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潮商 门户 投资热点 查看内容

心理专家赖小林讲述赴汶川为灾民开展心理援助的故事 “我经历了一场‘冰与火之歌’” ...

2018-5-22 15: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37| 评论: 0

摘要: 在帐篷学校里,赖小林给孩子们上第一堂心理辅导课。受访者供图据统计,赖小林所在团队救助约4.5万人,培训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约1000人,心理援助个体咨询6200多人次。受访者供图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赖小林为灾民进 ...

    在帐篷学校里,赖小林给孩子们上第一堂心理辅导课。受访者供图

    据统计,赖小林所在团队救助约4.5万人,培训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约1000人,心理援助个体咨询6200多人次。受访者供图

    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赖小林为灾民进行心理辅导。受访者供图

    2008年,赖小林成为千名志愿者当中遴选出的45名专家心理救援团的一员,奔赴灾区。受访者供图

    “国殇烈,乱瓦复残垣。倒柱折梁遮望眼,天倾地坼瞬时间。魂断蜀山寒。国殇烈,幕幕催泪弹。瓦砾堆中寻血脉,三军十万拯危艰。赤胆荐黎元。国殇烈,鸣笛敛哀容。冉冉半旗垂碧落,国人此刻尽悲躬。浩气漫苍穹。国殇烈,四海动真情。捐血捐资复捐物,输医输技更输诚。又见蜀山青。国殇烈,巾帼握瑜才。莫道巴东云路远,不辞劳累弭心灾。生者克余哀。”

    这是10年前原汕头大学党委书记黄赞发先生在汶川地震时写给赶赴灾区为灾民进行心理援助的汕头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赖小林的诗。

    5月11日,赖小林在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的“心理援助2018国际研讨会暨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十周年纪念大会”现场,和大家分享此诗。赖小林念诗时数度哽咽,“台下有不少专家落泪。”

    5月12日,记者采访了刚下飞机回到汕头家中的赖小林,听她讲起当年参与心理援助以及10年后重返故地的故事。她说,“我经历了一场‘冰与火之歌’”。

    ●文/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芾

    几经周折成为心理援助志愿者

    时间回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天。“那天下午,我下班回家看到新闻,刚开始还比较蒙,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后来看电视,发现时任国家领导人都纷纷赶往四川,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赖小林打电话给她在四川工作的女同学,电话没打通,赖小林有些急了,又打给该名女同学的丈夫,“她的丈夫在电话里,连说话声音都是发抖的。好在我的女同学当时在北京开会,人没在汶川。”后来赖小林就持续关注着灾区的消息。

    出于专业敏感性,赖小林总觉得自己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我有一个舅妈,在唐山大地震时曾参与心理援助,那时我还小,不懂。后来长大以后学习心理学专业,知道在大灾大难发生时心理援助的重要性。”打定主意后,赖小林就开始寻找招募志愿者的组织。

    作为第九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赖小林当时找到团中央,想报名加入志愿者。正赶上团中央正在招募志愿者,但不招女士,赖小林得到的回复是:“非常感谢你,我们非常需要心理学专家。但当地余震不断,太危险了,第一批志愿者目前只考虑男士。”

    随后,赖小林又找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正好,他们也正在招募,我记得是中午,我吃完饭就赶紧在网上报名了。”

    当天晚上,赖小林被告知第二天晚上就要在成都双流机场集合,赖小林赶紧向学院请假。就这样,赖小林成为从千名志愿者当中遴选出45名专家心理救援团的一员,奔赴灾区。

    专家赶赴一线前先接受培训

    到了成都,赖小林和其他专家一起住在华西医院,因为余震不断,当晚同行的专家都没有睡得安稳。

    上前线救灾之前,所有的专家都接受了半天的培训。赖小林说,“教我们怎么做不会伤害到灾民,也不让自己受到伤害。包括救灾结束,各小组被轮换的小组替换下来之后,也有半天培训。”

    “出发前,一大早,所有的专家集合在一起宣誓,我当时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感觉。”赖小林说,“我们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说实话,当时余震不断,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着回来。”

    据赖小林介绍,时任全国妇联主席莫文秀亲临四川灾区为专家团协调安排,救援团获准了去到灾区前线的最大权限。

    在灾区的日子里,赖小林和队友分别走访了都江堰、什邡,去到垮塌的蓥华镇中学和伤亡惨重的红白小学和红白中学。赖小林作为专家组第十组组长,带领来自天津、河南、湖北、湖南等地专家,前往绵阳涪城南河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帐篷学校,江邮、北川和青川的重灾区群众安置点。

    据当时专家估计,地震死亡群众的家属和受伤的灾民,以及其他需要心理援助的灾民,应该不少于50万人。另外,很多现场目击者,参加救援、报道、医疗等工作的人,也需要心理救助。

    为此,赖小林所在的专家组还组织到医院、福利院对失去家园的灾民、伤员,对丧失亲人的孤儿和老人,对因地震灾害产生心理障碍的市民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安抚。

    “灾难让人看清自己很勇敢”

