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在各办公大楼部署了AED急救系统,马化腾计划将这套系统捐赠给社会。(受访者供图/图) 2021年4月19日,腾讯发布了其公司历史上的第四次战略升级,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并宣布将为此首期投入500亿元,设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推动战略落地。 何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我们为此专访了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他讲述了这一战略升级的内在逻辑,以及首期500亿元投入背后的选择与决策。 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在马化腾看来,“应该和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战略一起,成为腾讯发展的底座。”他表示,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所作出的贡献之间,没有合理的比例,是不可能往上生长的。
“不是花钱把项目执行了这么简单”
南方周末:腾讯此次升级把“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作为核心战略和核心业务,在公司内部,做出这个决策具体有什么考量? 马化腾:腾讯过去做公益在行业内是走在前面的,包括成立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家公益慈善基金会。但这些都停留在传统公益和企业社会责任上。2019年正式提出“科技向善”的新使命后,我们发现科技平台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比想象的要大得多,不是把一定的利润投在公益里就足够了,还需要更多地发挥平台的科技能力。 随着公司体量的增长,和其他行业关联的深入,在社会上,在公司内,我们都听到了更多的期待。我们也经常对比国外的企业,坦率讲,有一些地方我们做得还不够。像碳达峰、碳中和,如果不是国家的承诺,可能国内的科技企业都没有太关注。这次惊醒之后,应该迎头赶上。 此外,提出“产业互联网”战略以来,腾讯服务了很多行业。在疫情期间做公共应急产品的过程中,也和教育、医疗等领域有深入的接触。我们能感觉到公司的格局不太一样了,公益也应该跟上脚步,跟各个行业、产业联动起来。 比如说教育、医疗,不单纯是商业服务,更有公共化、大众化的属性。那么,在商业之外,有什么地方我们能够发挥力量呢?当我们面对人口老龄化时,在养老、健康上能做什么?这些需求慢慢都浮现在视野里。包括基础研究,需要有更长远的投入。 说到科学研究,虽然过去两年也在推动“科学探索奖”,给青年科学家一些奖励,但在一些关键方面还要更加努力地投入。腾讯在基础研究方面能做什么?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我们跟团队做了很多探讨。 我们过去探索了很多新领域,包括前沿科技的投资,也包括对人类未来更长远问题的研究,涉及到能源、水、粮食安全等,其实很多领域跟我们擅长的信息科技有很大的关系。 这一切都在从不同角度,推动我们去升级。我相信腾讯的成长,在未来会成为我们做更多尝试时的支持。 南方周末: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公益有什么区别? 马化腾:刚才谈到的问题并不是花钱把项目执行了这么简单。比如说在碳排放领域,国外有一些科技公司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来抵消碳足迹,可能回报率不高,初期是亏钱的,但慢慢都能产生盈余。他们做的事情远不只是捐钱,而是当产业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领更多的企业去投入。 再比如在教育和医疗领域,我们投资的很多公司除了商业经营外,还有社会公益的属性。我们可以联动起来,也需要公司内部各个业务线进行联动。这不是一个部门花钱跑项目就能解决的,而要着眼长远,深入几个领域去做前期的奠基。开始不追求回报,但要帮助它们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派进来的干部到了副总裁的级别,组织能力也会提升,成立单独的事业部(在企业发展事业群下新设了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由几位总办成员共同管理和领导。 南方周末:这个事业部,在组织架构的设计上你们有哪些考虑?要怎么运转去匹配战略的落地? 马化腾:其实很多工作过去也有能力开展,但是因为组织架构不到位,有不少都停留在了设想阶段。 举个例子,在应急管理方面,我们一直希望能基于微信平台做一个社会型的应急支撑体系——国外有基于短信和小区广播的报警系统(例如安珀警报),国内目前没有——在四五年前我们就有想法,但是始终没有办法落地。 在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时,发现没有合适的架构去推动。但如果架构能打开,新的团队有计划,每个月有进度要求,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推动。其实和每一个人谈公益事业的时候,大家都是很有想法、很愿意出力的,毕竟是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南方周末:举例来说,你希望这样一个社会应急支撑体系做出什么样的效果? 马化腾:原来构想的是,在人们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需要求救,我们可以把求救信息对接给志愿者——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多具备专业急救技能的志愿者。 我们在公司内部做了试验。有人晕倒时,任何人都可以扫附近的应急码,呼叫就近的志愿者,系统里也会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前不久我们大楼里有人晕倒,用了这样的系统,4分钟内楼上楼下赶来了二十多位同事。 我们也希望把这个系统作为培训课程捐赠出去,给中小学生和社会各方,也可以在公共场所捐赠相应的设备。为此我们还计划跟一些志愿者联盟合作。有了专业的志愿者和认证医师,如果网络搭起来,就能解决很多的社会应急问题,想想挺美好的。 当然这里面有很复杂的问题,单靠腾讯肯定做不了,需要结合多方能力。这些都有赖新的架构来推进。 在升级之后,有专门的团队来梳理项目的轻重缓急。像刚才谈到的能源、水、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太远,现在有了新架构,都可以纳入考虑。 搭建一个民间的、全球化的科技向善平台,听起来氛围特别好,是值得做的事情。
南方周末:你提到了很多领域,有哪些是你们已经有明确的方向或者取得一些进展的?你的目标是什么?
