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潮商 门户 投资热点 查看内容

学古|百年风灾百年亭

2021-5-25 10:55| 发布者: luchun| 查看: 1743| 评论: 0

摘要: 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名家志”公众号解读汕头丰哉亭汕头的夏季,风雨多发。时间倒退回近百年前的1922年,潮汕地区遭遇了被中国气象局列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首的“八·二风灾”。灾 ...

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名家志”公众号



解读汕头丰哉亭


汕头的夏季,风雨多发。


时间倒退回近百年前的1922年,潮汕地区遭遇了被中国气象局列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首的“八·二风灾”。


灾后,以澄海高氏为首的暹罗华侨心系桑梓、捐款赈灾。为了纪念此次风灾事件,当地创建了八角亭,后称“丰哉亭”。


后来,丰哉亭,与小公园亭、红亭,被誉为汕头埠三个“地标”。

△ “丰哉亭”匾额(著名书法家高煜1987年题)   翁志雄摄


| 建筑档案

坐落地点:韩堤路转角处(即汕头市博物馆大门左侧)

建筑形制:二层重檐六角亭

占地面积:150㎡

始建时间:1931年

重建时间:1987年10月

历史时刻:2011年9月列为金平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




1

中国20世纪死亡最多的风灾


1922年8月2日(农历6月10日),太平洋台风在中国广东汕头地区登陆。


白天天空昏暗,6—8级东南风带来阵阵狂雨。晚上9时,台风登陆,震山撼岳,拔木摧屋。


翌日凌晨3时,风力增至12级,潮随浪来,海水陡涨3.6米,沿海150公里堤防悉数溃决,狂浪如瀑布入城,一时飞瓦倒墙之声不绝于耳。


受灾面积广达汕头、潮阳、揭阳、澄海、饶平、南澳、惠来等县市。

△ 风灾后稻田里快要收获的稻子也被席卷一空

△ 财生轮被风吹坏图  存心善堂提供


 灾后,大树迎风面的树叶几乎光秃,稻田里快要收获的稻子被席卷一空;


洪水漫过河堤,船只被冲挤成堆在受损严重的民居前,礐石教会建筑群所在地石滚树倒屋顶掀。


汕头城平均水深3米,沿海村镇一片汪洋。“财生”号轮船吹到妈屿外的乳蓬山上,“山东”号搁于狗母涵山腰,潮汕小火轮2艘覆于潮阳县后溪、蝴蝶交山腰。

△ 1922年汕头市楼屋受灾情况图 (欧阳琳浩以1923年汕头市地图为底图绘制)

△ 民屋受灾  存心善堂提供


汕头市八成居民受灾,一半房屋塌毁,死难2000余人。澄海县4万人丧生,外砂村无一生还。


灾后庐舍为墟,尸骸遍野,水面漂着腐尸,树木挂着衣履,山顶覆着破船,积秽逾月犹末清除。


海水淹过的耕地不长庄稼,井水咸而难以饮用,两年后方才淡化。

△ “八·二风灾”后存心善堂殓死难同胞  存心善堂提供

△ 八二风灾存心善堂收殓灾民  存心善堂提供


汕头地区六县一市遭到毁灭性洗劫,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死亡人数未有确切统计,各种资料互有出入,最高估计共死亡8万多人。


死亡者中不仅有直接死于暴风灾害的,被房屋等各种物品压伤后因救援不及时而死难者也不在少数。


灾后又发生了瘟疫,加重了伤亡。


这是中国20世纪死亡最多的一次台风灾害,《汕头市被灾概况》称之为“开千百年未有之惨劫”,因该台风未命名,故此次灾害史称“八·二风灾”。




2

海外侨胞倾力救灾



灾难发生后,潮汕各地民间善堂纷纷施医赠药,竭力救灾;海外潮汕乡亲也发动了大规模的筹款赈灾。


为了让灾情更直观地让海外同胞知悉,存心善堂委托汕头艳芳相馆就拍下了一套反映灾后惨状和善堂赈灾场景的照片。

△ 存心善堂施赈场景  存心善堂提供

△ 存心善堂往港口四座宫赈米  存心善堂提供


这套照片共99张,成为了当年这段惨痛历史的真实见证。


整套照片除了两张是善堂主要创办人赵进华的肖像和墓地外,其余均为汕头灾后惨状、赈灾场景和善堂超度法会的照片。


在灾后惨状照片中,既有普通马路、民宅受灾图,又有外国领事馆、海关、法院等机关单位,还有学校、码头、戏台、会馆等公共设施,以及停泊在汕头湾大货轮的灾后图,一片狼籍,惨不忍睹。


而赈灾照片主要是善堂组织赈灾物质通过水路向各地灾区运输情况、受灾地发放物质情况以及打捞水面浮尸场景等。

△ 八二风灾存心善堂收殓灾民  存心善堂提供

△ 救灾中  存心善堂提供


当年,海内外善众听闻“八·二”风灾,纷纷捐钱捐物赈灾。汕头市政厅、潮梅善后处、汕头总商会也联合成立了“汕头赈灾办事处”,负责救灾事务。


泰国潮籍华侨闻讯后,由泰国中华总商会出面组织,于8月20日成立了暹罗“潮州台风海潮赈灾会”,设立筹赈处接受各潮侨团体和个人捐款。


泰国潮人慷慨解囊,支持赈济潮汕灾民,泰国10多个潮剧戏班联合义演,为赈济家乡而献力。

△ 太古洋行货仓   图源:Museum Volkenkunde

△ 大舞台受灾情况   图源:Museum Volkenkunde


经过一个多月的募捐,共筹到泰币25余万铢。


在当年9月28日,暹罗潮州台风海潮赈灾会推举许少峰等6人为代表,携带善款抵达汕头,落实赈济米食、施赠衣被、筹助耕牛、修堤浚河、捐助贫民工艺院及善堂等事项,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赈灾工作一直持续到1923年12月才结束。

