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潮商 门户 投资热点 查看内容

讲古唱曲,一出几度沧桑“红亭”戏

2021-4-23 10:18| 发布者: luchun| 查看: 1245| 评论: 0

摘要: 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名家志”公众号解读汕头红亭汕头的“红亭”,犹如“小公园”般的存在。它让汕头人自然地联想到公园路、博爱路和民生路交汇一带的片区。它隔着中山路与中山公园相望, ...

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名家志”公众号



解读汕头红亭


汕头的“红亭”,犹如“小公园”般的存在。


它让汕头人自然地联想到公园路、博爱路和民生路交汇一带的片区。它隔着中山路与中山公园相望,相距约350米,紧邻彬园、桂园、镇园和香园。


而狭义上,它是一座红色的呈圆形的纪念亭,也是本土闻名的地标物。


关于“红亭”的趣闻轶事,老一辈记忆犹新,它的名字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

△ 红亭-中山公园航拍图   卢勖吾摄


| 建筑档案

坐落地点 - 金平区博爱路49号

落成年份 - 1936年

拆毁年份 - 上世纪70年代初期

复建年份 - 2018年

捐建单位 - 广东华达隆肉业有限公司

设计制图 - 汕头市上层联盟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建筑形制 - 二层重檐圆形亭

建筑主材 - 花岗岩、实木和琉璃瓦

红亭规格 - 高9.5m、直径11.16m

戏台规格 - 长11m、宽7.5m、高86cm


1

因规划而拟,为纪念而建


红亭位于金平区博爱路49号。


而历史上的“红亭”,位于在公园路、博爱路和民生路的交汇处。


有相关资料显示,早在1932年的“汕头城市规划图”里,当时政府已考虑在“博爱路”、“中正路”与“内马路”交汇处设置一个亭子。


既作为马路交叉的中心,又充当平面交通路口作用,并可成为一处放射式道路广场。

△ 红亭旧影


后来,这座亭于1936年落成,并命名为“李扬敬纪念亭”。


李扬敬(1894-1988),东莞人,为东莞城内名门“十亩园”李家的后代,因屡建战功而受重用。


1932年2月任粤东区绥靖委员,其将原在潮安的公署于3月迁至汕头,进步提升了汕头的政治影响力。


任职期间对汕头贡献颇大,如慷慨捐款为汕头平民造新村;协助购地建设杏花李氏新村等。

△ 李扬敬(右1)与区芳浦、林翼中等曾在广东工作过的同事合影


李扬敬离汕后,汕头市商会呈报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的公文称:


仁风广被,百姓亦应留纪念,用敢先行发起,由全市各界负责,拟于中山公园为李委员建碑泐名,以昭令德,不敢云乎颂扬,聊以表彰民意……


1935年4月17日,汕头市党部召集社会各界开会讨论。


会议经表决,将纪念碑改为纪念亨,建筑地点初定在中山公园原定图书馆址右旁莲池中间。


△ 中山公园规划图(红点位置为原红亭最初的选址)


由于种种原因,“李扬敬纪念亭”亭址改为公园路与博爱路交界。


1936年3月2日,建委会在市党部礼堂开标,汕头美成建筑公司以三千一百元出价最低中标,3月24日正式开工。


同年5月1日,纪念亭完成第一期工程。

△ 纪念亭完成第一期工程完工公函


红亭整体呈圆形,主体结构由八角柱组成,并辟四个门。


亭盖为传统的攒尖重檐圆形亭盖,均有垂脊。


因外观主色调为红色,故被约定俗成为“红亭”,成为了民间艺人经常光临卖艺的好地方。


2

从热闹到消亡



汕头沦陷时期,日本人所绘制的汕头街道详图中,也将“红亭”标记为“纪念亭”。

△ 骑自行车女子与红亭合影(上世纪50年代中期摄)  许壁锋收藏


1949年11月27日出版的《团结报》刊登了读者阿勋关于“红亭”改名的建议:


公园路的红亭(无亭名,原为扬敬纪念堂,后因抗战军兴未命名时,由汕市人士将其改为中正亭,未果,汕市沦陷,又改为和平亭,日本投降后,由汕市人民把亭名去掉,今尚无名),我的意思,现在是解放了,该亭可否把它改为一个有纪念性的亭名。


由此可知,“李扬敬纪念亭”曾改名“中正亭”、“和平亭”。

△ 亭前戏台


市民多以外观特征称呼该亭,“红亭”之名,在解放初期,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氛围。


虽无正式命名,当“红亭”一名更广为人知。

△1969年出版的《汕头市街道图》上标注的红亭


新中国成立后,崎碌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公园路、爱华街、博爱路一带不再是民国时期的汕头边缘郊区和富人园庐。


