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原英国太古洋行海员宿舍。1949年被政府接管。1970年交海军汕头水警区使用。20世纪90年代-2015年为水警区招待所(1号楼)。
多国风情的英伦宿舍,拎包入住 礐石山与汕岛隔海相望,岩石嵯峨。山下海旁路的海军汕头水警区招待所大院内,一座保存完好的近代历史建筑引人瞩目。该建筑虽然只有双层,但楼层高度高至 太古洋行海员宿舍,1928-1929年间拍摄,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图书馆网站收录。第二张照片中,建筑走廊悬挂潮汕特色竹席,草坪上却是英式网球场。网球是当时英国殖民者相当热衷的户外运动。
19世纪初至20世纪,欧美建筑流行折中主义,风格自由组合,1920年兴建的礐石太古宿舍即是一例。建筑整体为混合结构,简洁典雅的罗马风格,平面长方形,立面三段式;双层均为宽敞的多立克柱回廊,一楼外层连续拱券,围栏有万字纹、灯笼形与宝瓶式三种样式;平顶屋面是礐石洋楼少见的形态,檐下有仿希腊古典装饰;为了适应亚热带山居的湿热环境,洋楼底层架空,通风散热、防潮排水。 回廊也有百叶窗(门)——遮挡室外强烈阳光,调节受风力,冬季保暖,夏季通风,兼具隐秘性,为亚热带的高级住宅而生。 建筑设计施工精良,后期没有改造,结构完整,原貌封存,唯有柱子上依稀可见的革命人物头像痕迹,透露出军队用地的属性。 进入建筑内部,现存格局为大房间九个、会议室一个、贮藏间与仆人屋若干;主梯、副梯各一道,梯下也设贮藏间,与建于1862年的英国领事馆相似;室内墙壁粉刷为同款金黄色,天花板留白,双层玻璃-木质百叶落地统长门窗开关灵活;花砖、铁艺、木作、壁炉,华丽的维多利亚风格室内装饰,或可推测,住宿在其中的是船长、大副这样的高级海员。当他们结束远航,回到遥远的东方基地,在礐石山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不啻于一次度假酒店之旅。
讲究秩序、比例协调的门窗:大房间内方正统长的落地大窗,小房间过道窄小精致的铁艺拱门。 礐石洋楼,前身在妈屿 然而,度假风的背后,却是西方国家在礐石的殖民文化。
礐石原称角石(Kak-chioh),清代属潮阳县砂浦都牛田乡,民国以后改称礐石。《尔雅》释文中,礐字是“山多大石”的意思,《说文解字》则解释为“水激石险峻不平之貌”,以此解释“礐石”,就是海边的石山。礐石境内丘陵起伏、山脉绵延,有大小山峦43座,怪石嶙峋,林木苍翠。19世纪初,一些珠浦村民到此落户,捕鱼耕种。 光绪《潮阳县志》潮阳海防图,礐石宫鞋石炮台北望沙汕头炮台,南对妈屿放鸡山炮台。礐石自古为海防要地,清政府曾在此建筑多处炮台。 几乎同一时期,韩江出海口东岸的富饶地区与宽阔港口,吸引了外国商人的目光,在商业上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外国商行最早在南澳岛落脚,后渐移居妈屿岛,窥视汕头埠。咸丰六年(1856年),美国人巴列利在妈屿设立德记洋行分行。1860年,汕头开埠,潮海关设妈屿岛。紧随其后,美国成为第一个在妈屿设立领事馆的国家,而巴列利被委任为首任美国驻汕头副领事,从非法商人摇身一变为驻华使节。 妈屿岛地名:海关南路,位于潮海关原关址南面的一条上坡小路。1986年,“潮海关地界”石板(今存于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在此发现。(图片来源网络,作者不详) 开埠后,商贸迅速发展,各国领事与商人居留妈屿岛已显局促不便,1862年,他们开始移居距离妈屿岛20余里、汕头对面南岸的礐石。世界纪实摄影先驱约翰·汤姆逊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中,关于礐石1870年的风貌是这样的:“外国居留区背山而立,山后是本地人的城镇;这里的居民运来了肥沃的土壤,将房子周围的坡谷变成了花园和整齐的草坪。”这本摄影笔记中还还记录了欧洲人进入礐石初期,使用潮汕本地特有的长石黏土和贝壳灰混合物建造房子,凝固后十分坚硬;房子的天花板装饰着精心制作的檐口和镶板。 约翰·汤姆逊拍摄于1870年左右的礐石照片,可能是现存最早的汕头照片,推测拍摄位置是礐石山上面向东北出海口方向,为外国人提供所需的小村子在附近迅速繁荣起来。
