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伊娜出席本报参与举办的“红色文化名片”活动。 彭伊娜与爷爷的雕像合影。 彭伊娜和小朋友们在汕尾市海丰县红宫留影。 深圳市潮汕商会名誉顾问,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伊娜介绍“得趣书吧” 深圳市潮汕商会名誉顾问,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伊娜介绍“得趣书吧”,该公益项目是由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彭湃关爱基金2014年6月设立,旨在将经典好书和人文关怀带到乡村地区,让阅读伴随乡村孩子成长,通过适龄的优秀读物为孩子开启一扇看世界的窗。“得趣书吧”项目以“1间课室+1个书柜+100本适龄优秀图书+1套管理模式”为标准配置,鼓励学生自我管理、相互借阅,建立“得趣天地”,发表读后感等。 对于为什么要阅读?她认为,阅读是为了“安身立命”,“安身”即是生活要有着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立命”则是人一生要有的精神寄托,多读书可以开阔眼界,腹有诗书,有利于培养好孩子,安顿好家庭。关于如何阅读?她建议,要读经典名著,还要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不仅要学“术”,还要学“道”,抓住零碎时间积累,积少成多。
彭伊娜,女,1959年5月出生,广东省政协委员,是革命烈士彭湃的孙女,深圳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上大学前,她曾做过车工、图书管理员。恢复高考后,她于1979年考入暨南大学外语系(后转入新闻系),毕业后在《南方日报》从事新闻工作。1988年至2000年,在新华社澳门分社工作,担任过新闻处、文化处处长,参与组建澳门特区第一届政府以及澳门回归等重大庆典策划筹备工作。2000年调任深圳报业集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2009年9月,作为革命先烈后代代表出席“双百人物”评选纪念座谈会,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2014年发起彭湃关爱基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葛宇飞 她虽从未见过爷爷彭湃,内心却澎湃着信仰的声音;她是革命烈士彭湃的孙女,深圳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伊娜。 不久前,连续剧《彭湃》在央视热播。在彭湃故里汕尾海陆丰地区,当地群众正掀起一轮追忆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近日,彭湃孙女彭伊娜回故乡汕尾参加红色文化活动期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采访当晚,彭伊娜刚结束了一天的外出走访,回到酒店已是晚上9点。尽管略显疲态,但当记者提出专访请求时,彭伊娜仍欣然应允,且一谈便是2小时。 长达2小时的专访期间,彭伊娜始终端坐椅沿侃侃而谈:讲起爷爷彭湃的革命事迹时激动不已,谈起亲人为信仰前赴后继时更数度哽咽,还敞开心扉分享了自己鲜为人知的成长故事…… 谈爷爷彭湃:他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 接受专访前,彭伊娜刚陪同友人参观完彭湃故居。定居深圳的她,每次回到汕尾都会到彭湃故居看看,那是她爷爷从小长大的地方。这座建于清末民初的西式洋楼,放在现今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而在这里长大,家有丰厚田产的彭家四少彭湃,竟放弃了别人看起来的“人生康庄大道”,当众焚烧自家田契,发动农民建立了农会,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文物沉默不语,却总能勾起遥远的回忆。当彭伊娜站在故居东侧的德趣书室前,她常常想,爷爷原本是富家子弟,又是留学日本的“海归”,究竟是什么让他甘愿放弃荣华富贵,而选择与农民打成一片,成为“农民运动大王”呢? “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彭伊娜说,爷爷在日本找到了他的信仰——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于是他毕业后选择回国,他深知革命是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中国的最大多数正是农民。