    “灾难教给人们很多东西,就像我自己,在没经历那一场救援时,我也不知道我是可以那么勇敢的。”有一天,赖小林服务的地点发生了6.5级余震,“我们当时都在帐篷里,有孩子、有老人,我指挥乡亲们带着孩子赶快出去,自己最后一个从帐篷里走出来的。”

    当时,每天晚上回到聚集点,小组成员逐个做个人小结、各小组长汇报交流当天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并布置第二天的工作。“当时,心理援助开展得十分有效,而且越做效果越好。虽然工作又苦又累,而且危险,但能抚慰灾区群众的心灵,大家觉得很有意义。”

    “我想,虽然救援团冒着随时出现余震和疫情的巨大考验,在极度劳累的情况下,遇到危险仍要保持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客观冷静地帮助无数受灾群众,压力极大,但对我们每一位专家来说,都是一场历练。多年的积累、内化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养的职业素养,加上严谨认真的科学救援态度,也都在这次心理救援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释放。”赖小林说。

    为了保证工作有序、有力、有效的开展,各援助小组进灾区前进行集体心理卫生防范培训,结束时又集体参加心理修复培训,充分体现组织方科学、冷静、负责任的态度。一周后,赖小林和组员撤离一线,别的心理援助小组又补上来。

    据后来有关数据统计,赖小林所在团队救助约4.5万人,培训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约1000人,心理援助个体咨询6200多人次,派发科普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宣传单10万份,对不同受灾人群开展了27场面对集体民众的心理关怀科普主题活动,并在灾区成功推广了象征“心理援助在进行”的火红绸带计划,发放一万条代表心理援助概念的火红绸带。

    灾后,公益组织也在汶川建立起心理干预的长效机制,在灾民中发展志愿者,就地培训和培植心理援助的民间力量,以一百人培训辅导一千人、影响一万人,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心理援助知识。

    “人应该尽量做一些超越生命本身的事情”

    赖小林告诉记者,灾后心理援助是一场持久战,在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性价值,也看到了中国人的天然顾善心理与同情心理,在这次百年不遇的浩劫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与释放。地震使我们有机会看清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相互关系。那就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群体中,同一片天空下,每一个人都同时是别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的伤就是别人的痛。

    “倒掉一座城,我们就再重建一座。生命有限而脆弱,人应该尽量做一些超越生命本身的事情。”赖小林表示。

    10年后,赖小林和一众专家们重返旧地,重走当时搭帐篷为孩子们上课的地方,看看灾后重建起的学校和城市。站在新北川,专家们想起曾经的场景,都难过得喘不过气来。“新校长很阳光,很爱笑。灾后出生的孩子们也很阳光,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那一场灾难留下的痕迹。”赖小林说。

    赖小林说,这次回去,觉得最欣慰的就是看到曾经辅导过的孩子们长起来了,又在做着自己当时做的工作,影响着别人,“社会需要一些人来做这样‘修修补补’的事”。

    ■对话

    引导孩子们

    学会处理哀伤

    南方日报:在地震现场你一般会怎样帮助那些孩子们?

    赖小林:我深刻地记得,我在帐篷学校里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心理辅导课。

    出发前,我就开始准备。那几天,我的脑子里不停地想,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应该做什么,能做些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人们的情绪得以宣泄和安抚,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后来我准备了一些画笔和纸。到了灾区,在帐篷里,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已经安全了,我们都关心、爱护你们。然后我和孩子们说,你们可以把你们现在脑子里的东西画下来。孩子们画了房子、树木,跟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场景。还有不少孩子画了倒塌的房子,看到这些画面,我当时心里太难受了。我就从孩子们的画作里寻找积极的一面,引导孩子们学会处理自己的哀伤。

    但也有些孩子就是不说话,面无表情,我就陪着他们,给他们以关注和倾听,还有的歇斯底里地哭,我也陪在一旁。

    南方日报:人们在遇到地震等灾难事件时,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赖小林:灾难结束后,人们正常的应灾反应包括:恐惧心理: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其他不幸的事降临自己或亲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悲伤情绪: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与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

    在行为上,人可能在脑海中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失去的亲人、朋友、同学。心里觉得空虚,无法想象别的事。失眠、恶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

    而大部分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通常在一个月以后,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生活。哀伤、思念情绪会持续更久,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是一般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的阻碍,人总要学会带着哀伤继续生活。

    南方日报:灾难后,应如何帮助经历灾难的孩子们?

    赖小林:有不少儿童在灾难中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他们比成年人更为脆弱。有的逃出来的孩子,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紧张、担忧、迷茫、无助、恐惧、害怕、焦虑等情绪;也有的出现发脾气、攻击他人、喜欢独处、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别人发生矛盾等行为。

    我们应保证儿童群体和其所处的环境安全,预防潜在的危险。跟孩子们多交谈、倾听他们,允许哭泣、不唠叨孩子,告知害怕和担心都是正常的。多做一些游戏缓解。

    人的心理发展是多样的,而灾难是重要却总被忽视的关键因素。事实上,灾难虽是不幸的,但它也是使我们心灵成长的极端要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4-4 22:08 , Processed in 0.0314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