随着红亭平台的修建,有更多的讲古人和潮剧小戏班到此唱小曲、讲故事。红亭内的围隔,便于潮剧演员易装。

△ 红亭俯视航拍图   卢勖吾摄

△ 红亭俯视航拍图   卢勖吾摄


久而久之,此处称之为“红亭戏台”。


政府也利用红亭戏台,播放露天电影或者进行宣传活动等,红亭戏台一时之间十分热闹。


可惜到了“文革”期间,“红亭”被当作四旧拆毁。红亭之名,并无因实体毁灭而消亡。

△ 红亭现貌


在1969年出版的《汕头市街道图》上,公园路、博爱路分别改名红卫路和爱华路,而“红亭”却正式标注为亭的名称。


它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其周边的商店纷纷冠以红亭之名。

△ 红亭现貌

△ 红亭现貌


3

红亭复建,修旧如旧


2018年初,红亭由广东华达隆肉业有限公司出资复建。


其负责人庄振达先生说,父亲年轻时在参建位于公园路的区公安局时,与从小在红亭片区生活的母亲相识结缘。他也因此对“红亭”有特殊情结。


随着小公园亭重建,重建红亭的呼声不绝于耳。广东华达隆肉业有限公司便捐资兴建红亭。

△ 八根柱基   张烈华摄

△ 红亭复建施工现场   张烈华摄


红亭破土动工后,当路面被掀开,施工方发现了红亭的遗址。


八根柱基依然完好无损,埋没了近半个世纪的原址终见天日。新亭在原址上重建。

△ 红亭 - 总平面图

△ 红亭 - 立面图

△ 红亭 - 剖面图


整体外观是呈圆形的建筑物,分为三大部分。


顶部为双层亭盖;中部为东西南北四个圆形拱门以及8根红色大圆石柱,拱门匾额为汕头市书画协会会长陈奕秋先生题写“红亭”。


亭内有4条实木长凳可供游客休息;底部亭基座在四面各配有两个圆形石鼓、五层石阶。

△ 红亭日景

△ 红亭夜景   张烈华摄


4

红亭轶事


红亭曾因无相关明确记载,而一度被认为不知因何而修建,更不知是谁修建。

△ 红亭内景  翁志雄摄

△ 红亭藻井


对此,《汕头埠旧事》中是这样描述的:


“……风水亭,平衡汕头埠的地理五行。据说汕头埠的地理五行缺“火”,火,其色红,因而需在“市心”建红亭来“补替”所缺(从20世纪30年代的汕头地图来看,红亭此处是汕头市中点)。


答案二:风水亭,以它镇盗窃。据说民国初期汕头埠盗贼猖獗,还有“拆白党”组织,专事大型诈骗活动,受害者都是大商家。商家们不堪其苦,问计于“地师”。“地师”说,汕头埠有贼气,须在“市中建红亭来镇压”。商家纷纷响应,集资建亭。传说亭建成之后,贼事大减。


答案三:报恩亭。传说当时爱华街住着一家富户,富户主人的母亲几次上街路经公园路、博爱路、民生路交叉路口时遇到风时雨,躲闪不及,幸有邻近铺户跑上前给她送伞,富户主人深为这里淳朴友善的民风所感动,决定在他母亲几次遇雨之处盖一雨亭,为当地民众做点好事。富户主人出钱建的亭,就是红亭。亭之为红色,系增添祥和喜庆之气氛。”


这些民间传闻,让这座亭更具传奇色彩。

△ 红亭内景  张烈华摄


复建后,红亭及新建戏台成为市民游客听故事、看潮剧的简易娱乐场所。


作为老汕头的地标,红亭落成至今已超过80年,历经沧桑,期待它为汕头积攒更多的文化元素。

△ 《红亭》水彩画  肖笙


| 参考文献 |

[1]许壁锋.红亭原为李扬敬纪念亭[N].汕头日报,2018.08.12(第07版).

[2]陈嘉顺.红亭,不仅仅是一座红色的亭[J].潮人,2019,第一期:27.

[3]鄞镇凯.汕头埠旧事[M].汕头大学出版社:汕头,2016-6:499-.




监制 | PRODUCER

陈庆华

总策编 | CREATOR

郑仲标

指导 | DIRECT

王丹(原汕头市城管局总工程师)

摄影 | PHOTOGRAPHY

卢勖吾  翁志雄

张烈华  陈钊全

图片 | PICTURE

见标注

资料 | MATERIAL

广东华达隆 提供

画作 | PAINTING

肖笙

书法 |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 EDITOR

马己芬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5-6 20:04 , Processed in 0.0408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