马化腾:在新的工作中,很多都涉及产品设计,这是我们非常擅长、一谈起来就兴奋的。那些离我们能力太远的领域,比如能源、水、农业、生物医药,我们愿意多做研究,从投资和技术资源的角度去支持;在教育领域,除了刚才讲到的社会应急课程与培训,我们在教育创新上也有一些想法,而且在这个领域能够发挥连接人的长项。 比如说教师去农村做志愿者,有很多物理上的成本和代价,效果也不够显著。而现在,经过疫情,远程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也已被大家接受。 我们在考虑搭建一个平台,对接志愿教师、课件和内容。搭建平台和公益平台有相似之处,连接组织和用户、快速反馈进展,还可以引入专家库评审课件。它可以激发一批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帮助教育薄弱的地区。并不是课程录播,而是真的有互动。对于腾讯来说,连接资源我们是有优势的。 乡村振兴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的为村平台,就是用信息技术去支持乡村的发展。有了新架构、新团队之后,我们一方面引入更多专家研究,另一方面建立试点,更下沉、更持续地去行动。 再比如说养老。目前我们对智能化养老院做了尝试。我们实验室里的机器人和AI未来肯定也会去支撑养老护理。现在看远了一点,但只要持续努力,最后都是能实现的。 当中涉及的很多能力都是核心部门才能调动的,这也是做架构改革很重要的原因。 总体来说,新工作有三个目标:首先是要做一些最适合腾讯来做的公益性工作,这责无旁贷;第二是要做一些让大家能兴奋起来的、前所未有的工作;第三个是要开拓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原来腾讯的技术、能力和思考都停留在行业内,现在要把视野打开,去创造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南方周末:碳中和也是这次投入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什么看重碳中和?这方面腾讯有什么样的设想? 马化腾:国家这次提出碳中和的计划,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全世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承诺。 首先我们一定要用好腾讯C端平台的优势,要和微信、小程序关联起来,支持低碳行为。 科技企业其实可以用自己的技术手段,给能源行业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利用AI技术优化火电厂锅炉的燃烧率,还可以用AI技术灵活调配电力、实现智慧用能。整体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发和应用,但是前景值得期待。 今年全国两会之前,为了做建议案,我找不少人聊,看了不少公司,有很多感受。我还问过TCL董事长李东生,他们进入了光伏发电的领域,给了我不少启发。 以前觉得碳中和离我们有些远,后来当我更深地调研,发现我们做得起、也等得起。 像碳中和这样的领域,主要看社会价值,看中长期。想做好,还得亲身下场。具体来说,一定要尊重产业规律,才能做大,否则很难持续,优秀的人才也吸引不来。 再比如,有没有可能对新能源电池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环保处理,提升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有没有可能在近海探索海上风电。在海上设立巨大的风电设备,它产生的绿色能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为腾讯的服务器供电。 风电是不稳定的,还需要有非常好的储能技术。这一块我也去了解了,总之这是一个上下游非常复杂、专业的领域。我们要深入进去,要投入研究,要用好数字科技的所长,才能服务到低碳全行业。 南方周末:听起来这个部门需要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如何去配备所需要的人才? 马化腾:例如,CSIG (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会有一部分人要过来兼岗。支付体系的技术负责人,过去就在腾讯公益兼岗,未来会更多。如果这些人全职,会影响他调用原来部门的资源和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工作是要专职的,比如说教育创新领域,要有专职人员去连接学生和志愿者、规划平台。还有社会应急平台、碳中和平台,长期的研究工作、举办论坛活动等等,都需要专人持续去做。 南方周末:这需要调动全公司的能力,如何鼓励员工参与呢? 马化腾:现在我们内部正在设计,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去核算各BG对创造社会价值作出的贡献?如何对等给员工奖励,是不是等同于他们的业务指标?是设计一个抓手来鼓励大家去做,还是主要靠团队去驱动?因为这是使命驱动的工作,逼着人去做,效果也未必好。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从方方面面去考虑。 南方周末:从内部逻辑出发,“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对腾讯的意义是什么? 马化腾:这不是心血来潮。对于我们这样的新型企业,它其实是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也就是说,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会和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一起,成为我们未来所有业务的底座。这个底座如果扎得不够深,上面就长不大,天花板肯定会出问题。 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所作出的贡献之间,没有合理的比例,是不可能往上生长的。这是我们看到的客观情况。 我们把这些想法跟团队讲透,他们就会知道重要性。过去也许有人会想:“行吧,做了多少算多少,今年不行明年再做好一点。”现在不是这样了,必须承担责任和压力。
