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30|回复: 0

知否知否,汕头何时成港口

[复制链接]

500

主题

642

帖子

5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79
发表于 2020-5-19 11: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文史宴


作者:陈章煌


一、“沙汕”到“汕头”

 

汕,字义中有以下几种解释:1、市名(汕头),2、沙洲,海边的沙脊......

 

那么,作为市名解释的“汕头”,它又是从何而来,怎么演变到今天的六区一县的,接下来,我们就仔细的来讲一讲。

 

首先,汕头今天的管辖范围,在古代的时候,并不是如此。通过广东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先生的《六千年来韩江三角洲的滨线演变》一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汕头市区的大部分面积是在明清时期才浮出海面,在此之前只是一片海底的淤积地带,尚未浮出海面。也就是说今天的汕头市区,在此之前还未形成。而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海岸线,则是在150年前的清代后叶才初步形成雏形。而今天所辖的六区一县,在当时也分属于:海阳,潮阳,揭阳,饶平,四个县。而真正从明到今,就姓“汕”的,只有今天窄义上的老汕头,也就是小公园、西堤、外马路一线的老四至。同时,在澄海县建县之前,已经有揭阳,潮阳,海阳等县在这建制,所以澄海并不是第一个在现今汕头范围内的建制。(见下汕头各个时期的平面图)

 

(李平日《韩江三角洲各个时期的滨线图》)

(民国351946年,汕头市市政府绘制的平面图)

1938年,日本人绘制的汕头市街图)

1945年。德国人绘制的汕头平面图)

(民国251936年,日本人绘制的汕头口岸及附近海军水路图)

从上述的诸多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汕头的范围并不包括现今的六区一县,而只是现今的老市区一带,也就是小公园、西堤、外马路一线的老四至。

等到元朝之时,现今的光华埠才形成了一片陆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港口,也就是厦岭港。而此时的汕头市区还只是海边的一片滩涂地。到了明朝之后,随着河口冲积,这才形成陆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立“蓬洲守御千户所”于厦岭,二十七年(1394年)从厦岭村(今光华埠)迁徙到今址。三十一年砌石城墙,城周长2133.33米,设东西南北4门,城门上各有月楼。此时的“汕头”隶属于大明朝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蓬洲都辖下的一个海边小渔村。

 

(清乾隆《潮州府志》海防图)

明嘉靖年间,经兵部尚书翁万达奏准,四乡民众入住置业,形成兵民同城格局。而到了明嘉靖四十二年,潮州府新置澄海县时,北片(今汕头市区)才正式脱离揭阳,归属澄海,由此开始了“汕头”之路。当是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而南片(今濠江区)仍属潮阳县。到此处,沙汕,作为汕头名字的来源,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到后来,清康熙年间,在此地设立炮台,称:沙汕头炮台,至雍正时期,简化成为汕头,也就是汕头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也是汕头一名的真正起源。

(清乾隆《潮州府志》海防图,其中标注了沙汕头炮台的位置)

此外饶宗颐老先生编纂的《潮州志》中,对于“汕头”一名的演变结论如下:“综而述之,‘汕头’,始于明代,但称‘沙汕’,清康熙时称‘沙汕头’,继简称‘汕头’,嘉庆时称‘沙汕头港’,同治开埠后称‘汕头埠’,至民国十年设汕头市政厅乃称‘汕头市’云。”从此处,再一次可以看出,汕头,这个名字的起源,确实是在明朝。

 

而在清嘉庆年间,由蔡继坤编纂的《澄海县志》卷首的《澄海县水陆分界图》中,明显的标注了“沙汕头炮台”的位置,位于鸥汀背寨的南面,鸥汀港的东侧。以及卷七中,有关“沙汕头”的记载就有两条。其一:“溪东港,距城西南四十里,与沙汕头炮台东西相望......”其二:“沙汕头口,距城西南三十五里,在蓬洲都,即沙汕头前海澳也。有淤泥浮出,作沙汕数道,乃商船停泊之总汇,,东出大海,西达潮阳之达濠后溪,北通揭阳之北炮台,为海防之要塞。”由此可见,在清嘉庆时期,沙汕头地位已经十分重要。 

