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尽管人口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中长期变量,且人口流动相当缓慢,但短期观测人口流动的痕迹,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区域格局的细微变动。从2017年人口数据来观察,中国区域格局三大变化值得关注: 【1】“东西差距”正在转向“南北差异”,东北、西北和华北的人口明显出现净流出。在传统的“东中西”区域视角下,2017年中部、西部省份常住人口增长迅猛,似乎能得出中国人口分布趋于均衡的论断。若以“秦岭-淮河”一线做南北的分隔线,会发现常住人口增长集中在中国南部,而北部省份明显偏弱。因此,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仍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正从以往的“东西差距”转向“南北差异”。 【2】东南沿海省内“双子星”城市格局正逐步演进和变异。闽粤苏浙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带状”经济体,从2017年人口变化来观察,福州与厦门可谓是最标准的“双子星”城市;深圳和广州组成的“双子星”开始“向外扩散”,构建区域高地;江浙两省“双子星”城市则出现变异,人口流向出现明显的转变。 【3】内陆腹地省份的人口部门面临“向心集聚、外围收缩”态势。内陆腹地的省会及省内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较2016年进一步提升。再将人口自然增长与迁徙流动拆开,郑州、长沙、武汉、贵阳和南昌等城市人口流入迹象明显。在人口“向心集聚”的同时,外围城市人口迁徙流出更值得关注。 总体上看,以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为特征的城镇化已经步入后期,城市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将逐步扩大。人口的净流入或净流出,其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盛衰。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或有产业发展作支撑,由此带来就业机会,或有社会福利等优势。 从投资的角度看,应该配置人口集聚城市的房地产或相关产业。因为人口的集聚也会带来其他要素的集聚,而且,中国人口集聚的过程正方兴未艾。中国今后一定会出现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的铁锈地带(the Rust Belt),即美国东北部传统制造业和钢铁业基地逐渐衰败。 一般而言,三四线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将不断减少,且未来必然会出现常住人口的减少,大都市圈的人口会不断增加;省会城市或大部分“计划单列市”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对中国GDP贡献比重也将不断提高。因此,投资地的选择应该由过去的“面(如西部大开发)”到“线(如粤港澳湾区、杭州湾湾区)”,今后应该到“点(都市圈)”。
作者: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lixunlei0722) 原题:《步入分化与集聚的时代——从人口迁徙看投资机会》,内容有删节。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
GMT+8, 2025-4-4 04:58 , Processed in 0.0306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