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潮商 门户 投资热点 查看内容

这就是1978的回答!

2018-12-18 09: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2| 评论: 0|原作者: admin

摘要: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更把梦想与现实的交相辉映 藏在了万家灯火的深处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 是时代变迁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它们印刻了一代人的时光 记录着平凡人前行的足迹 读来让人泪流满面 ...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更把梦想与现实的交相辉映

藏在了万家灯火的深处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

是时代变迁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它们印刻了一代人的时光

记录着平凡人前行的足迹

读来让人泪流满面

......

 

拼版照片:上图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深圳渔民村(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18年3月26日无人机拍摄的渔民村(画面前面的高楼,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渔民村坐落于深圳河畔,从上世纪70年代水草飘零的渔船人家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个“万元户村”,如今已经变成加载高科技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现代社区。


1



“甜蜜蜜

你笑得甜蜜蜜

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姑娘们穿着的确良衬衫

留着披肩发

小伙子们烫着爆炸头

跳着霹雳舞


穿衣百搭,精神抖擞

衣着的变化

也是你拥抱世界的开始 


1987年拍摄的天津市服装七厂的职工们在试穿出口的牛仔裤。在80年代,紧身牛仔裤已成为时尚青年的潮流单品。新华社发


看完泪奔,致78年的我,自行车上小学四年级才有“长征牌”的,喇叭裤也是妈妈买布去隔壁村缝纫店叫师傅“量身”做的。

——贰馬氏

 

(1978年)我已出生7个年头了,记忆中冬天总是穿着那件大姐小时候穿的花大衣,上面已有好几个大补丁,因为穿到我已是第五个了!还有三个哥哥也是穿这件花大衣长大的。

——宁静

 

那年我14岁,我爸给我买了一条喇叭裤!那时候可新潮了。

——泰格

 

那年才2岁!“高跟皮鞋喇叭裤,跳起舞来扭屁股”,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这么远那么近

 

喇叭裤、皮鞋穿的火箭头、烫发烫的爆炸头。想想啊,都是那个时代的标配记忆。今年距改革开放已40年啦。沧海桑田,真是祖国巨变啊。祝福我们的祖国,明天越来越好。

——年念回乡人

 

那年的夏天街上开始有蛤蟆镜,四喇叭收录机,放着邓丽君的阿里山的姑娘。


——李军

      

2



硌牙的包谷米饭

黑黑的硬窝头

过年才能馋上的一口肉

......


孩子们总盼望过年

兄弟姐妹穿着洗得发白的补丁花棉袄

全挤在狭窄的厨房里

眼巴巴地望着

母亲往锅里倒芝麻油

“妈妈,再多一点,就一点”

 

除夕晚上及初一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在中国北方一直沿袭至今。这是北京丰台区黄土岗公社刘甲村社员张占鳌一家在饺子。新华社记者吕全成摄(1984年2月11日发)


那些味道你曾无比熟悉

但如今却再也找不到了

......

 

想想小时候,打麦子、掰玉米,啤酒瓶子换冰糕,上村里坑里洗澡,冬天拾干木头点着取暖,妈妈套的大棉袄,穿的衣服袖子都能擦着火柴……哎!40啦!老妈,再也吃不上你包的水饺了……

——曲阜茶饮


1978年,我整天想着吃5分钱一个的炸包,现在回想口水直流,可惜当年的味道失传了,在我们的小城找不到了。

——子梦

 

1977年出生的我,小时候的记忆是:面条算是菜,用面条送白饭。

——小善渐德生

 

我是73年出生的,那时候,蒸熟的萝卜条拌上玉米面再放点盐就是无上的美味;2分钱一根的冰棍我只能吃一口,因为剩下的要留给弟弟。

——心如止水

 

78年我在农村插队劳动,一天挣到7工分,吃的是玉米面馍馍和搅团或面。

——张迎英

 

1978年我刚出生,小时候在外婆家,刚蒸出来的米饭捞上猪油,酱油,好香。

——Angel smile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使用的粮票和购物券。 (新华社照片,王海滨摄)

 

热闹的北京市朝阳区春节年货市场。新华社记者黄景达摄(1984年1月26日发)

 

冬天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都是光着脚上学,课桌是从家里拿去的,床下是垫稻草过冬,一年只能吃上一两回肉,童年的生活苦而快乐着。

——乐了!

