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每年正月,在广东省澄海盐鸿都会举行盛大的游神民俗活动。游神队伍中,除了潮汕民间信仰的三山国王、舍人老爷、妈祖和三保老爷等常见的神祗外,还有两尊身着清代官服的神明出游,大家称之为巡抚老爷和总督老爷。 ▼巡抚老爷▼ ▼总督老爷▼
为什么盐鸿乡众要祭祀两位清代的官员?这两位巡抚老爷和总督老爷又分别是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清朝初年的迁海说起。
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向内地迁徙,以遏制郑成功等沿海反清势力,断绝其物资支援及周旋的社会空间。当时偏北沿海地区,只是迁移海岛居民而已,江浙地区较为严格,福建、广东地区最为惨烈,沿海居民基本全部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不等,私出界外者处死,造成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乃至死亡。
康熙元年(1662年),清延再派吏部侍郎科尔坤巡察潮属沿海六县,于正月二十九日出迁民告示,着令迁区居民一律内迁50里。实施第一次内迁之后。又于康熙三年(1664)清廷再次勒令界外人民迁入内地,庐舍概行拆毁。至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各乡男女老少,佝偻提携,弃家室,舍田庐,,尽数迁至今潮州市所属的汀沃铺、秋溪、黄金塘等地居住。
清廷斥地,给闽粤沿海社会秩序带来严重的破坏。如达濠葛园《纪氏族谱》所载,“越清顺治十八年,因厦门郑成功之乱,朝廷特行斥地之举,将浙江、江南、闽、粤四省沿海地方,一概议斥。就康熙元年二月初七日,本县知县谢,悬示即令搬移。彼都之人,逃走如鹜,庐舍尽烬。山画界而水插桩,樵无采而渔莫捕。谷贵如珠,升盐钱银。失业之人,营活无门,或鬻妻而留子,或鬻子而留妻,或妻子具鬻,孑身行凶。父不见子,兄难见弟。嗟哉!斯时虽血不满长城,实尸横镇于巨巷。”据修撰于清嘉庆年间的《豪山陈氏族谱》记载,“国朝初年又迁沿海居民尽入内地,流离颠沛,靡室靡家,展界后回乡者不满数十人”,“及展界回乡,里巷荆棘,无瓦片可棲”。 ▼正月鸿沟乡游神*总督老爷▼
康熙七年(1668年),王来任(字宏宇,奉天人)初到广东履任,康熙四年以副都御史巡抚广东。巡抚广东期间,从未听过郑成功大逆侵掠之事,所见的都是迁海之民被逼为盗。他听到的都是百姓向他诉说斥地之苦,心有所动,便沿海作实地调查,认为“迁界于郑氏实无大损,于沿海之民则害莫大矣”。 在迁海问题上,王来任同情迁民,执行上司命令不力,康熙七年被罢官还京。在实地考察和调查过程中,王来任已患重病,病重的他冒死写下《展界复乡疏》,因而力陈建言:“将原迁之界悉施其禁,招来迁民复业耕种与煎晒盐斤”。以劝清廷展界,让迁民回乡复业。他直言粤迁界参事,数百万迁民流离失所,每年抛弃地丁粮银30余万两,又置重兵,驱使未迁之民筑墩台,树椿栅,乃劳民伤财之策。可惜,疏书未及呈上已病倒不起(卒于康熙七年1668年)。 ▼正月鸿沟乡游神*巡抚老爷▼
康熙八年(1669年)二月,清廷派都统、户部侍郎及两广总督周有德等来潮查察迁民详情,周有德看完奏疏,深为感动,决定代为递呈……幸于翌年,朝廷终允复界。于三月间,动员迁民归故里复耕,沿海乡民一律迁回,百姓如获再生。
昨日去时尚有扶老携幼,至迁回时已子妇将雏,形影相吊,田园庐舍,长草没膝。据《澄海县四百年大事记》载,迁界前,全县16岁以上男丁为60272人,至复迁时,16岁以上男丁仅存6376人。
正是王来任、周有德等地方官员的努力,沿海居民才能重返家园,垦荒复业。因而王来任、周有德也成为沿海百姓感激称颂的父母官。如《豪山陈氏族谱》所载,“幸周王二公视民如子,悯飞鸿之在野蒿,目时艰,偕血疏以具题,披肝胆奏复地后,遗派于流离散失,开缔造于芒刺荆榛”。复界之后,各地感其恩德,纷纷修祠建庙以纪念之。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盐鸿总督老爷和巡抚老爷也正是当年得以重归家园的盐鸿民众对周王二人在推动沿海复地所作出的贡献的称颂。
如今,国家升平,经济繁荣,当年清廷迁海政策给沿海居民带来的沉痛记忆在岁月流逝中被渐渐淡忘。至今仍在盐鸿各乡村神庙中被乡民世世代代供奉着的巡抚老爷和总督老爷成为历史的见证。 来源:潮汕民俗网、樟林旧事新事、鸿沟志、盐鸿生活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
GMT+8, 2025-4-4 22:07 , Processed in 0.0394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