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地位尊崇、武艺高强、 且从来不按套路出牌, 他是传媒界的泰山北斗, 是文艺界的老前辈, 也是洒脱有趣的生活家, 他仅用3个字就影响了中国整整20年。 即使步入花甲之年,他还是酷毙了, 被江湖人敬称为“老爷子”! 可如今的他, 却因为当年发过的一个毒誓, “沦落”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每天只会哭哭啼啼…… 他,就是孙冕 1953年,他出生于广东汕头一个军人家庭, 他打小就不安分,豪气十足, 15岁那年他去送行到海南岛兵团的朋友, 轮船开启,他突发奇想说: “不行,这么送行太不爷们了!” 旁边的朋友问:那怎么送? 只见他猛地一头扎进海里, 几个小伙子跟在朋友的轮船后, 大热天饿着肚子,游了大半天, 才发现潮水已经退了,想回去没路了, 最后还好岸边的一条船发现了他们, 才安全脱险上岸。 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州, 在《南国戏剧》杂志社做编辑, 20岁刚出头就开始了传媒生涯。 1987年,他参与创办了, 中国第一份彩印娱乐报纸, 1988年,创办三九广告传播公司, 当时在传媒业嗅觉敏锐的他, 成功策划了中国第一个名人广告: 《三九胃泰·李默然篇》, 广告中电影明星李默然, 成为内地首个代言商品的明星。 孙冕与孙周 而他也凭借这次广告创意, 和导演孙周成立广告公司, 在短短几年间的90年代初, 就拥有了高达百万的资产, 而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不安分的他并未止足, 他梦想能办一份, 超过美国《时代》周刊的报刊。 他先是和暨南大学合办了《晨报》, 可没有国家刊号,很快就被停刊。 1995年,他又创办周刊《七天华讯》, 结果办了才七期就没有了下文。 几百万元的投入瞬间化为乌有。 孙周劝他:“你这屡战屡败的, 还是别搞了,回来拍广告吧。” 而他并没有放弃, 当时省新闻出版局有一本杂志《新周刊》, 刚刚出版正在寻找承办人, 他就天天跑到局里去磨, 大半年的努力,在1996年, 终于拿下了《新周刊》的主办权。 主办权是拿下了, 可办杂志每天都是花钱如流水, 一年还不到他的手上就没什么钱了, 1997年,《新周刊》推出香港回归特辑, 在整个媒体业内引起了巨大轰动。 可人们并不知道《新周刊》, 当时已经到了绝望边缘。 那天在办公室里他和孙周痛哭流涕。 1997年8月, 三九集团为《新周刊》注资900万元, 同年,改版的杂志, 单期发行量超过30万份。 到了2000年,广告收益已达到2000万。 后来很多人问过他: 碰到最困难的时候, 为什么你还会走下去? 他说:你总是要活着, 生下来这一天你就知道要死, 难道你会因为知道你要死, 就选择不去活着了吗? 弹指之间,20年过去了, 他所创办的《新周刊》, 已成为国内期刊市场上, 风格最独特的杂志之一。 它已成为一代知识分子心中的图腾, 每一次话题,都能把住时代的脉搏, 击中年代的痛点, 精辟得把社会剥落得淋漓尽致。 被传媒界誉为“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短短3个字, 却影响了中国整整20年。 梦想实现了,岁数也大了, 这下老爷子该消停,享受日子了吧? 可他偏不,在50岁时又干了一件, 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事:登山。 2003年,《新周刊》举办攀峰活动, 他无意中去凑了个热闹, 当时正巧和王石住在一个帐篷里, 王石酷爱登山,那时他特别不理解: 一个企业家,干嘛非执迷于这个? 而令他自己没想到的是, 当时攀峰下来后, 他发现了另一个自己, 从此也疯狂地爱上了这项运动。 之后的他先后攀登了一系列高峰, 简直停都停不下来: 2004年, 四川四姑娘山,5454米登顶。 俄罗斯厄尔布鲁士山,5633米登顶。 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登顶。 青海玉珠峰,6178米,遇暴风雪登顶未遂。 2005年, 徒步穿越至北极点90度。 西藏启孜峰,6206米登顶, …… 全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山峰, 都快被他登遍了。 在登山的过程中, 他曾多次遭遇生死危机, 每到这时,他就会骂自己: 臭狗屎,这么难的路为什么还要来! 