 

扎着羊角辫的我,拉着爸爸的手,蹦蹦跳跳地去粮店登记“涨粮”。那时候买东西钱不够可以用粮票抵,再再后来听说粮票要取消了,妈妈着急得把家里的粮票都花出去。

——英绮


1978年我在高中读书,每周回家背一次干粮,在学校早晚喝碗白粥,中午吃一碗2两1分钱的汤面条。晚上躺用砖砌的地铺上,冷了和同学钻在一个被窝互相取暖。

——静心

 

3



70年代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80年代

冰箱、彩电、洗衣机



90年代

空调、音响、录像机



未来的“三大件”

将会是生活埋下的最有趣的悬念

与你朝夕相处的那方天地

一定会给你越来越多的惊喜


我还留着以前的餐桌、盘子等老物件。一块老上海的手表,陪伴了我几十年。改革开放40年,从吃穿到住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卢殿才

视频来源:新华社现场云


1978年我任民办教师已三年,21岁,直到25岁才托人弄到一辆青岛产大金鹿自行車,在村里算是“中产阶级”了。

——武善庆

 

那些年家里如果有“三转一响”绝对不愁找媳妇。

——PP


我不是1978年,而是1987年的。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在不断地搬家,从农村的草房到了县城的破旧平房,从平房又到了过渡的瓦房,从瓦房又住进了楼房,辗转县城来到了省会城市,又换了两次房子。随着时光的变迁,年代的沉淀,可以看出,将近10次的搬家印证着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感谢祖国越来越强盛。

——吾筱玥



1978年,我家五口从黑龙江齐齐哈尔搬到河北邯郸定居,这一住就是40年。如今,我们家还保存着当初购置的木柜、缝纫机、照相机等老物件。老伴儿年轻的时候喜欢给孩子们拍拍照片,那时候一个月工资40来块钱,攒了好几个月工资才买下照相机。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发展和生活条件都越来越好,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真心地感到高兴。

——杨淑英

视频来源:新华社现场云


1978年我37岁,已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我和妻子都是国企的技术人员,技术13级,合计月收入117元,住宿舍无厅的小两房,在厂里已是中上水平,家里有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台小黑白电视机。

——段王一

 

4



冒着黑烟的车头

承载着生活的艰辛

稳稳地碾过斑驳的轨道


铁路边上

搬运煤球的汉子

用瘦弱的肩膀

扛起糊口的担子

一趟又一趟、一筐又一筐

……

 

1月21日,2000年全国春运开始。新华社记者壮锦摄


火车上的故事

是你的青春

也是你的奋斗

 

我那时才5岁,回忆过去40年景象,绿皮火车,汽车……如今高铁时代更是无法形容。

——晓豹

 

78年的今天,一个不到16岁的孤独小青年,带着简单的行李,坐着没有座位的绿皮火车,辗转数千里换乘数次,刚到达东北北部某城几天,就开始了大学的学习生涯。

——加菲猫

 

那时我上初二了。我家在煤矿,每天沿着铁路踏着枕木来来回回地上学放学。那时火车都是烧煤的,每次煤车过去就是满头的煤粒。

——听风沐雨

 

那张104路电车的照片,多么熟悉啊。当年在北京东郊上学,在十里堡北京棉纺织厂家属院附近经常看到类似的场景。

——郁正红

 

5



拿出饼干铁桶里

攒了半年的几块学费

攥着短短的铅笔头

日行好十里

只为到课堂读一首唐诗


黑龙江省桦川县集贤村小学生在学习。新华社记者高广智摄(19951月4日发)


让孩子好好念书

在每个年代

都是永恒的“头等大事”

 

那一年,我每周背一兜红薯面馍,从父母费了千辛万苦建起的三小间草房子出发,到五公里外的石桥高中去上学。


想当年,祖父母是文盲,父母一个小学没毕业,一个文盲。今天,家庭成员中,子媳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

——一生问道

 

1978年秋,我升级初中了,印象最深的是,6.5元的学费和各项杂费,无法承受。我哥哥与我同校高二,为省一元床铺费,费了很大工夫说服我的班主任,让我与哥哥同床。

——林小邦

 

1978年我母亲,17岁,考入辽宁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刚毕业时母亲每月工资52块钱,现在的工资是当时的200多倍。40年来国家重视发展科技尊重人才科教兴国,教师这个职业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厉害了,中国教育!

——刘风coo

  

1977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招生工作会议,决定高考招生恢复统一考试制度。无数人的命运得以改变。(新华社图片)


微弱烛光下

伏案苦读

天不亮的凌晨

蹬着“大二八”自行车

四处奔波

只为争取一张“高考准考证”

坐着颠簸的拖拉机

赶往考点

……

“你高考了吗?” 


