆,此乃不争事实。

潮汕出花园习俗发生流变,几乎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代以来,潮汕社会发生翻天 覆地的变化,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层出不穷,极大冲击了包括潮汕出花园习俗在内的传 统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高度开放,文化多元化,价 值观多样化;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电脑、手机、电话、短信息、邮件、微信、微博等 等科技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丰富多彩,人们尽情享受,快乐消费;而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更新,价值观念不断更新……在这一背景下,包括 潮汕出花园习俗传统文化遭受严重冲击, 接受巨大挑战,乃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之, 歌册、挽面等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几乎 销声匿迹;乳名习俗等风光不再;婚姻习 俗等与时俱进,变旧鼎新;灯谜等发扬光 大,大踏步前进。出花园习俗不可避免地 发生流变,不断流失。复活旧时代的潮汕 出花园习俗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对于 2009 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隐含丰富文化内涵、有着明显 文化功能的出花园习俗,我们能否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使之有出路,出活路,出大路呢?

2020 年 6 月 13 日,汕头市文化馆举办了一个潮汕出花园习俗的研讨会,众多学者就如 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出花园这一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丰富而优秀的非遗资 源“活起来”?如何深度发掘和赋予其内涵?如何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等问题 进行研讨,保护、传承、活化是学者们的共识。

我们还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来,有一些年轻人对潮汕出花园习俗展开研究。如华南农业 大学关溪莹与李欣曼的《广东潮汕地区“出花园”成年习俗的传统形态与现代传承》、云南 大学林小楚的《论潮汕人的成年礼“出花园”的文化意义——以普宁地区为例》、佛山科学 技术学院陈心怡的《论潮汕地区“出花园”习俗的演变》、华南师范大学陈纯娜与陈晗仪的 《探析潮汕成人礼——“出花园”》、韩山师范学院陈万灼与姚晓芸的《潮汕地区成人礼“出 花园”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潮汕地区民俗“出花园”与青少年教育》等文章,对潮汕出 花园习俗的文化意义、教育作用、发展途径、传承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 潮汕出花园习俗的保护、传承、活化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那么,潮汕出花园习俗怎样保护、传承、活化呢?笔者认为,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就是 保护、传承、活化的顶层设计,就是潮汕出花园习俗的文化出路。

传统守成是指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优秀文化传统,并 促使其发扬光大。现代变革指的是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与时俱进,科学谋划,开拓 创新,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文化元素。

对潮汕出花园习俗的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指示精神的有效举措,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推动潮汕传 统文化保护、传承,守住并新筑海内外潮人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和美潮汕,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有联系也有区别。传统文化是先辈创造、流传下来的历史性文化, 包括文献、物品、仪式、语言、信息视频、录象等;文化传统则是凝聚、隐含于传统文化之 中的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等,是深层次的文化。

拜公婆、吃猪内脏与 12 道菜午餐、咬鸡头、穿木屐、跳胶掠等是潮汕出花园习俗的传 统文化,这些文化明显已经老旧,很难适应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然而,责任感、担当、感恩等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则是符合当代社会道德要求,与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相契合。出花园作为一种传统家教模式,对家教严重缺失的当代社会,无疑具有一 定的启迪。家庭教育需要现代化,也必须适当地利用传统家教,发挥传统家教的优势。这是 我们主张潮汕出花园习俗传统守成的出发点,是其核心内容。

在传统守成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有效地推进出花园习俗的现代变革。现 代变革即创新,就如专家们所提出的活化。出花园已编造出舞蹈,我们还要创作出花园小说、 诗歌、歌谣、歌曲、音乐、游戏;制作出花园灯谜、楹联、影视、卡通;编写出花园故事等, 特别是对出花园仪式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元素,赋予出花园习俗以现代文化元素。

当然,我们在对出花园习俗进行现代变革中,必须深入研究,精心设计,做好现代变革 与传统守成的有机结合,把握其度,避免重包装轻内容,重经济缺理性,有技术无文化,有 形式欠精神。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类创造文化,也应用文化、享受文化、发展文化。出花园作为一种 潮汕民俗文化,有其历史作用,却因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而流失。故而,潮汕出花园习俗要保 护、传承、活化,最终还是在人,靠我们潮汕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当下那些号称“新新人 类”少男少女们,热烈拥抱现代化,追逐科学技术,许多人对老旧的东西,对传统的东西不 屑一顾,一听到传统,就感到心烦,嗤之以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离不开传统的, 总是生活在传统之中。传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当代人类,孵化着未来。我们与传统文 化的关系,就像与父母基因的关系一样,不是我们要不要继承的问题,而是我们想不继承都 不可能。完全可以说,文化更是一种情感,文化传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是绿叶对根一 往情深的情感。守住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就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需要守成, 更需要创新变革。守成是必须的,变革是不可抗拒的。守住传统并不排斥创新,并不 否认变革;文化变革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弘扬优良传统,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创造新文 化,推动文化发展壮大。为此,潮汕出花园习俗的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必须重视并做 好文化接班人这篇大文章。


注:本文原标题《潮汕出花园习俗文化审视》,作者陈友义


360se_picture.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5 22:41 , Processed in 0.0818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