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徽商和潮商被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商帮。在山西晋中的乔家堡有一座晋商祖宅,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便是大名鼎鼎的“乔家大院”。 而在潮汕的揭西棉湖,也有一座郭氏大楼,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享有“潮汕版乔家大院”的美誉。那是因糖而兴的潮商郭来创下的百年基业。 山西乔家大院 揭西郭氏大楼 郭氏大楼依山傍水,临湖而立,建筑考究,气势恢宏,占地5460平方米,整座建筑共99间房,为潮汕地区典型的“驷马拖车、百鸟朝凤”格局;以硬山顶建筑为主体,大楼前为广场、围墙和照壁,五落院堂,四条花巷;后有琼楼,层台耸翠,飞阁流丹。 郭氏大楼的创建者名郭光祖,书名郭翊隆,在棉湖,人们通常都称他为郭来。“郭来郭来,大厝起好是我个”,这句俗语老一辈的棉湖人都很熟悉,讲的便是关于郭来修建郭氏大楼时的一桩趣事。 潮商郭来,因糖而兴。郭氏祖籍福建莆田,郭来的祖父在清康熙年间才迁至棉湖定居,一开始在棉湖南门头居住,靠给棉湖的殷户富家挑溪水换取菲薄收入度日,生活贫苦。到了郭来这一代,粤东各地大兴蔗糖业,棉湖周围农村多种甘蔗,不少农村乡寨出现了用牛拉行石滚碌来压取蔗汁制糖的土糖寮。当时棉湖及揭阳西部一带的蔗糖远销江浙苏杭京津沪一带,利润丰厚。 郭来看好蔗糖业的前景,从附近农村土糖寮中收购蔗汁,在当时属普宁地界的糖水灶开炉煮炼,再装在糖漏中冷却凝晶,制成红糖后装袋销售,同时收购其他制糖业生产的红糖,装船北销。 据说当时,郭来每年收购和加工的红糖达到几百万担,设收购店4个,有货栈13个,糖水灶用工上千人,并自有一支船队,有海上可航行的大船18条。 推荐视频:《潮糖之路》第2集,讲述潮商郭来发家致富的故事 郭来拓展了棉湖的制糖工业,带动了一方经济,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实业家。同时,他怀有善心,常做善事,多年设粥站茶站,施医赠药造福当地群众。 郭来还是当朝监察御史邱玖华的伯乐和资助者。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员。邱玖华曾被郭来聘为私塾老师,在教书过程中得到郭来赏识,并支持他上京考试。后来邱玖华官至监察御史,郭来的第三个孩子被邱玖华带到河南培养,做过河南府的通判。邱玖华留给郭氏的书法、对联、牌匾等,都彰显出他和郭来的情谊。 而郭氏大楼之所以能留存至今日为我们所见,也要多亏了郭来和邱玖华的这一段交情—— 话说,靠糖发家的郭来决心修建郭氏大楼。他本想凑够100间房,可偏偏住在最后角落一间房的邻居就是不愿卖房地,还在门前种下一种叫做“金不换”的草,表示重金也不转让相换。郭来挖空心思,在后楼右前方的一面围墙下,挖了一个“双苞井”,即墙在井中间,两边都有井口可以从井中取水,同时在井中修一暗室石门,以备急用,一方面也可凑足百门之数。 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建筑方面亦然。士农工商,当时商人地位是较低的,郭来建造的郭氏大楼眼见已经远远超出其身份,想必会被朝廷追究充公。当时的棉湖进士、翰林院学士林景拔见郭来修建的宅子比自己的翰林府还要辉煌,心生不忿,便教一些孩童到郭来面前唱起歌谣:“郭来郭来,大厝起好是我个。”意思是郭来的大楼建好后会变成林景拔的。 多亏了邱玖华给郭来出主意,他让郭来在大楼落成后,中祀郭氏先祖、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神位,灯笼书“汾阳府”,郭来又用重金向朝廷买来个“青州刺史”的官衔,在大楼的门匾中写上了“大夫第”,有王府朝官的名义,才平息了时人的风波,而郭氏大楼也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棉湖郭氏子孙的基业。 如今,郭氏大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身为潮汕人,与其跑到山西看乔家大院,不如到揭西棉湖看看潮商郭来创下的百年基业,领略其中的建筑魅力之余,也感受一番潮商先辈的创业精神。 |
GMT+8, 2025-4-20 03:42 , Processed in 0.0305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