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灼基这个名字,对非经济学人士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对经济学界来说,可以说 他是最早一批为市场经济改革摇旗呐喊的学者,是我国经济学家中最早研究、主张和坚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股份经济的著名专家之一;他最早提出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带来了重要意义;他在股市上的“神机妙算”让他在理论界享有“萧股市”的美誉; 他不但自己著作等身,是学术翘楚,而且还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不仅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有广东省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等等。 他就是潮籍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 ▲萧灼基 从汕头走出来的经济学家 萧灼基1933年12月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棉城平东乡,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小学五年级转到汕头市区求学,先后就读于汕头聿怀中学、联合中学和第一中学。 青少年时代,萧灼基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工作,先后担任联中和一中学生会主席、汕头市学生联合会宣传部长、汕头市第一和第二届人民代表。 1953年9月,萧灼基从汕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主修政治经济学专业。因品学兼优,萧灼基于三年级就被推荐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 ▲2006年萧灼基与恩师宋涛教授亲切交谈 1959年从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后,萧灼基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他仅用了7年时间,就从讲师一步步晋升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当时经济学界为数不多的博士生导师之一,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和“第一”有缘 萧灼基与厉以宁、吴敬琏等同辈经济学家一样,属于最早一批为市场经济改革摇旗呐喊的学者,是我国经济学家中最早研究、主张和坚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股份经济的著名专家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始终论争不断、难有定论。萧灼基在1981年发表了《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在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即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经营权)归企业。 这 80年代后期,萧灼基又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 当时,他的这些观点和理论在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些人视其为异端邪说,萧灼基一时陷入了理论的孤独。 但是,真理总是常常被误解的。多年的实践证明,萧灼基的理论是经得起验证的。为此,他的理论荣获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首届全国改革与发展“金三角”奖。人们终于理解了萧灼基。 萧灼基还最早提出长期稳定物价不符合市场供求规律的观点,认为有升有降是物价运动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主张放开物价,由市场供求调节物价,后来又在所有制改革理论上有所突破,他指出所有制是手段不是目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加快金融改革是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萧灼基还是大陆第一批接受台湾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当时面对台湾记者五花八门的问题时,萧灼基不卑不亢,摆事实,讲道理,口若悬河,颇有诸葛孔明舌战群儒之风。1992年10月,萧灼基又成为大陆第一位访台的经济学教授。1995年3月,他再次访台,参加了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研讨会”。 预言精准的“萧股市” 萧灼基还是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专家和理论先锋。他主编的500余万字的《中国证券全书》是迄今为止有关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工具书。他在股市上的“神机妙算”让他在理论界享有“萧股市”的美誉,而他自己则自称“股人”。 譬如,1992年,香港股市长期低迷不振,人心惶惶,造成了整个经济环境死气沉沉。萧灼基针对香港股民的心理,大胆发出预言——香港股市不会长期低迷下去,大约两个月后将会反弹到5000点以上。 果然,不久,港股就开始反弹,那些听了他的预言的人大大发了一笔。 1994年7月,沪深股市指数由1500多点跌到300多点,股民按耐不住,股市交易极其冷淡。当时,不少经济学家都不 到了7月底,股市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在几乎所有人都快沉不住气时,萧灼基坚守着自己的推断。果然,到了8月1日,股市大幅度反弹。他的预言震惊了整个股市,并收获了一个雅号“萧股市”。 2006年,针对宏观经济良好股市却大幅下跌长期低迷的反常现象,他提出,“去年GDP增长达9.5%,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在这样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下,股市大幅下跌,长期低迷,实在是反常现象”,并认为“我国股市已到危机边缘,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境”。 此外,在他给股市开出的6剂良方中,特别谈到“保护股民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 对于这些“神预测”,萧灼基只是谦虚地表示“我不过是弄清楚了其中的规律而已”。 由于萧灼基教授作出的许多对市场经济的分析和预测都得到了验证,他被誉为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还同王沪宁、林毅夫、厉以宁、吴敬琏等人一道被写入《中国高层智囊》一书。 