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汕头民生路24号一栋斑驳的老宅,楼梯下隐秘的小黑屋,一个瘦骨嶙峋的背影静默而专注,眼里只有散落在桌面的电子零件。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不仅肺结核的顽疾严重威胁着健康,喉头还长了一颗鸡蛋般大的恶瘤。剧痛重重地打在身体深处,但他仍停不下来,分秒必争地工作,钻研提高照相感光材料性能的新技术。因为这是他毕生的梦,每一天,这些零件就如对望的星辰,组成其圆满的宇宙,直守到暗夜的尽头。 伤残、病痛和大量的消耗,使他倒在了工作的地方,留下了饱含遗憾的七个字: 我没有完成任务。 他的一生和中国科研事业紧紧葬在了一起,逝世时年仅48岁。 这位有着岩石般意志的人 就是“中国感光工业之父” 林希之 可能很多汕头人对林希之的名字比较陌生,但应该都听过“公元”这个汕头老牌工厂,很多老一辈都在这里打过工。 “公元”是中国第一卷胶卷的诞生地和中国第一家感光企业,生产的相纸、胶片质量甚至可与当时的日本“富士”、美国“柯达”相媲美,结束了中国长期依靠进口胶片的历史,有些产品还远销国外,创下了无数的传奇。 “公元”的创始人,就是林希之。 ▲汕头公元厂(护堤路168号) 如今的公元厂,已不见当年的斑斓辉煌,只剩下空空荡荡的厂房和满是尘埃的过去。只是走近它们时,会掉进某种无法言说的意境,像踏过无数星空的骨架,感受一个工业世界的起源。 ▲汕头公元厂内部环境 每次瞻仰这些遗迹和物品,都似乎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进程在眼前流逝,先辈所遗留下灼灼生辉的珍宝——爱国爱乡、学而不厌、锲而不舍、开拓进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精神力量,仍在指引我们拾取光亮。 从无到有,“中国相片之父”的科技强国路 1921年,林希之出生在一个富商之家,籍贯潮安,其祖父在汕头创办了“太古南记行”,代理英商太古公司船务。少年时,林希之曾抽奖抽中了一部相机,便开始对摄影有了兴趣。在汕头被日军统治的时期,他与同学合办私立梅岭补习学校,对抗日伪的奴化教育,期间还试制了少量的显影药水供照相馆使用。林希之视“摄影之父”乔治·伊士曼(“柯达”创始人)为偶像,潜心研究感光化学,并于1946年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为日后创办感光材料工厂打下基础。 ▲汕头市民生路24号(原林希之故居,现已拆除) 求学时,林希之听到外籍教授讥讽中国工业的落后,什么都要靠进口,他坚定地说道:“外国人能做的事,难道中国人就不能做吗?我一定要在感光材料方面为中国人争一口气。”1948年,受到上海内战的影响,林希之不得已结束学业回到汕头,隔年5月就在太古南记行二楼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取名“公元”,寓意开辟国产感光材料的新纪元。 当时,中国面临新旧政权更替,许多富人都因动荡的局势纷纷逃亡出国,但林希之怀着科技救国的赤诚之心留下来,昼夜不分地做实验,即便因过度劳累被诊断出肺结核,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强国梦。 ▲1953年,林希之(左)在好友郭明声(中)、唐成文(右)资助下扩充实验室 即便家底殷实也抗不过时代的风吹雨打,在退租退押运动的猛烈冲击下,南记行和在汕的林家人几乎濒于倾家荡产的地步。林希之顶住实验室资金和设备匮乏的压力,用食用鱼胶代替高级照相精胶,用瓷杯做乳剂桶,用酒精灯做加热器,将凳子翻过来安上饼干盒做成的冷却轮和几根木棍子便成了涂布机,在油渣桶里放上石灰做干燥箱,还自制感光计、密度计等设备。 靠着简陋的实验室和设备,林希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张原始氯素照相纸,1952年又研制出中国第一张符合使用要求的黑白相纸。 虽然这是中国工业史一个极大的进步,但许多照相馆仍信奉“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对国产相纸嗤之以鼻。在最困难的时候,公元实验室得到了国家工业化政策的扶持,中央新闻摄影局在接到“公元牌”样品后立即认真鉴定,来信鼓励,汕头市工商局和外贸部门对实验室从国外进口的设备精胶、原纸、工具、仪器、图书等一律免征关税,还准许产品免税出厂,帮助打开产品销路。 ▲公元厂工作场景 “公元”终于在林希之与其同伴的坚持下迎来了春天。1953年4月1日,公元实验室进行扩充,在德兴路76号正式成立汕头私营公元摄影化学厂。1954年7月1日,“公元”成为汕头首批公私合营的企业之一,由国家投建将永安街的53间民宅改建为厂房。1980年又迁往护堤路168号,建造新厂。 ▲汕头公元厂(护堤路168号) 林希之热切地报效国家的扶持,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市一至五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在他带领下的“公元”,伴随工业化的浪潮飞速发展,工厂合营后第一个月,生产相纸14280盒,比合营前最高月产量增长一倍以上;1955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张人像胶片;1956年,组织研制成功了黑白胶卷、黑白电影正(负)片、黑白高速照相胶片、X光胶片、印刷制版系列胶片和水溶性正型彩色电影正片;1963年,“公元”出产的水溶性彩色电影正片在全国电影会议上被公认为质量第一,并作为样片向中南海汇报......林希之还先后倡办了职工业余学校和汕头感光化学专科学校(汕头市第一间厂办的大专程度学校),为培育感光化学领域人才做出贡献。 ▲公元牌产品 如有一天星光不亮,也会燃烧成黑夜的太阳。弥留之际,林希之依然步伐笃定,心向国家,为中国科研事业献出最后的光阴和生命。 ▲2021年是林希之诞辰100周年,公元厂内正在筹建“中国感光工业发祥地--汕头公元”展览,并积极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和广东省首批工业遗产 在影像技术发展的冲击下,曾经令汕头人引以为豪的“公元”退出了时代的舞台,但也不必为此叹息。它的存在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世界比我们想象得广阔,我们能做的也比预料得要多很多。每个人的头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颗星,往上攀登,永不疲倦,千百次奉献出与先辈同样光洁的心,璀璨的身躯会照亮暂时的黑夜,我们会在各自创造的宇宙中相遇。 来源 | 汕头文化云 |
GMT+8, 2025-4-20 04:46 , Processed in 0.0358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