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名家志”公众号 ![]() 解读汕头老妈宫(含关帝庙) 汕头是从“沙汕头”开始她的生命历程。 在始建沙汕头炮台的港口兴起时期,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老妈宫、关帝庙始建。其后汕头开埠。 位于升平路的天后宫,是汕头老市区五座历史悠久的天后宫中最为出名的。 在汕头,人们习惯将妈祖尊称为“妈”(潮音“嫲”),加之这座天后宫建造时间久远,汕头人也就把它尊称为“老妈宫”,并一直沿用至今。 △ 沙汕头位于鸥汀背南端 见清嘉庆十年《澄海县志》 | 建筑档案 坐落地点 – 金平区升平路4-6号 始建年份 –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 修建年份 – 天后宫(1879年) 关帝庙(1879年) 龙尾爷(1881年) 修缮年份 – 1991年 建筑面积 – 153.3㎡ 建筑类型 – 二进硬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 建筑层数 – 1层 历史时刻 - 1988年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 先于汕头埠存在,海外潮人的惦念 潮汕流传着一句俗话:“未有妈屿名,先有妈祖灵;未有汕头埠,先有老妈宫。” 这座老妈宫,又称升平路天后宫,含关帝庙,位于升平路。 △ 老妈宫(含关帝庙)外观 △ 关帝庙 - 门楼 △ 关帝庙 - 门楼“关帝庙”匾额 △ 关帝庙 - 大门对望老妈宫戏台 天后宫与关帝庙均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清光绪服务年(1879)重建,1989年重修。 均是汕头开埠前存留下来的古迹。 后来的六邑会馆馆内供奉妈祖,也称“妈宫”。 为区别于汕头天后宫,称之为“新妈宫”,汕头天后宫则成为“老妈宫”。 △ 老妈宫一侧的龙尾圣庙 - 门面 ![]() ![]() △ 老妈宫一侧的龙尾圣庙 - 门楼左右侧泥塑石雕 老妈宫右侧是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龙尾圣王古庙,供奉的是元末明初“虱母仙”何野云。 据《潮汕庙堂》记载,潮汕共建有龙尾爷庙19座。 △ 关帝庙 - 门楼梁架金漆木雕 翁志雄 摄 △ 关帝庙 - 前厅梁架 翁志雄 摄 △ 关帝庙 - 前厅“浩气凌霄”匾额 在宋朝,汕头还是揭阳县鮀江都的一个渔村,因地处韩江三角洲的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栅薄在古时称为“汕”。 渔民出海回到沙滩晒渔网,女人们常在此集聚,一面织渔网,一面等待亲人出海归来。 这里渐渐形成了居民聚集点,这也是汕头最早的雏形。 后来随着海上女神林默娘“妈祖”的英雄形象传入潮汕地区,“讨海”为生的潮汕人信仰妈祖。 为了祈求平安,清嘉庆年间便在此修建了天后宫。 △ 关帝庙 - 天井左侧嵌瓷屏风 △ 关帝庙 - 天井右侧嵌瓷屏风 伴随着商埠的形成和兴起,为求“海不扬波,埠众日旺”,久而久之,出海处与天后宫成了“标配”。 渔民、船员、漂洋过海的商人和移民都把天后当作航海的保护神。出海前,都在这里拜别祭祀,乞求平安。 △ 关帝庙 - 后厅“万世人极”匾额 △ 关帝庙 - 后厅“正气”匾额与梁架木雕 昔日,老妈宫南侧均为海,红头船出洋,都在这里下船起帆。新海关也近在咫尺,报关十分方便。 要过番的潮汕人在出发前,也会到“老妈宫”祭拜妈祖,用红纸从香炉中包起一点香灰,一些许泥土,带着虔诚远渡重洋。 为的是祈求一路平安,和对故乡的寄托。 当他们有机会回到家乡的时候,也会再到“老妈宫”拜祭,以还夙愿。 △ 关帝庙 - 后厅盘龙石柱 ![]() 繁荣的经济贸易中心 老妈宫门前白浪滔滔,帆影相逐。一旁商贾云集,老市区喧哗。 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衙大道沿宫而过,老妈宫可谓是汕头埠繁华景象的一个缩影。 △ 天后宫 - 门楼 “老妈宫”不仅是民间信仰的象征,还对当时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自古以来,有庙便有市。