独立完成“马恩传记”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深深吸引了萧灼基,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研究生时,曾立下两大誓愿,一是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是写作两位革命导师的传记。 继1985年出版《恩格斯传》之后,2008年,正值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萧灼基出版了倾注他50多年心血的《马克思传》。这两本书,均是由中国学者写的第一本学术研究性的《马克思传》《恩格斯传》,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为了撰写马克思传记,萧灼基于1998年4月专程访问欧洲,沿着马克思生活和工作的历程,先后访问了马克思的诞生地德国特利尔,马克思就读的波恩大学,马克思创办《莱茵报》的科隆,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布鲁塞尔,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巴黎,马克思研究和撰写《资本论》的伦敦,参观了伦敦大英博物馆,拜谒了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地。 萧灼基认为,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研究经济学必须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 他曾动情地指出,马克思“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同样,萧灼基也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运用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实践中提出的现实经济问题。 ▲萧灼基(左一) 桃李满天下 除了经济学家以外,萧灼基还有一个身份,北大经济学院教授。 都说孔门有72贤,这位自1959年毕业以来,在燕园执教已有50年的名师,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不仅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有广东省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等等,都是萧灼基的学生。 作为中国首任经济学博士出身的总理李克强,求学时师从过两位改革派经济学家,其中一位便是萧灼基。 李克强在团中央工作期间,便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指导老师便是萧灼基。后来,李克强有篇论文的名字叫《试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这便是萧灼基给他所出的题目,李克强曾回忆到,当时萧灼基老师问我们,你们谁来写这篇论文,挑战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说。 ▲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指导老师正是经济学家萧灼基 “二元结构”说的是发展中国家必然是发达城市和落后农村并存的发展结构,刘易斯因为清楚地论述了二元结构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萧灼基当时认为中国经济学者有能力挑战二元结构说。其实李克强在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这个课题,他从学生时代就有了这方面的思考,甚至可以追溯到在凤阳插队的时候,而萧灼基所出的题目恰恰符合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优秀硕士生。 关注家乡 提出把汕头建设成为潮商总部基地 2002年,受邀出席首届珠三角经济论坛上的萧灼基亮出了他对珠三角发展的最新观点: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的冲击可能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大。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萧灼基指出,珠三角企业家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必须进行转变。提出了从地缘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从无序竞争向有序竞争、从不规范竞争向规范竞争转变等十大转变建议。 在2003年8月于深圳举行的“中国西安发展促进恳谈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纵论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之道,其精彩论点赢得一片掌声。对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招商究竟应该“招”什么,萧灼基建议:“首先,招观念。欠发达地区其实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如何开拓进取实干的观念;其次,招项目。而这些项目也必须与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要取有前途的项目。最后,才是招钱。” 2004年01月《南方日报》在A05版头条位置登载了题为《汕头经济复苏国内外瞩目》的消息。消息说,连日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肖建章、萧灼基带领专家视察组一行14人,对汕头开展进行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萧灼基认为:汕头曾因信用缺失而吃了苦头,又因重建信用尝到甜头,其在信用建设上的探索和获益,对国内其他地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推广意义。 2005年,首届潮商大会在汕头举行,萧灼基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提出把汕头建设成为潮商总部基地。萧灼基认为,为了跨地域跨行业的交流与协作,现在国内外形成许多总部基地。汕头是潮商的故乡,是联结海内外潮商的最佳城市,又是经济比较发达,交通通讯便捷,率先实行市场经济的经济特区。无论天时、地利、人和都具有作为潮商总部基地的条件。以总部基地为中心,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研发、销售、服务等业务,可以分散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城市。 2017年11月14日,萧灼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萧灼基常说:“读书、教书、写书是我的人生经历,也是我的座右铭。”还称“我做不了政府官员,比起协调人际关系,我能更好地协调书本与文字的关系;我也做不了企业家,比起管理企业生产优质的产品,我更适合做培养优秀学生、优秀人才的工作。” 纵观萧灼基 来源:长安街知事、凤凰网、易简财经 、南方杂志、天津广播等 |
GMT+8, 2025-4-19 19:18 , Processed in 0.0392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