 

(清嘉庆,蔡继坤纂《澄海县志》)

到了清同治年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中的第十四款中写明如下:

“一、大合众国民人,嗣后均准挚眷赴广东之广州、潮州,福建之厦门、福州、台湾,浙江之宁波,江苏之上海,......若别国船只冒大合众国旗号作不法贸易者,大合众国自应设法禁止。”

 

在以上的条约中提及到开放潮州,最后改成了开放汕头埠。从此汕头这个名字开始被起用,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年(1921年),建立市政厅时,改称“汕头市”。至此,汕头市,第一次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此后又历经了“汕头专区”,之后再次恢复汕头市。到1981年,设立“汕头经济特区”。2003年,撤销潮阳、澄海两个县级市,并入汕头市,并将原有的行政区进行重新规划,形成今天的六区一县。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市。

 

二、“汕头”不是那“山头”

 

近几年,经常有学者错将古籍上“大山头”、“山头仔”当成现今汕头市在古代的名称,并引以为论,从而引发许多错误的认知。那么“大山头”和“山头仔”又是谁?与现今的汕头,有什么关联?我们来仔细的讲一下。

 

关于大山头,准确来说,应该叫:大山头乡,创始于元至正年间。据澄海溪南镇《银砂十三乡陈氏族谱》记载:始祖恪斋公,于元朝至正年间,为避战乱,从诏安溪南乡携四子,迁居而来,落居今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弓兜村一带,因附近有一条隆起的山垅,故称大山头,并建立“银岗宫”(即银砂古庙的前身)。后来,取银岗宫之银字,改乡名为银砂,又将银岗宫和旁边的赐者爷宫合建为:银砂古庙。从此大山头乡就只流传在乡民的口头中,一直流传到现在。

 

(清乾隆《潮州府志》海防图,图中明确标注大山头和沙汕头,分属不同地区)

 

(银砂古庙,图/陈章煌摄)

后来,由于居住于今银北村的杨氏族人嫌来回路途泥泞难行,便从银砂古庙挑香火去建立新宫。银北建成新宫后,仍称:银砂古庙,俗称上宫,而原的银砂古庙则成下宫(因地势原因),也就拆分成:银南,银北两个片区。银北自成一乡后,又分成了六个联,故而就形成了上六社。而银南后期又分成了:弓兜,口厝,内厝,外蚁四乡,四乡又再区分成:弓兜社,口厝社,内厝社,外蚁南畔社,外蚁北畔社,形成了四乡五社,即外蚁一乡两社,余下三乡各成一社。所以大山头,也并不是现在的汕头。

 

(庙内悬挂的五社社灯,图/陈章煌摄)

 

(庙前部分建庙碑记,图/陈章煌摄)

“山头仔”,所指的也不是汕头,而是现今的澄海区溪南镇南砂乡。据南砂乡林氏的《澄邑南砂林氏家谱》载:宋元符年间(1098-1100),已有少数人从福建莆田等地移来南砂定居,从事捕鱼、养鸭、种植。后来人数逐渐增多,形成村落。为御盗寇,约元末明初村民以土筑寨,称义积寨,又称沙后仔汛(原于东社梅祖祠前、西社三房祠前遗有残留寨墙)。寨开七门,均以方位命名。大东门在今东社妈宫处,所以兴建的天后宫冠以东门古庙之名,小东门在东社舍人宫,大北门在北社水仙古庙,小北门在大巷口,大西门在西社端公家庙前,小西门在华光庙前,大南门在今陈氏家庙右前处

 

(清康熙《潮州府志》澄海县疆域图,标注的山头仔地名。/詹韩逸供图

 

(清光绪年,陈善圻纂《澄海县舆地图说》中明确指出“山头仔”便是南砂)