不难想象,在特定的政治因素与文化背景下,出现在礐石原住民田园中的使馆、教堂、学校、医院、工厂与住宅,是怎样一番“异域”景象。上午搭艇过海到汕头埠办公,下午返回礐石,晚饭后在大自然中散步,成为当时居住礐石的洋人日常;他们往往还雇佣当地人种花、做饭、洗衣和守夜。礐石山上的一道土墙,瓜分了近海的“大礐石”英国区与半山的“小礐石”美国地盘。 外廊(Veranda):建筑物外墙前附加的自由空间,是英国殖民者为适应印度热带季风气候而创造的建筑式样。外廊使建筑不受阳光直射,又保证良好的通风性能,并提供一定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喝茶、下棋、聊天、会客等。这种建筑样式被欧洲上流社会阶层使用在自己的别墅,并随着欧美各国的殖民而传播到全世界。
汕头有太古仓,还有太古银票 1920年,大礐石英人居留区入住了一批高级海员,他们是太古中国航业公司、俗称“黑烟囱”公司的雇员。
“太古”一名,是英资洋行Swire1866年进入中国后委托精通汉学的人士所取,寓意“太古久远”。这个易读易写易记的名字,后来成为太古集团在大中华区的名称——Taikoo;而其本名Swire反而被忽略。
19世纪70年代,太古掌门人斯怀尔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内河航运的前景——上海即将成为长江流域腹地与世界各地产品的集散地,遂将投资从商业转向航运业。这个决策令太古从“洋行”进阶为“集团”。1873年,太古中国航业公司(ChinaNavigation Co.Ltd.)成立,太古商贸王国随旗下的轮船、航线、码头节节突进,雄踞大东亚市场,著名的香港太古糖厂在1884年建成。至20世纪初,太古船只和吨位均为在华轮船公司首位。 日本侵略前航拍图中的汕头港,可见太古码头与太古仓。300多公里外的香港湾仔汕头街(Swatow Street)码头出发的货轮将在这里卸货。 牛庄-上海-汕头航线上满载的东北大豆与潮汕蔗糖,催生了太古汕头分公司。1878年,太古正式进入汕头市场,涉足轮船仓库、进出口贸易、保险等行业。同年,汕头公司独家发行“太古庄”银票,在华南沿海地区与现金通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太古、怡和(渣甸)、德忌利三家公司,垄断了汕头-香港、上海及远洋东南亚的航运贸易,不过,太古码头的50座仓库、4道栈桥——两者数量在汕头的占有率均超过三分之二,却是两位老对手望尘莫及的。 太古公司汕头办公室及码头,Butterfield & Swire office &frontage in Swatow1906-1907 (太古公司藏),旁为太古仓,旧址在今金港广场。
太古洋行汕头分公司独家发行与兑现银票“太古庄”,由伦敦专门印钞公司印制,防止国内出现伪钞。 据《汕头商业志》载,20世纪20年代,英、美、日、德、法、荷、澳大利亚、葡萄牙等国在汕头开设洋行共91家,太古资金最为雄厚、经营时间最长,员工福利自然优渥。太古员工的休闲俱乐部,就是老辈人口中的“太古花园”,在现今跃进路一带,占地15亩。1920年,太古洋行向德记洋行与英国人李质逊手中购买了对岸的大礐石海旁路地,建造了起居舒适、景观一流的海员宿舍。
太古花园旧址:今跃进路7号汕头第十二中学南校区,现仅存桌球室,其歇山式屋顶采用当时国内少见的“吕宋瓦”,建国后曾作汕头教育局宿舍使用。
礐石太古宿舍内部:从高级海员宿舍到军队高级招待所,1920年门窗与1990年代家具同框。2015年停止招待后,海警官兵每月对建筑进行保养,高度保留了招待所时期的风貌。 同年,太古洋行代理商太古南记在新加坡、泰国开设分行,声名远播海外潮人社会。太古南记1890年正式与太古洋行签订合同,专门代理太平洋南线(安南、暹罗、实叻、印尼、马来)港口业务,故取“南记”一名。关于太古南记的显赫一时及其旗下的岭梅学校、金山饼干厂,延至其后人林希之创办的公元摄影化学厂,已是另一长篇传奇,待叙。 修复中的太古南记办公大厦,1930年建,位于至平路与永平路交界处,曾为汕头市总工会劳动服务公司职工招待所,现一楼出租为鞋铺。 来源:哈烧茶书斋 文/陈斯楷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潮 商 ∣ 走遍天下 · 根在潮汕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长按二维码关注“潮商” |
GMT+8, 2025-5-5 22:07 , Processed in 0.0283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