可下山后,他又忍不住说: 哎哟,爽死了, 终于又完成一件这么帅的事! 2010年,已经57岁的他竟然从北坡, 冲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要知道,珠峰北坡地势复杂,危险重重, 连飞鸟都难以逾越, 令无数自信满满的攀峰人梦碎。 英国人曾用17年时间, 都未能从北坡登峰。 而他不仅成功登顶, 还创下了两项世界纪录: 一,全球杂志创始人中唯一, 把自己杂志旗帜插上珠峰之巅的人。 二,全球从北侧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华人。 每一次登山都是一次挑战极限之旅。 困难、危险,时刻伴随, 但他说:“登山其实就是一条心路, 有很多的痛苦,不是腿走不动, 而是你的心跨越不过去。” 如此勇敢的老爷子,真是帅气逼人, 年近六旬,可他还是, 热血得一塌糊涂, 仿佛一个才20岁的青葱少年。 平日里, 他重友情,友人在他面前痛哭流涕, 他也跟着抹眼泪,哭得昏天暗地, 最后还是友人一句:去吃宵夜吧, 才将他从悲痛中拉了回来。 他也喜酒,一次他喝了酒, 在丽江的四方街上嚎啕大哭, 原来是他看到, 铺在街上的的古石板被撬开, 一个路人说这些石板要被移走改铺水泥路。 他立马跑回酒吧边喝酒边写信, 联系各方领导和媒体,为讨个说法。 这事越闹越大,直到后来云南官方领导, 答复他说:这些石板只是为铺设管道, 才临时撬开而已。 意识到是自己的误会, 他非但没掩饰,还立即联系媒体解释, 这份爱憎分明的侠义,知错而愧的真诚, 让人会心一笑之余不禁动容, 如此可爱的老爷子,真是帅气逼人! 正是这样的真性情, 让他身边围绕着, 无数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陈坤、邓超等明星也都是他的至交。 他一直梦想去这样一个地方, 花没人摘,酒无人劝,醉无人管。 如果不是2011年的一件事, 已经功成名就的他, 也许早就已经过上这样的生活了。 2011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偶然间看到好友, 拍摄的纪录片《寻找少校》, “国民党抗战老兵”这个群体闯入了他的视野, 本就生于军人家庭, 老兵两个字与他产生了共鸣。 他曾给一位远征老军人, 出钱租住养老院, 半年后老人安详离世了。 老人去世后, 他收到了这位老人女儿发来的短信: “感谢您的资助, 让我的父亲生命延长了半年, 同时也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 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 尊严?难道这些国民党抗战老兵, 活得都没有尊严吗? 就这么一句话刺痛了他, 此后,他踏上寻访国民党老兵的不归路, 一脚踏进去,一个毒誓让他倾家荡产, 就再也没出来...... 他第一站到的是湖南, 没想到这些老兵们的生活, 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惨不忍睹…… 他看到的是, 一位91岁的老兵无儿无女, 与83岁的妹妹相依为命, 吃喝拉撒都在一个没有窗户, 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 他看到的是, 一个住在羊圈里的老兵, 当他从羊圈里出来时, 浑身都是被跳蚤咬的疙瘩。 还有一个老兵住的房子, 只有2米宽、3米长, 整个房间就像灶壁一样黑漆漆的, 床、蚊帐全是黑的, 连被窝都是黑的,他看到后哭着问: 爷爷你怎么可以在一个灶里面生活呢? 更让人心疼的是, 这些老兵连一口干净水都喝不上, 只能在门口挖一个大水槽, 靠下雨时积下的污水度日。 他这才知道, 这些曾在战场上和日本人拼刺刀, 在炮火和流弹中侥幸活下来, 为中华民族奋勇杀敌的国民党战士们, 晚年过的竟然是如此艰辛! 他们颠沛中生,寂寥中死,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 身上伤痕累累, 就因为某些历史原因, 令他们在和平年代受尽侮辱和歧视, 甚至牵连子女,遭到子女的记恨, 最后被整个民族遗忘在幽暗的角落。 他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90多岁的远征军战士, 每月可以领到50或100块钱救助, 有一次,他去领救助金的时候, 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个钱没有了, 老人回到孙子家里,孙子见没钱, 当即指着老人破口大骂: “你这个老不死,还有脸回家?” 