所以他走进乡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的革命实践。 在彭伊娜眼里,爷爷还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彭伊娜说:“我曾经以为革命者沒什么情感。但了解爷爷后,才知道他是一位有爱又浪漫的人。” 彭伊娜介绍:爷爷彭湃16岁和奶奶蔡素屏结婚,他祖父包办的婚姻。彭湃一开始并不接受包办婚姻,但他母亲告他,如退婚这女孩一生就毁了。彭湃听后接受了,且没有冷落妻子,不仅请来老师教她识字学文化,鼓励她放脚,还拉着妻子的手“压马路”,这在当时实属“出格”。彭湃要到日本留学前,交代妻子将作业寄到日本给他看,并与妻子相约,在月圆之夜他在日本望月,让她在家乡也望月——一幅夫妻“同赏月”的浪漫图景呼之欲出。 家人追信仰 “一门六烈士” 尽管彭湃对家人关爱有加,但当他决意发起农民运动时,仍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然而,这些最初反对他的家里人,最后都被他和他的信仰所感染,成为这一理想的追随者。彭伊娜介绍说,连同彭湃,彭家大革命时期有七位亲人英勇就义,其中六位是共产党员、烈士。 彭伊娜的奶奶蔡素屏便是其中之一。1928年9月21日,蔡素屏在广东海丰国民党的刑场英勇就义,时年31岁。她原本有多次保全性命的机会,可坚定的信仰却让她选择坦然赴死,义无反顾。 大革命失败,1928年婆婆周凤劝说已近分娩期的蔡素屏前往澳门避难,但她说:“我有任务在身,就是牺牲,也不能离开海丰。”彭伊娜告诉记者,奶奶蔡素屏被捕后,生下的三个孩子最大才4岁,最小才刚出生。娘家人怜其年轻子幼,用钱疏通关系极力解救,但需要她写一份“与彭湃断绝关系”的声明方可保命。然而奶奶坚贞不屈,坦然选择了为信仰赴死。“能让一个年轻母亲放下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而坦然赴死的信仰,一定有着大善大美的内涵!”彭伊娜感慨。 其实,不仅是蔡素屏,彭湃的第二任妻子许玉磬、三哥彭汉恒、七弟彭述、侄子彭陆,都相继成为这一信仰的忠诚战士和烈士。“一门六烈士”也成为彭家人前赴后继追随彭湃信仰的真实写照。 彭湃二儿为国家继续贡献力量 幸运的是,在党组织的关心下,彭湃的两个儿子得以存活下来。彭伊娜的伯父彭士禄,被组织接到延安,而后送到苏联求学,最终成为中国核工业的元老。 至忆及自己的父亲彭洪,彭伊娜数度哽咽。1928年蔡素屏被捕牺牲,彭洪呱呱坠地就失去母亲。乡亲们看着心疼,有一位烈士遗孀便给自己的女儿断了奶,用乳汁哺育彭洪,乡亲们冒着杀头的危险,将他隐姓埋名拉扯到14岁交给了党组织。彭伊娜说,彭洪在党的培育下继承父志,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革命队伍,新中国成立后被调派到华南农业大学参与农业水稻研究项目。 信仰和家风代代传承 “家风就是理想主义” 虽与爷爷彭湃未曾谋面,父亲也早早离她而去,但对于彭伊娜而言,彭家的家风却始终影响着她的一生。 “彭家的家风就是理想主义。”彭伊娜坦言,自己家庭里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氛围,就连她儿子都能“感觉到跟别人的家庭氛围不一样”。在她看来,爷爷彭湃的理想主义体现在“国家民族责任”六个字上,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彭家的后人又前赴后继保家卫国,这些都是彭家理想主义的体现。 而对于彭伊娜而言,在她人生面临选择的几个关键阶段,彭家理想主义家风和爷爷彭湃精神的感召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其中,参加高考和转专业便是一例。1976年,彭伊娜从原先工作的黄金围农场被调回广州,在暨南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父亲平反后,彭伊娜决定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准备高考,尽管天气炎热,她每天晚上仍坚持复习到凌晨四五点,第二天一早又起床背书,最后终于顺利考上暨南大学外语系专业。 可读了两个月,彭伊娜便向系主任申请调到新闻系。“系主任当时还劝我说外语系是最好最时髦的专业,你可要考虑清楚!”彭伊娜笑着说,当时的她或多或少受到爷爷彭湃理想主义精神的感召,觉得学新闻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于是,一心怀揣着新闻理想的她便毅然转入新闻系。 