“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
南方周末:2019年腾讯提出“科技向善”,并作为腾讯的使命愿景。腾讯如何定义技术的“善”与“恶”?如何把握“善”与“恶”的边界?
马化腾: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这是我在和公司同事说到科技向善时,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 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技术为善。一方面,充分发挥新技术潜力,例如通过小程序,我们可以惠及许多人的生活,帮助传统行业、帮助社会各方面,解决数字化转型中所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将社会价值的创造,融入到产品及服务之中,确保新科技被善用。 例如,我们的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在研究的FEW(食物、能源和水),核心路径就是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提升对食物、能源和水的生产、使用与保护水平,建构千年可持续的地球。这些,都是我们对科技向善的“善”的期待,也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要去努力的方向。 这样,我们把抽象的善,变成具体的,可执行的战略。在今年两会期间,我作为参会代表,学习了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发现对企业的科技向善也是非常好的指引。所以,我们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的战略落实上,也吸纳了这一理念。 不管公司的业务服务于用户还是客户,我们都要以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为方向,把创造更大的社会福祉作为腾讯所有业务的目标,并且落实到具体的业务规划中。 腾讯23年走过来,是社会与国家的支持,使它得以不断成长。它也必然要把创造社会价值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稳。 南方周末:提出“科技向善”有一个背景是,如今科技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科技公司要有更多的自我约束。从提出“科技向善”到今天再升级,你的思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对“科技向善”有哪些新的认知? 马化腾:腾讯首先要对自己有高要求。包括在平台上保护用户隐私,保护用户的使用环境,以及在内容和游戏产业上保护青少年、防沉迷等等。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公司内的要求比业界标准高很多。但目前还能看到漏洞,因为有一些问题不是平台一方就能解决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我们会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抓得更牢,这是必须要做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受到用户有更多的期待。关于反垄断、隐私保护、防止大数据杀熟等等,有很多声音和担忧,我们自己作为用户也感同身受。我们会持续努力,给大家一个更安全、更透明、更可持续的结构。 南方周末:你提到,目前腾讯对自身的要求比业界标准更高,但仍然存在漏洞,解决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可否举例说明腾讯“更高标准”是什么?如何通过“多方努力”解决问题? 马化腾:比如说游戏业务,我知道很多质疑的声音。其实在游戏中消费,未满18岁的人群流水占比6%,16岁以下的青少年们在游戏中流水占3.2%。监管部门要求今年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其实腾讯在3年前已经开始游戏内系统级管控的探索与尝试。 这几年,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搭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一开始我们做了实名认证系统。但后来发现还是有很多未成年人会绕过系统,比如拿成年人的账户登录,请成年人帮助他们通过人脸识别等等。 我们又尝试了许多办法,既不侵犯用户隐私,又要尽可能去防止这些行为,现在每天会排查,凡是未成年账号登陆时长超标,就被踢下线。同时,我们也发现,其实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全行业、教育、心理、家庭关系等等。所以我们也和同行、手机厂商一起建立防沉迷体系,和教育界联动,也去农村,特别是留守儿童非常多的地区调研,更多去了解他们。设立服务热线,尽可能帮助疏导亲子关系。这些都是一些尝试。 同时我们也在想,互联网如何能给未成年人更优质的信息和资源。我们一直在寻求共识,比如尝试了线下用户评议会,邀请家长、孩子、专家一起沟通,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和多方力量一起,保护未成年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尽的义务、责任一定要履行好。 