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条Rap—— 潮州官县、澄海银县、揭阳米县、南澳鱼县、饶平林县、普宁果县、惠来草县、潮阳人县! 澄海银县最有钱。有钱就起厝,起厝革玻璃。 小公园未曾起,澄海就已经豪宅遍地。 今天,带你去看看其中一座,发朋友圈假装你在国外,99%的人都相信。 整座房子由tiffany蓝和白色构成,地中海还是澄海?(方立峰摄) 有钱人 住樟林 黑凤梨是喜欢你,那凤梨是什么? 回家——返内! 潮汕话番梨=返内,“内”是潮汕方言“家”的意思。 德茂内,就是德茂家族的聚居地。 德茂内以祠堂“起凤陈公祠”为中轴,东西两侧分别营建书斋(别墅)、大夫第(大厝)和花园,很漂亮的园林小区。 冬至是茶花花期,也是团圆归期,主人“返内”。(陈斯楷摄) 陈家不是樟林本地人,原居地饶平黄冈。陈德茂儿子陈欣木、大孙陈燕臣在泰国经营色料行和布行,发达了就想在老家置业。 樟林地处潮澄饶三地边界,距离黄冈不远,作为红头船的发源地之一,交通便利,商贸兴旺,是宜居之地,在这儿起厝没错了。 这时候欧洲大陆正在打仗,未受波及的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反而得到发展,诞生许多潮商富豪,间接推动了樟林房地产第二次开发潮,大家族的成片产业直接形成社区(里)。1921年完工的德茂内(德和里)就是樟林二十八个里之一。 樟林建筑特色:排水槽“花眉”——门长了花式眉毛。(方立峰摄) 如何鉴定一座有海外背景的厝? 中西合璧玩得6啊。 蝙蝠+天使、拜亭+玻璃、灰塑+瓷砖、飞檐翘角+希腊柱式,毫无违和感,正应了那句“潮汕人,世界仔”。怀疑后来中东土豪的设计师们来过这里,“沙滩连人造沙滩,大海连海水泳池”cos的不就是蓄水池与水井并存的取水系统吗? 科林斯柱式:本柱也被中国风感染了,不想回希腊。(陈斯楷摄) 证明潮汕人是莲花控:蓄水池里养莲花。(方立峰摄) 和平鸽保卫和平,观世音保佑平安,天下大同。(陈斯楷摄) 游船贵妇 Tiffany蓝 目前仅在德茂内可以见到的西洋人物灰塑与浮雕。 游船贵妇拎包撑伞门上漂流,可以说是非常大胆。
还原一个世纪前的时装风尚,连那条裙的质感都没差。↓ ↓ ↓ 上有西洋女人,同款裙;下有tiffany蓝+百叶窗,东南亚套装。(陈斯楷摄) 与独立设计贵妇不同,爆款tiffany蓝在樟林的房梁、门簪、窗户、斗拱、壁画随处可见。难道是团购了同色号的油漆?就算是这样,在黑白灰主体色+高对比装饰色的潮汕民居主流中,为什么他们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小清新? 这要从樟林在国外的血脉说起。 到暹罗 赚大钱 红头船有南北两种航线。“糖蛋龟”是北上苏州、天津的糖船,“下南洋”不用解释,去越南、暹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婆罗洲等地。 “樟林蓝”就是“南洋蓝”。曾在东南亚广泛流行,泰国、柬埔寨、新加坡、越南等现今还保存着这种蓝色建筑或构件。它还有一个伴侣:百叶窗。 商业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北线的苏州园林+书斋已经入驻樟林,为什么南洋色号不可以有呢?暹罗潮商和建筑华工最有可能成为南洋蓝的搬运者。 起凤陈公祠壁刻。(方立峰摄) 西塘六角扁亭月梁。