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皇家学会公布2021年“皇家奖章”得主。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医学院卢煜明教授为本年生物学科“皇家奖章”得主,是该奖项成立近200年以来首位华人得奖者,以表扬他凭藉血浆DNA诊断技术,开创“无创产前诊断”方法以及早诊断唐氏综合症和多种遗传病的革命性成就,并为其他类型的液体活检奠下重要基石。 “皇家奖章”是英国皇家学会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创立於1825年。每年有两枚奖章分别授予在物理和生物学科领域对 “自然知识”的进步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人。历史上只有400多人获此殊荣,包括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及“原子理论”的道耳顿。此外,自诺贝尔奖在1901年成立以来,大约有五分一“皇家奖章”得奖人先后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1963年10月12日,卢煜明祖籍潮汕,出生在香港一个“文理兼容” 的家庭,父亲是一名精神科医生(香港青山医院前院长卢怀海),母亲是音乐老师 小学阶段,卢煜明在香港接受英式学校系统的教育,五年级时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被香港圣若瑟书院(St. Joseph’s College)中学部录取。 1983年,进入剑桥大学,以两年时间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并在第三年做克隆研究。 1986年,本科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89年,从牛津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和外科学士学位。 1990年,获得剑桥大学硕士学位,之后进入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Hertford College),担任自然科学初级研究员,后受威康研究职业发展基金资助做了一年的临床医学讲师(至1993年)。 1994年,被聘为临床生物化学讲师及格林学院讲师。与此同时,他还是牛津大学教学医院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John Radcliffe Hospital)的化学病理学荣誉顾问。 1994年,卢煜明在牛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七年之后,又取得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卢煜明与妻子黄小玲 1997年1月,香港回归中国前夕,卢煜明回到出生地香港,加入香港中文大学。 2000年,当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 2001年,当选世界十大杰出青年 。 2006年,获得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医学科研者奖 ;同年获得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学院杰出科学家奖。 2011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同年获颁银紫荆星章。 201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 2016年9月,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9月,获颁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化学 。 ▲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卢煜明获奖感言 2017年12月,获得第十一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 。同月,被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评为“2016年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之一。 2018年9月,获《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评为“2017年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的首5位,是连续第2年获此殊荣,亦是唯一上榜的香港科学家。 2019年9月,“复旦-中植科学奖”理事会决议将2019年“复旦-中植科学奖”授予卢煜明。 2020年9月,获得2021年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奖金300万美元 。 从方便面中煮出改变世界的答案 卢煜明漫长的捕捉胎儿细胞的探索一直持续到1996年,那个夏天真的很煎熬,再测不出来就要放弃,换个方向了。但幸好9月突然遇到了转机。《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两篇文章报道了在癌症患者的血浆中检测到肿瘤的DNA。卢煜明丰富的想象力再次开始发挥作用,肿瘤和胎儿不是一样的吗?肿瘤和胎儿都要靠患者/母体的营养来生存,一定有互相沟通的渠道……不得不承认,卢煜明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 他觉得,肿瘤都能向血浆中释放足够的DNA 被检测到,为什么一个 8 镑大的胎儿就不能?如何将微量的胎儿DNA从母体血浆中提取出来,是卢煜明接下来研究的重点。当时卢煜明并没什么资金,只能用一些很便宜的方法。来自香港的卢煜明因为吃不惯英国的“黑暗料理”,在宿舍自己煮方便面。面饼在沸水中翻滚的那一刹那让卢煜明找到了灵感:如果把孕妇的血浆拿去煮一煮,会发生什么呢? 要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90%是水,是运载血细胞和运输代谢废物的主要媒介。一般来说,拿血液出来做实验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把血浆丢掉,去研究血细胞,所以鲜有科学家想到要去血浆里寻找DNA。