因其时地也有一小丘陵,与银砂乡之山岗,其属同一山脉,又因偏小,所以银砂乡称大山头,南砂则被称之为山头仔。明代改义积寨为南砂寨,并分为东、西、南、北四社,而山头仔则作为一个别称,和大山头一样流传在乡民口中。而到了民国时期才改称:南砂乡。而到现今,在老一辈口中,仍然将南砂乡称为“山头仔”。

 

1931年《广东省(一)册澄海县(澄海、潮安、饶平)地图比例尺  》(比例尺:1:50000),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四厅馆,档案藏号:13-02-23-019,台湾中央近代史研究院档案馆)

 

(清嘉慶21年至道光12年(1816-1832)的澄海縣輿圖中的山头仔港)

1921年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编——汕头三角洲图中的汕头仔(即山头仔),藏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1921年《外交部地图汕頭三角洲图比例尺 1:50,000 》中的汕头和汕头仔(即山头仔)位置标注) 

(清光绪,周硕勋《潮州府志》卷四疆界中的“沙汕头”、“山头仔”)

“沙汕头”红色圈和“大山头”、“汕头仔”在今天地图上的位置)注:方框不代表范围

 

 所以也就是说,汕头的前身是“沙汕头”,而并非是“大山头”,或者“山头仔”。而至于“大山头”“山头仔”。其实,在历史上与现今的汕头,并没有直接关系。只不过是同属于澄海县的另外两个乡。

 

三、“汕”到港

 

“汕”,在释义之中有作为海边沙洲的解释。纵观整个东南沿海,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尤其以现如今的台湾省为多。如新北市林口区的“汕头”、高雄市林园区的“汕尾海堤”等。此外,在清代李元春所纂的《台湾志略》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潮涨大船可至内汕,不能抵港,其外汕水退时去口十余里。”而在由饶宗颐老先生编纂的《潮州志》中也引用了澄海南砂林氏的《澄邑南砂林氏家谱》中的记载:亦犹今之汕脚高处为汕,深处为海是也。浮聚之后,高处为乡为埔为园,底处为田为洲,深处为溪,据是俗以海旁之高地为汕也。”这也与清嘉庆年间李书吉所编纂的《澄海县志》中的对于汕的解释符合,并一同被《潮州志》引用,解释为:“汕,为大海淤泥浮出海面所形成的一种地形。”

 

那么既然是一片为大海淤泥浮出海面所形成的一种地形,汕头又是从何时开始,变成一个港口?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李平日先生的这张韩江三角洲的滨线演变图。通过图中标注和注释,我们可以看出第6号线,也就是宋末的时候,此时的滨线,只是到现今的珠池一带,现今的汕头市区,仍是一片汪洋,还未浮出海面。所以,有关于汕头在宋末之时已经就是六大港口之一的说法并不妥。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第7号和第8号线。也就是距今约150年前清代后叶,以及1964年的滨线。通过第7号线,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末到清后叶这段时间里,现今的汕头市区才逐渐浮现出来,并形成陆地。而在清嘉庆,蔡继坤编纂的《澄海县志》中,卷七山川一卷也有提及:“沙汕头口,距城西南三十五里,在蓬洲都,即沙汕头前海澳也。......”而在这其中所提及到的“海澳”一词,指的是海边可供停船的弯曲地带。清代马建忠在《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 “...其攻土尔基也,以铁甲巨舰五十馀艘闯入黑海海口,英遣师船侦之,仅十馀艘,俄遂未敢跬步离海澳。便提及到“海澳”一词。关于海澳的叫法,在现如今的南澳县还可见到,例如:青澳湾、云澳等等。所以,在清嘉庆时期,汕头尚未成港,而只是初步具备了一个港口的雏形——“海澳”。

1892年,德国人绘制的汕头口地图)

 

1915年日本人绘制的汕头地图)

而汕头成港,要从一件事讲起,1860年,《中美天津条约》生效,汕头开埠。此时,汕头,才开始了作为东南沿海上一个港口的道路。而起点,我们要从周修东老师编纂的《潮海关史事丛考》一书中,提及到一宗案件:德国鲁麟洋行的争地案,讲起。该案件是讲述:清光绪八年到十年间,德国鲁麟洋行在汕头土名铜山码头的购地问题。而其中所提及的铜山码头,就是现今汕头港的前身的一部分。