毕业后,彭伊娜如愿进入南方日报广州站。1984年,南方周末创刊,彭伊娜也成为创始人之一。 而结婚生子后,彭伊娜又再一次站在了取舍的十字路口。这一次,彭家理想主义家风再次成为决定性因素——在国家荣誉与家庭情感的抉择上,彭伊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原来,1988年时澳门回归一事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孩子刚刚满月的彭伊娜就接到省里通知,要抽调她到澳门工作。彭伊娜坦言,当时孩子刚出生,很舍不得离开,但妈妈反倒鼓励她去,“她说国家需要你,孩子我们可以帮你照顾”。 彭伊娜当时心想,反正去几年就回来,谁知这一走便是13年。13年里,彭伊娜与家人聚少离多,每周只休息一天的她,只有周日才能争分夺秒赶回家与家人见面。 “每周六下午6点钟一下班就往回赶,回到家都要半夜12点左右,几乎连续13年的除夕夜都是听着鞭炮声回到家里,赶不上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彭伊娜说,更令她愧疚的是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太少。她每次回到家里时儿子都已睡着,第二天与儿子短暂相处后,下午3点又得启程返回澳门。那时候儿子还小,牙牙学语的他会一直喊“妈妈,坐。妈妈,坐……”不让妈妈离开。“那时候真的是一路哭着回去的!”彭伊娜的眼角又再次泛起泪花。 彭伊娜说,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想过打退堂鼓,毕竟澳门回归是大事,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就该挺身而出,这才是对爷爷的信仰和理想主义家风的最好传承。 成立彭湃关爱基金 已惠及近4万学生 更令彭伊娜欣喜的是,就连她儿子身上也传承着彭家理想主义的基因。彭伊娜回忆,2012年初,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毕业,且在伦敦已找到稳定工作的儿子突然告诉她要回国发展。“我说你想过要归国发展可能要经历一些曲折艰辛吗?电话那边传来他冷静的声音:‘想过,但我更应该和祖国、和人民在一起。’”彭伊娜动情地说,那一刻她为之感动,泪水湿润了她的眼睛。 “当信仰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相结合,与民族、国家未来的命运相结合,就焕发出大善大美的光芒。”彭伊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0年,从澳门回来的彭伊娜调任深圳报业集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她也经常回到故乡海陆丰看看,而每次回来,都能让她泪流满面。彭伊娜说,“我虽然没有出生在故乡,但是提到故乡,我心中总有一种炽热的情感,因为那不仅仅是故乡,这片土地还承载着家乡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和给彭家的哺育之恩。” 看到家乡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彭伊娜决定做点什么。2014年,依照母亲陈平女士的心愿,彭伊娜发起成立了彭湃关爱基金,开展“得趣书吧”助学行动,旨在让乡村学校孩子阅读到优秀图书。 她介绍说,在许许多多爱心人士及志愿者的支持下,彭湃关爱基金“得趣书吧”及贫困生资助两个公益项目,自2014至今,已捐赠了1659950元。其中,得趣书吧项目为汕尾城区、海丰、陆丰、陆河,汕头潮南,广西凤山等地区共102所乡镇中小学,777个课室送去共777个得趣书吧,77700册图书,惠及近5万名中小学生。另外助读贫困生41名。 “我们希望能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彭伊娜说,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孩子写给“得趣书吧”的字条倍感欣慰,字条里写着:“原来有这么多人,在我们没有留意的地方,淡淡地,却亘古不变地给予我们温暖。他们的爱,如此安静。” 来源 | 广州日报 记着 | 陈家源 |
GMT+8, 2025-5-8 08:11 , Processed in 0.0695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