但用煮面的方法这么一煮,卢煜明发现,在母亲的血浆里面,胎儿DNA的浓度是10%!是血细胞里胎儿DNA浓度的是十万倍!卢煜明陷入狂喜,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都没想到,做了八年都没有结果,是因为一直在错误的地方寻找想要的东西”。 在母体血浆中检测到胎儿DNA只是研究的第一步,善于思考的卢煜明继续通过当时先进的实时定量荧光PCR(Rreal-time PCR)技术继续研究了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的含量、片段大小、半衰期等特点,并成功利用胎儿游离DNA解决了一些简单的临床问题,比如检测胎儿的性别(因为有些遗传病是跟性别有关的)、胎儿的血型等。 这一年,柳暗花明,煮方便面煮出了名堂,篇名为“Presence of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and serum(母体血浆和血清中存在胎儿DNA)”的文章很快发表在《柳叶刀》上。 全球每年数以百万计孕妇受惠於“无创产前诊断” 有“无创产前检测之父”之称的卢教授,现为港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及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他于1997年加入港中大,同年发表孕妇的血浆内存有高浓度的胎儿DNA。卢教授及其团队后来研发了唐氏综合症的无创检测方法,成功将以DNA分析為本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从科学研究层面应用至临床诊断,现时已被全球数十个国家广泛採用,每年数以百万计孕妇受惠,是医学界的重大突破。此外,卢教授的团队透过大型平行测序技术及创新的生物信息科技,分析母体血浆中的微量 DNA,成功破解了胎儿的全基因组图谱,从而可及早预测多种遗传病。 卢教授将产前检测的概念延伸应用至其他医学领域上。在器官移植方面,他证明了移植器官的DNA存在于接受器官者的血浆中。此项重要发现已成为器官移植后监测排斥反应的新方法。孕妇体内的胎儿发育与病人体内的肿瘤生长,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近年卢教授领导的跨学科科研究团队成功将DNA测序技术应用至癌癥检测,能非入侵性地找出癌症基因组中多种类型的改变。最近卢教授的科研团队成功地研发出一种能侦测数十种癌症的血液测试,并和美国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推出作临床应用。 卢煜明教授成为本年生物学科“皇家奖章”得主,以表扬他凭藉血浆DNA诊断技术,开创“无创产前诊断”方法以及早诊断唐氏综合症和多种遗传病的革命性成就,并为其他类型的液体活检奠下重要基石。 热切期盼下一代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创科行列 成为史上首位生物学科“皇家奖章”的华人得奖者,卢教授表示:“我在无创产前诊断及液体活检的研究工作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认同,真的十分鼓舞。能够与历史上多位伟大的科学家获得同一荣誉,我实在感到非常荣幸。研发“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不单是我个人的工作,更是整个团队的成就。我要感谢在科研路上一直给予啟发、支持及陪伴的家人、导师、同事、学生和朋友。” 展望未来,卢教授希望这个奖项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和意义:“科学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吸引下一代最优秀的人才进入科学领域探索,寻找下一个科学突破。” 英国皇家学会主席Adrian Smith爵士表示:“英国皇家学会通过颁发奖章和奖项,表扬那些拓阔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科学家。他们的发现塑造了我们的社会、回答了最基本的问题,并开阔了新的探索途径。” 近年获多项具指标性的国际荣誉和大奖 卢煜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医学及科学界影响深远,屡获国际殊荣,当中包括于2011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2015年成为首位获颁美国临床化学协会Wallace H. Coulter讲学奖的华人、2016年获颁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及被誉为“诺贝尔奖预测指标”的“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 (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 、连续四年 (2016 – 2019) 获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选为“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2019年成为首位华人科学家获颁“复旦—中植科学奖”,及2021年获有“科学界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 “皇家奖章”简介 皇家奖章由英国国王乔治四世於1825年创立。在1826年至1964年间,每年颁发两枚奖章,分别授予在物理和生物学科领域对 “自然知识”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人。自1965年开始颁发第三枚奖章予在应用科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 根据资料,历史上此奖章仅被颁发约400枚,得奖者包括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及“原子理论”的道耳顿。自诺贝尔奖在1901年成立以来,大约有五分一“皇家奖章”得奖人先后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来源:未来论坛、香港中文大学、国际潮团总会、百度等 |
GMT+8, 2025-4-20 03:43 , Processed in 0.0280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