(陈斯楷摄) 王厝后包窗户。(陈斯楷摄) 如果将潮汕过番的歌谣进行大数据统计,“樟林”“暹罗”是最高频的词语。也就是说,樟林港出发南洋的航程中,暹罗是最受欢迎目的地。 为什么当年潮汕人喜欢组团去暹罗赚钱呢? (1)明朝郑和下西洋,受到友好招待,固定跟团游线路(泰国免签); (2)暹罗地广人稀,农业、渔业环境优良,尤其盛产优质大米与高级柚木,价格全东南亚最低; (3)泰族佛系经商,潮汕人爱拼才会赢,“东方犹太人”不是浪得虚名。 待开发市场商机满满,赶紧组团。著名的红头船大米交易就这样发生了。 潮商利用柚木就地造船,泰国香米直邮樟林,红头船顺风慢递,解决潮汕粮荒问题;同时接受木材订单,随船而来的楠木等高级木头就是樟林豪宅的家装原料。 华侨祠堂 远程教育 潮汕人说,“好生破家囝,孬生髧眉儿。” 髧(dan)眉就是刘海太长盖住眉毛,无精打采,衰样衰相。 后生仔要去闯荡四方敢生敢死,哪怕冒险失败把家财败光,敬你是条好汉;窝囊儿则是永远没希望的。 无数乘着红头船出洋的潮人,凭着这股拼搏精神,在异国他乡开创出一番大事业。衣锦荣归之时,祠堂必须是建设项目。作为寻根的归依、海内外家族精神的维系,祭祖的香火里氤氲着家风的传承。
超越时区的距离,侨批太慢,如何随时随地与身处异地的后辈开展家教呢?机智的海外华侨想出将家训家规题写在祠堂与生活空间。起凤陈公祠的大门、柱石和书斋刻满家训家规与格言警语,潜移默化之中,德茂内后代出了“状元爷”陈枫、“博士爷”陈椰,这部“全屏家教机”棒! 门面担当,家训刷屏。(陈斯楷摄) 哲谋广居书斋墙板,下文有故事。(方立峰摄) 围绕着祠堂的德茂内大家族生命体的故事,部分记录于陈椰先生的新浪博客“樟林塘西德茂舍”。“舍”不是房屋,而是少爷。 德茂内“番三代”:陈燕臣先生长子陈树楠先生12岁即过番暹罗,在伦敦求学时与英国女子结婚。(陈椰供图) 德茂内“番三代”:陈燕臣先生第二子陈树桢先生1946年过番马来西亚,槟城拿督。(陈斯楷翻拍) 德茂内“潮三代”:陈燕臣先生第三子陈树北先生(后排右二)全家上世纪60年代在哲谋广居书斋前合影。(陈椰供图) 抗战老兵 重返故地 2015年5月,一位抗战老兵来到德茂内。此前,他刚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从泰国回到阔别68年的故乡澄海,在南澳黄花山祭拜了战友。 1941年-1943年,潮澄饶抗日自卫总队二大队驻守在樟林塘西德茂内。二大队中尉衔书记吴仁平是迄今发现的军衔最高的潮籍抗战老兵。这支队伍参加了潮汕抗战的整个过程,与日寇反复拉锯,1945年在南澳岛接受日寇投降。 抗战胜利后,吴仁平携家赴泰。他没有学习泰语、加入泰籍,坚持中国人的身份,一直工作到90岁。 在哲谋广居,吴仁平与老师张柳江的书法“重逢”了。当年兵马匆冗,不及细辨,相认已是七十二年后。清晰如昨的颜体小书,一如乡音无改,讲述了德茂内家族故事以外,一段烽火抗日史。 2015年,95岁的抗战老兵吴仁平在驻地德茂内哲谋广居。(陈椰供图) 起凤陈公祠地址:下了东里大桥,国道324福昆路左弯入古港路,前行约2公里处右弯200米,开至塘西村樟林侨联前(塘西村土地伯爷庙斜对面),走进去20米即到。 来源:乡土潮汕 |
GMT+8, 2025-4-20 04:46 , Processed in 0.0591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