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500
642
5976
管理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购买的大多数商品都是国际分工的产物,就如一部苹果手机,供货商就包括了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企业。
跨区域的供应链,目的是为了实现物美价廉。而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精明的潮汕商人就深谙此道。下面是1930年的一张潮汕地区制作女式抽纱手帕的工序路线图——
制作女式手帕的工序路线图,1930年,据Theodore Herman, “Cultural factors”, p.123.蔡香玉提供
由图可知,当时一条潮汕抽纱手帕的制作工序涉及了汕头、揭阳、潮安、潮阳等多地的分工操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工艺的复杂程度,和当时潮汕抽纱行业之发达。
抽纱,又名抽绣,俗称白纱。最早是由西方女传教士传入的。1860年汕头开埠,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进入,传教士们便在潮汕地区开始了传教活动。他们在汕头办学从医、设救济慈善事业的同时,也在教会办的学校中传授妇女们学习抽纱手艺。
外国传教士、女教友、女婴与抽纱的老照片,陈传忠藏
抽纱工艺在初期只是在教徒内部之间传播。这些基督教会往往成立妇女学校,开设专门的抽纱课程,同时又设立抽纱工场,将妇女们制作好的抽纱销往国外。而抽纱所得利益,一部分作为工资发给妇女,另一部分则用于救济慈善事业。很多民众为了赚取工钱,纷纷加入教会,学习抽纱工艺。
在抽纱工艺得到广泛传播之后,有更多的教徒开始从事和经营抽纱业,并形成了男女信徒在抽纱行业上的分工——女性负责抽纱的制作,男性负责销售。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制约,抽纱产品的销售工作只由男性担任,由此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抽纱收购与外销的潮籍男信徒。
早期在汕头港周围有专门向来往洋船推销抽纱的“背包客”,他们身背装有抽纱等物品的包裹,常与洋人接触和贸易,熟悉基本外语。在积累了一定资本之后,他们便成立起从事抽纱贸易的公司。在1903至1907年间,汕头先后开办了四家华资抽纱公司,分别是“翁财源”、“汕头公司”、“华章公司”和“振潮公司”。而这时,潮汕地区还尚无专门从事抽纱贸易的外资洋行。
1920年后,西方商人开始陆续到汕头投资办抽纱厂。1920年,纽约的美乐洋行是在汕头设立的第一间外资抽纱洋行。同时,一些留学美、英的潮汕教徒如林振声等,归国之后也集资做起抽纱生意,形成了洋行和华资的竞争局面。在商业贸易的基础上,抽纱工艺迅速在潮汕地区传播,成为本地区的重要行业之一。
随着抽纱业的不断发展,其制作工艺也日益复杂。一件抽纱产品包含着不同的工种,于是便如前文所提到的,在潮汕地区逐渐形成了地区之间的技术分工——
首先,在汕头将刚入口的西洋纱上印上抽纱的花样和手帕的图形,接着放工员会将布和纱线发放到揭阳的妇女和女孩手中,进行抽纱工序。完工后,放工员将这批布收回汕头。经检验合格,再将这批布料送到惠来的靖海进行“对丝”加工。完成后收回,将布料送至潮安以装点上最精美的刺绣。刺绣装点完毕,布料又一次被送回汕头市郊或潮阳,将抽纱部分用针线固定住,并把布料上的手帕剪裁出来,进而手工卷边。最后,在汕头抽纱工厂中完成验收、洗、熨、折叠、贴标签和包装的工作。经过这些复杂的分工操作之后,一条精美的潮汕抽纱手帕才宣告完工。
1920—1937年间,制作抽纱的浸信会妇女生产场景,工种从左到右分别是刺绣、穿珠、做流苏、做珠袋、钩针编织,照片系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藏。
在专业化的分工之下,抽纱产量得到大大的提高。至1939年汕头沦陷前,潮汕抽纱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1938年,潮汕对外出口了360万打手帕,105万套台布,18000公斤花边和42000公斤用纱线编织的手套。出口金额达到700万美元,其中70%的产品是出口到美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民国年间汕头众多的抽纱商号如:集盛、永阳、腾发、茂记、道记等,大部分进行公私合营,组建汕头抽纱公司,使面临困境的潮汕抽纱重新走上了发展之路。潮绣抽纱工艺也有了新的提高,新品种层出不穷,从普通的抽纱发展成为雕平绣玻璃高档台布;从手帕、桌布、披风等原始形态发展出女装、手袋等次生形态。而潮汕地区的抽纱无论在从业人员,还是在出口创汇产值、艺术水平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
钩通花场景,洪浩摄
潮汕抽纱工种繁多,技艺复杂,又需要在产品中交替使用,表现手法多达250多种之多,其手法大致可归纳为:抽通、刺绣、补布、钩编4大类。工种则有蕾花、补布、索边、抽缚、平绣、十字花和通花等。
1972年,由潮安内坑村抽纱女工加工的高档“玻璃纱台布”被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为国礼亲自赠给伊朗王后,轰动一时。
潮汕抽纱《双凤朝牡丹》细节
1980年,在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72×108寸的高档玻璃纱绣花台布《双凤朝牡丹》被誉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最精尖产品”,为中国工艺品摘得了第一枚国际金质奖章。该作品描绣有625只鸣、栖、舞、翔等姿态各异的凤凰,伴以276朵千姿百态的牡丹及大量葡萄和花草,呈现出凤凰迎春、百花争艳的艺术意境,1981年又获国家首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2007年6月,潮汕抽纱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6 06:55 , Processed in 0.0568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