由于老妈宫香火兴盛,门前集市每天热闹非凡,吸引了各地商人在此进行交易。 △ 天后宫 - 门楼右侧石浮雕 与此同时,也带来深厚的中原文化。 清光绪五年,老妈宫重建,当时周围已有兵营、海关、码头、货仓、邮电局、商行等设施和行业,老妈宫一带成了旧汕头埠中心。 每逢传统节日会举行“闹热做大戏”的民间风俗活动,如正月十五和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等节庆,老妈宫前便搭建戏台,举行以纸影戏为主的演出活动。 节庆时,平日里的商贸集市摇身一变,成为汕头埠一个民俗活动的大舞台。 △ 天后宫 - 门楼左侧石浮雕 1930年,该地改建为汕头一号市场,又称升平市场。它的一楼和二楼是农贸市场,三楼是升平戏院。 市场周围出现了“老妈宫粽球”等各种门店。 其时,老妈宫前张灯结彩、丝竹笙歌、香雾缭绕、人影接踵,完全是一幅海隅民间庙会的胜景。 △ 天后宫 - 门楼梁架木雕 ![]() 潮汕工艺的集结 1988年,老妈宫被汕头市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后,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及汕头本地的妈祖信众纷纷捐款,1991年汕头市文化局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启动老妈宫修缮工作,并于1992年重新对外开放。 △ 屋顶嵌瓷(上下拉动查看更多) 如今人们所能观赏到的老妈宫,古色古香。 整座建筑坐东朝西,前后二歇山造型连接一座硬山顶的穿斗抬梁式结构,呈三间二进一天井一拜亭格局。 其面阔7.7米,进深17.1米,占地140.9平方米。 △ 天后宫 - 前厅“寰海慈航”匾额与木雕梁架 △ 天后宫 - 前厅“寰海慈航”匾额 翁志雄 摄 △ 天后宫 - 前厅内《重修天后宫关帝庙庙记》 陈廷文 书 这座典型的潮式拜亭建筑,门框、石壁、屋顶嵌瓷均具有潮汕传统建筑的特色。 门楼屋脊上有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技术——嵌瓷艺术。 它由烧制好的彩色瓷片镶嵌拼制出各种戏文图案和双龙夺宝图案,人物形神兼备,刀笔处处传情,在阳光照耀下色彩艳丽,夺目生辉,展现了嵌瓷艺术的独具风采。 有资料显示,屋顶嵌瓷是由许志华、许志坚两兄弟制作,其父许梅三监制的。 △ 天后宫 - 天井 △ 天后宫 - 天井左侧嵌瓷屏风 △ 天后宫 - 天井右侧嵌瓷屏风 正堂立一对用整石雕刻的盘龙柱,上有八仙像,虽经受了多年风雨洗礼,石柱上的图案依然栩栩如生。 正堂中央是妈祖雕像,两侧分别是注生娘娘和珍珠娘娘,上方黑漆髹金的匾额上题有“寰海慈航”四字,有祈愿出海顺利平安的涵义。 而匾额四周镂空雕刻的缠枝花卉,潮汕金漆木雕工艺精妙,让人赞叹。 △ 天后宫 - 后厅“神昭海表”匾额 清雍正四年(1726年)御书 △ 天后宫 - 后厅“顺济”匾额 此外,天井两厢照壁上的大型嵌瓷壁画、通体金漆的楹梁木雕、门壁的石质浮雕梁柱的木雕彩绘, 都充分展现了潮汕建筑设计的地方特色,对研究潮汕建筑工艺和文化传承也有重要意义。 二百多年过去,老妈宫香火鼎盛,吸引着众多游人和慕名而来的祈福者。 这座庙堂凝结着一代代潮汕人的乡愁、老一辈汕头人的美丽记忆,也是汕头开埠时期文化源头的一个缩影。 ![]() △ 水彩画《老妈宫》 周蓝凌 作 | 参考资料 | [1]郑绪荣 张如强.汕头老城记忆[M].汕头大学出版社:汕头,2018:12. [2]郑鹤龄.小公园的前世今生[M].广东旅游出版社:广州,2019:80. [3]《天后宫(含关帝庙)》,金平区人民政府•专题专栏 监制 | PRODUCER 陈庆华 总策编 | CREATOR 郑仲标 文稿 | WRITER 谢继玲 摄影 | PHOTOGRAPHY 翁志雄 陈钊全 图片 | PICTURE 见标注 画作 | PAINTING 周蓝凌 书法 |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 EDITOR 马己芬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
GMT+8, 2025-5-7 20:08 , Processed in 0.0454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