南昌老人甘福保在桌前仔细端详那张迟到了11年的高考考证(2017年6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毓珊 摄

 

1978是改变我命运的一年。我参加高考,开始学习外语。

——wmjr

 

1978年底,正是我在京郊插队,等候北京市办大学分校录取通知书的忐忑时刻。

——青山无语


我太幸运了。恢复高考的第一届中专学生。怀揣梦想,努力学习,报效现代化建设的大业。

——牛家海

 

1978年2月,是我的人生转折点。77年12月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广西化校,于是1978年2月我走出偏僻山区到城市南宁,从插队青年成为努力寻求知识的工科生。

——片片云


1978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那年三月,我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离开了湖北乡下的知青点,到武汉上大学……

——老醯儿

 

1978年我是高中生,从农场回校备考,我参加了高考并有幸被录取,我是市第三中学唯二的本科考中者,后来知道当年全国高考录取率约5%,其中七八成是大专。

——John

 

那年刚进入新工程,正在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突然被告知你可以参加高考了,于是20天后走进了市区中学的教室。二个月后,收到了一张油墨刻印的录取通知书。

——戴晓明

  

6



从前

车马慢,纸笺长

小小的邮票载着厚厚的思念

翻山越岭诉说衷肠 

1980年2月15日发行的《庚申年》特种邮票,面值为8分,画面上是一只金猴,由著名画家黄永玉教授设计。新华社发


挤在黑压压的电话亭

熬过数小时的等待

“次、次、次”拨号声音响起后

紧握着话柄的手心冒出细汗

终于

电话那头响起了

日思夜想的声音


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社)


那些年的春节

全家人围着14寸的黑白电视

看着屏幕上间断闪现的“雪花”

听着马季、姜昆的相声捧腹大笑

在缠绵悱恻的《乡恋》中沉醉不已

时代怎么变

“家”没变

对血脉亲情的思念没变


上世纪70年代末,广东的黄新文一家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开始富裕,购置了一部18英寸黑白电视。晚上,他们围坐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新华社记者潘家珉摄

 

蝉声阵阵的夏日夜晚,露天的水泥地上,早已“沟壑纵横”。凑近看全是用粉笔勾勒的不到一平方米的地界中间赫然两个大字“有人”。没有“提前预定”的人只得放下木头小板凳急得上了树,怀念大家围坐在一起看“坝坝电影”的日子。

——亮晶晶


1994年沈阳市内的露天电影。新华社稿 郭大岳摄(1994年8月10日发)


我1978年出生,儿时记忆中我们家是村里第一户买电视机的,放《西游记》时屋后的竹竿立起的天线经常被风吹歪,老爸就会到屋后调整天线。“清楚了吗?”“没有”“清楚了吗?”好一点点。”“清楚了吗?”……

——小可


结婚后,住着学校的两间土草房,下雨天,漏雨,屋内摆放上锅碗瓢盆接雨水,叮叮当当响声一片,宛如一部交响曲。当时月工资几十元,真的是沧桑巨变。

——亚洲书亭


1992年,18岁的我跟随父亲来到深圳,从此扎根这里。辗转深圳多个地方,换过几次工作。在手机开始普及之前,我的通讯工具主要是BP机和电话。九十年代初的深圳,当时虽然已出现第一代手机大哥大,但需要申请,而且买下来要两三万。大哥大那是富人的象征。

——四川青年张斌

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社现场云

 

1978年,期末考试全区第一名,奖励了一支钢笔和两块人民币,母亲用两块钱买了四尺花布给我做了一件新衣。

——寒烟


九几年,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和家里联系的方式由最开始的书信,到后来村里学校装了一部电话,就约好日期和时间打电话,用得最多的就是200电话卡,后面的BP机,大哥大好生威风,再到摩托罗拉,诺基亚,蓝屏,翻盖,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

——平安就是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0年如一瞬

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

一代一代人的青春

会慢慢消散


但他们的故事

却总是让人热泪盈眶 


11月2日拍摄的上海陆家嘴和外滩。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1978的回答告诉我们

今天的静好岁月

都是昔日的艰辛结成的果实


12月4日,观众在新华社主办的“大美中国”影像长廊参观。截至当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自开展以来,累计参观人数已超过90万。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1978的回答告诉我们

历史见证着每个人的努力

记录了所有风雨兼程的足迹


北京天安广场的巨型花坛。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2018年9月23日摄)。


1978的回答告诉我们

只要一步一个脚印

梦想和幸福终将成为现实


 

来源:新华社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5-8 08:10 , Processed in 0.1131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