南方周末:坦率说,很多企业做社会责任的相关工作,某种程度是当作一种宣传,或者说宣传大于实质。企业内外也会有人持有这样的怀疑。 马化腾:所以我希望能打破这种气氛。并不是说有人逼着我们,不做就活不下去。不是这样的。纯捐助的工作要长期做下去,但要超越捐助。创造社会价值不能用功利心去想,而要认真去投入。 比如说像碳中和,大家觉得太难了,不敢冲进去。但冲进去没准是拓展了一片蓝海,可能会吸引其他人也投身进去,这就是一举两得。 我有一个比喻,就好像做业务需要有一些基础投入,比如研发、数据中心,看似是成本,其实是你成长的根基和基础。同样的,对社会价值的投入也是企业的根基,是成长的底座,它绝不是点缀。 南方周末:这些认识的形成应该是建立在多年的经历和感受基础上的。 马化腾:这些年也有人会怀疑腾讯,但如果底座足够坚实,如果我们一直在想尽办法,持续地创造社会价值,用行动表明自己,所有的事情就一目了然。 这样有助于我们从内到外,从另一个角度去阐释我们的“科技向善”:在商业上,以正为主、以稳为主。 久而久之,用户会知道我们是希望把数据保护好的,出现了任何问题一定会好好改。我们是有长期主义的视野、着重于长远发展的企业。不管外界有什么评论,我们自己是清清楚楚的。我们用行动表明自己。 南方周末:印象里,腾讯的每一次升级,背后都包含着自我认知的进化。比如你在3Q大战后提到:企业不仅是属于创始人、员工和股东的,它其实是属于社会的,这个思考有发生什么变化吗? 马化腾:在那之后,我们的产品,包括微信、移动支付和产业互联网业务,服务的人群是非常广泛的。想要长期发展的话,一定不能只是考虑业务这么简单,否则肯定是走不远的。必须做长远的规划,不仅是基于用户体验,更是基于社会价值导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了游戏实名和防沉迷系统。 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连接方面——智慧零售、小程序电商等等——我们设计了去中心化的架构。包括视频号、直播,其实都是去中心化的。我们希望提供工具给大众——不是把它们聚到我们的平台里面,而是全部交出去,让生态伙伴去使用,客户或者个人都可以直接用。这些理念融入我们的平台设计里。可以说,整体思路都在往这个方向走。也只有共享信息科技的成果,才能走得更远。 南方周末:腾讯前期投入500亿来推进这次战略升级,“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为什么成为必选项? 马化腾:这次升级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梳理,内部也在说,这其实是腾讯发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腾讯自创立开始,我们就一直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再后来,公司的体量越来越大,当时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做,其实和整个生态有冲突。那时,我们也深刻反思,做了开放战略,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要和生态共生共荣。到了“930变革”,我们提出了产业互联网战略,助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 同时,我们把“用户为本,科技向善”作为公司新的使命愿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各行业、产业,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关联越来越深,我们发现,我们是有责任也有能力给全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到了战疫期间,公司12000多人直接参加战疫,健康码、腾讯会议等产品,也助力抗疫和复工复产,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这给了我们更大信心,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科技向善的实现路径。后来我们提炼出来,就是“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新”。 这样,腾讯的新蓝图就形成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它们共同成为腾讯发展的底座。可以说这是一个主动进化、水到渠成的过程。 南方周末:腾讯这次提出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单靠自己是否能够做到? 马化腾:这确实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单靠腾讯一家肯定不能做到。刚刚也提到一些,比如社会应急,我们需要和医生、志愿者联动。比如说教育,需要许多优质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的支持,需要合作伙伴的加入。 我们在调研中,也有学者给了很好的建议,希望我们通过腾讯云、小程序等平台与产品,作社会价值的方向引导,带动更多的机构、开发者、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来共创社会价值。我们也很赞同。有了这些生态合作伙伴,可以成倍放大社会价值的创新力量,我们会在这方面作好产品技术支持。 所以,我有信心,这一个目标会成为越来越多科技企业的共识。但一开始,可能还会有很多困难的事情,我们愿意去探索。
来源:南方周末、故事硬核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