△“官埭八二风灾同归墓”风灾碑   图源:《汕头老城记忆》




3

纪念亭凝聚赤子深情


侨胞的慷慨解囊,让灾后重建得以顺利进行。


于是,潮汕地区各处纷纷建起各式“风灾楼”,作为纪念或供家乡人民逃灾避难急用。

△ 汕头韩堤路的八角亭旧影(1935年摄)  图源:《汕头大博览》

△ 1932年拍摄的汕头韩堤小景,远处为赈灾纪念亭  图源:《汕头埠图说》


赈灾结束后,赈灾团为表彰海内外乡亲救灾善举,分别在市区购地建纪念亭。


暹罗华侨赈灾团的纪念碑亭建于韩堤路转角处,即汕头市博物馆大门左侧。建立“八·二风灾”纪念亭。

△ 丰哉亭与汕头市博物馆相望  黄镜亮摄


丰哉亭该亭占地面积150平方米,位于汕头市韩堤路与月眉路交界处,坐西北向东南,东北临梅溪河与中山公园相望。


此处原为潮安码头,去潮安或“客顶”(梅州地区),都在这里上船,人来人往,是热闹之地方。

△ 丰哉亭现貌


该亭原名“暹罗华侨赈灾纪念亭”,汕头人习惯称其为“八角亭”(实为六角)。


亭于1931年建成,以钢筋水泥构成,空心无墙,为六角垂檐攒尖顶,檐角下有立柱,成六拱门。


亭中间立有碑林,由暹罗赈灾团代表许少峰撰文,记叙旅泰华侨的赈灾事迹。


文革期间,碑林被当作“四旧”而被拆除。

△ 赈灾纪念碑被港务所围封作为办公场所(1982年)  张无碍摄

△ 赈灾纪念碑被改为涵闸石使用(1982年)  张无碍摄


后来,该亭曾被市一港务所围锁作为办公场所,碑石有的被埋于地下,有的被改作涵闸石。


因此,从历史照片上可看到,曾改作涵闸石使用的纪念碑上,有四道沟槽。

△ 丰哉亭 - 顶部


1987年整治月眉河期间,为彰显潮汕慈善的传统美德,汕头市城建局重修该亭。


并为该亭新起名为“丰哉亭”,谐音“风灾”,寓意风调雨顺、丰收满满。


配有对联:“亭本六角非八角,名为风哉必丰哉。”


亭柱改用彩色水泥磨光,亭顶贴上琉璃瓦。当年用作涵闸石而挖镌的碑上四道沟槽已无法修复,它已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 丰哉亭碑林

△ 暹罗华侨赈灾纪念亭碑记拓片  张无碍提供

△ 赈灾功德碑拓片  图源:黄挺编著《潮汕史简编》


而“丰哉亭”三字为著名书法家高煜(归吟室主人)所题,为篆书体。


其父高绳芝是清末举人,潮汕著名实业家。高煜自幼颇有艺术天赋,系早年美术科班出身。古稀之年还能作精绝绳头小楷,让人叹为观止。


晚年,以篆书饮誉潮汕。多地名山胜景有其手迹,如“香月亭”、“伏虎”等。

△ 丰哉亭 - 匾额和对联


“八·二风灾”发生前的1921年,汕头才成立市政厅,各项市政建设刚开始着手进行。


1922年就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除了政府组织救灾,各慈善组织也各显神通投身救灾中。


从现存资料和相关史迹中可知,这是一次具有近代化特点的救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救灾模式,所展现出来的比较严密的救灾组织机构以及国内外新兴力量的大规模介入,标志着汕头近代救灾体制机制的初步建立。


| 参考资料 |

[1]郑鹤龄. 小公园的前世今生[M]. 广东旅游出版社:广州,2019:1.

[2]郑绪荣、张如强. 汕头老城记忆[M]. 汕头大学出版社:汕头,2019:1.

[3]《八角亭的由来》,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

[4]张无碍.“八·二”风灾与汕头赈灾纪念建筑[N].汕头特区晚报,2013-8-25(7).

[5]《【铭记历史】老爷不一定有保贺!除了728,我们还要记得1922(民国11年)年汕头特大风灾!》搜狐网 柴房汇

[6]《民国汕头曾遭遇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首,当时海内外潮商是这样做的》,搜狐网,潮商Plus





监制 | PRODUCER

陈庆华

总策编 | CREATOR

郑仲标

指导 | DIRECT

张无碍(原市文化局局长、博物馆馆长)

文稿 | WRITER

谢继玲

摄影 | PHOTOGRAPHY

翁志雄  黄镜亮  陈钊全

图片 | PICTURE

见标注

书法 |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 EDITOR

马己芬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5-6 15:03 , Processed in 0.0439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