这位即使在敌人刺刀面前, 也没有低下头颅的英雄, 最终,却在孙子的辱骂声中, 换上了最干净的衣服,服毒自杀…… 这些被时代进步所遗忘的国民党老兵,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祖国, 却被独自困在这个笼子里缅怀过去, 没有任何立场去为自己呐喊。 很多老兵这一辈子都在等的, 并不是物质上的回馈, 而仅仅是希望能得到一个承认: 他们当年是去抗日的, 是在为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在打仗! 看到老兵们的悲惨遭遇后, 他走一路,哭一路, 哭得整个人都要抽筋了。 他这才明白, 老兵没有尊严是什么意思。 他立即发下毒誓: 我一定要为抗战老兵养老送终。 如果不能,我把自己的指头剁掉! 为了救助这些老兵, 他多方呼吁,不但自己捐钱, 还拉上明星朋友和圈内人, 通过自己的影响力, 积极发动更多的人做捐款。 一次,他和陈坤在酒吧, 聊起老兵又哭了起来, 陈坤也陪着他哭,捏着他的手, 在他手心里写了个“五十”, 第二天陈坤就给他汇了五十万。 然而残酷的是,他的救助速度, 远远赶不上发现老兵的速度, 更赶不上他们死去的速度。 在全中国, 仅有几千名还健在的抗战老兵。 最年轻的84岁,最老已经超过98岁, 不久的将来,他们都将离去, 这是一场与时间竞争的残酷比赛。 一次,他募集了2万元为一个河南老兵治病, 钱还没花完,老人就走了, 让人更心寒的是,老人的子女, 却向他索取3万元, 否则不把老人拉出来安葬, 他嚎啕大哭:什么世道,什么人啊?! 最后谈判,给了家人1万3千元, 14天后,老人才得以入殓…… 他变得越来越爱哭, 一说起老兵,就泪水喷涌, 以至于有人戏称他为“祥林哥”, 可他毫不在乎。 这是一条踩着泪水蹚过来的路, 每一次哭泣和告别, 既让他悲伤也给他新的力量, 不断地提醒他: 抓紧时间,赶快去做。 在和老兵们不断地接触中, 让他心灵感到最震撼的是, 每当他问老兵们需要什么时, 老兵们总是回答:什么都不需要。 他明白,老兵们最大的心愿, 不过是被尊重、被记得而已。 他四处接受采访, 泪流满面地登上舞台, 紧握拳头,将这些老兵们的遭遇, 告诉更多的人, 只为让更多人意识到: 向光荣岁月致敬,抚慰民族良心, 才是我们这些安享太平岁月的晚辈们, 应尽的绵薄之力。 2013年,他鼓起勇气写了一封, 给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公开信, 他在信中写道: 如不把幸存的国民党老兵, 让他们在暮年过上有尊严的日子, 切断我的手指,誓为抗战老兵募钱, 即便变卖家产,也要救老兵, 救一个是一个,死不罢休。 公开信结尾署名是:孙冕叩首。 在他这样的努力下, 不久后民政部就发文, 优抚原国民党抗战老兵。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 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抗战老兵的身影, 对抗战老兵来说, 这是一份迟到的认可和尊重, 但好在它终于来了! 他尽他自己全部的能量, 给抗日老兵们养老送终, 让他们在临死前, 过上了普通人该过的日子, 还给他们心中的尊严和正义。 如今已经一头白发的他, 为了老兵, 是真正的倾家荡产了, 存款连5万都不到。 但他却收获了比金钱, 更重要更珍贵的财富。 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现在经济实力之下, 我们一夜之间可以造一个新的城, 但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良知、 这个社会的公信力, 我们民族那种与人为善、善待被人的传统, 这才是支撑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大厦, 而我不得不残酷的说: 我个人认为这个大厦塌了, 要真正把这个大厦扶起来, 要靠吾辈人的努力。 孙冕:老兵不死,感人至深!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天下优才 |
GMT+8, 2025-4-7 01:18 , Processed in 0.0402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