  

(周修东《潮海关史事丛考》关于此事的部分资料)

这个案件一直到鲁麟洋行破产倒闭,才算尘埃落定。而铜山码头,作为汕头港的前身的一部分,也正式在史料中被提及。此后,也就是从此时起,汕头,逐步演变成为现今的深水港,并成为国家沿海25个重要港口之一。

 

(日本大正四年1915年,所拍摄的《汕头写真》中的部分汕头旧照,以及汕头地图)

所以,综上所述,“汕头”,初始于明朝海边的沙汕,此后逐步演变为“沙汕头”、“汕头”。而与创始于元至正年间的“大山头”,以及宋元符年间的“山头仔”,并不是同一区域。只是在明朝嘉靖四十二年设立澄海县之时,一同划归澄海县。而在此之前,汕头与这两者并没有直接联系。而且“大山头”和“山头仔”形成出现之时,现今的汕头市区尚未成陆,所以将两者等同于今汕头市区,或将两者当成汕头的故称,都是错误的!更不要说,其在唐宋之时便是一个大港口,这完全不符合史实。就算是把厦岭港当做汕头港的前身,其历史也仅仅是元朝而已,远达不到唐宋,何况这两者本就不是一体。


而作为一个经济特区,汕头是全国少数拥有深水内海湾港口的城市,从古代到现如今,都具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明清两朝在此设立了蓬洲守御千户所军事要塞,又修建过:沙汕头炮台,崎碌炮台等军事工事,此后又在1860年作为“互市之地”开埠,可见汕头的地理位置因素,在古在今都是十分重要。因此,追根溯源,还原历史,更是对其的一种尊重!

 

 

 

 

 

参考资料:

 

饶宗颐:《潮州志》

许瑞生:《汕头市近代城区的历史演变回顾与保护体系的建立》

清乾隆:《潮州府志》(光绪十九年癸巳潮郡保安总局奉谕重刊本)

周硕勋:《潮州府志》

李元春:《台湾志略》

李书吉、蔡继坤等:《澄海县志》

马建忠:《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

清政府与美国政府:《中美天津条约》

周修东:《潮海关史事丛考》

南砂林氏:《澄邑南砂林氏家谱》

银砂十三乡陈氏:《陈氏芳源堂世系表汇本》

李平日:《六千年来韩江三角洲的滨线演变》

黄挺:《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

李榭熙、周翠珊:《处境与视野》潮汕中外交流的光影记忆

清嘉慶21年至道光12年(1816-1832)的澄海縣輿圖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1921年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编——汕头三角洲图

台湾中央近代史研究院档案:1921年《外交部地图汕頭三角洲图比例尺 1:50,000 》台湾中央近代史研究院档案馆地图室档案号:14-01-14-012

18921231日《潮海关汕头1882-1892十年重要报告汕头港口的计划》潮海关向总税务司赫德报告,藏于德国国家档案馆

NEW PLAN OF SWATOW MUNICIPALITY,汕头市街道图,汕头市政府技士贺瑞典绘制,比例尺 14000,民国359月出版(19469月),中华民国内政部地政司制作,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资讯数位典藏

19150811日《东亚官方指南: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横贯大陆连接》第四章中国地区第270页,比例尺: 1/7500,日本东京国家铁道院出版,日本东京野村宗师郞绘制,台湾总督府图书馆藏。

百度词条:南砂乡、汕头、蓬洲所城

 

致谢:

 

提供地名知识顾问的许壁锋先生

帮助修改文章和提出建议的欧怀琳先生

提供海关资料以及相关图纸的张耀辉先生

提供相关资料以及图片的詹韩逸先生

提供相关资料的林端伟先生

帮助修改文章和提供资料的陈斯楷同学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f44343a45c68e48187c1515d69f0533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6 11:06 , Processed in 0.1018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