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潮商 门户 投资热点 查看内容

汕头“海丝”文化的主要特质

2023-3-22 15: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9| 评论: 0

摘要: 文化特质就是文化的特别品质,就是组成文化的能够发挥一定功能的文化元素相对独特,比较优秀。它是一种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他文化的内在规定性。汕头(这里的是指包括金平、龙湖、濠江、澄海、潮阳、潮 ...

文化特质就是文化的特别品质,就是组成文化的能够发挥一定功能的文化元素相对独特,比较优秀。它是一种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他文化的内在规定性。汕头(这里的是指包括金平、龙湖、濠江、澄海、潮阳、潮南、南澳六区一县在内的汕头)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节点,具有丰富的“海丝”文化。汕头“海丝”文化缘起、发展于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记录了汕头先民战天斗海、开疆拓洋的艰辛历程,凝聚“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汕头人精神,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

一、开放

开放是文化的较为明显的一大特质。相比较而言,大陆文化封闭而海洋文化较为开放;农业文化封闭而工商业文化较为开放。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海上商业贸易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是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之路。

15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开启了一个开拓世界市场的大浪潮;18世纪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推动了世界商品经济转型升级为市场经济,人类从古代落后封闭的社会转变为近代的先进开放社会,古老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一浪潮。明清两朝初期,尽管统治者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开放的世界浪潮难以逆抗,因而随后都及时调整政策,开海禁,通商贸。尽管很不情愿,无可奈何。

经商、婚姻、遣使、求学、传教等,是人类实现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汕头,在通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的海洋航线上,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通商行文的汕头人,把丰富的瓷器、茶叶等物产和风情万种的文化推销出去,把异邦物产和异国文化带了进来。

从交流的主体看,走出去的汕头人,面对浩瀚大海,随风浪无涯地漂泊,本身就需要广阔的胸襟,加之他们为了海上交通活动的需要,为了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经常要在异国他乡生活几个月,甚至数年之久,他们的文化接触面比较广。在这一过程中,汕头人锤炼了开放、包容的品质。在海上奔波的汕头人,能够亲身接触形形式式的异质文化。这种生活经历使他们产生了广采博纳的动机,使他们对海上交通活动中耳濡目染的事实直接进行辨析加工,直接接受相关的文化信息,进而融入本族群的文化,从而加厚了以商贸文化、海洋文化、港口文化、华侨文化为主体的汕头“海丝”文化。

同时,不少外国商人、教会及传教士、文化使者,纷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东来,踏上中国,走进汕头,把他们独具特色的异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服饰礼仪、饮食习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带到汕头。在长期的接触与磨合过程,形成了汕头人积极接受异域文化的开放襟怀和风格。

“南澳I号”是一艘满载外运动瓷器的明朝万历商船。当年这艘商船沿着开放的海上丝绸之路,顺着世界开放之浪潮,带着冲动,冒着风险,撞击海禁之坚门,不幸遇难,触礁沉没。“南澳I号”是悲哀的,也是壮烈的,但又是勇敢的。它破禁求放,显示着对开放的强烈追求,对交流的积极参与,是汕头“海丝”文化开放特质的代表。“通洋总汇”的樟林港;汕头—台厦—苏州(天津)—海南—东南亚的红头船商业贸易圈;汕头话中大量地吸纳、融化外来语;天主教之最先在澄海盐灶登陆;汕头小公园老城区骑楼的建造……无不是海上丝绸之路产物。

汕头的商埠文化、港口文化、红头船文化、汕头器文化、侨批文化等,都与大海结缘,都非常活跃,十分奔放,无不鲜活地体现着汕头“海丝”文化的开放特质。

二、兼容

不相容或相异的文化在经过抗据与冲突之后,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的时空内,通过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互补和共生,从而构成文化内部的结构张力,这就是文化的兼容,也称文化整合。兼容性是文化的又一大特质。不同文化的兼容性会因类型、构成、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农耕文化的兼容性就相对弱些,而封闭性、排他性相对强些。

文化的兼容实质上是异质文化重新组合的过程。当然,整合后新的文化中保留各种文化成分的多少,取决于各种文化势能的高低。原来渊源不同、性质不同以及目标取向不同的文化(最关键的是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经过相互接近与冲撞,彼此协调接纳,它们的内容与形式、性质与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等,为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进行修正,逐渐变化、融合,从而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整合兼容是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

在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以海洋文化、商贸文化、港口文化、华侨文化等为主体的汕头“海丝”文化,实质上就是汕头传统的本土文化与各种外来文化相兼容、相整合、相融汇贯通而形成的。自唐朝之后,尤其是郑和下西洋之后的明清时期,一直到近代汕头开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商人、使者、牧师、僧尼,沿着海路东来,带来了语言文字、图书文物、服饰礼仪、宗教信仰等文化载体、文化产品与文化信息,在潮汕大地安营扎寨,广为六播,更是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开花结果,“生儿育女”。

始建于1910年的澄海陈慈黉故居,占地2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主要由“郎中第”“寿康第”“慈居室”和“三庐”书斋4座第宅组成,共有大小厅房506间,是潮汕乃至全国解放前稀有的华侨住宅建筑群,堪称“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的装饰,无论是圆体的支柱,还是附着墙上的的支柱,都采用西式花柱头;圆形和拱形的西式窗与方形的中国式门窗相得益彰;饰纹有的是采用潮汕式的、以贝灰为材料的灰塑,有的是以西方石膏为材料的塑造手法;装饰花纹既有潮式的花鸟图案与寓意,又有西式的几何图形与意念,在某些通廊石柱梁上的花纹中,干脆刻上英文字母“ABC”,这是最明显的中西渗透的直接表现。陈慈黉故居是汕头“海丝”文化的标志,也是汕头“海丝”文化兼容性特质的代表。

南澳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一个繁忙的交通要道,实现的文化交流与兼容是非常可观的。南澳岛上的街头巷尾、鱼市、商店,仍通行与国际接轨的“公斤制”,并自古至今顽强地坚持着,这与南澳在古代潮州沿海对外贸易中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不无关系。这确实就是一种明显的文化兼容,是汕头“海丝”文化兼容性特质的体现。

汕头的其他“海丝”文化,都反映着外来文化与汕头本土文化融合的成功,彰显着汕头“海丝”文化的兼容特质。

三、冒险

中国古代文化属于大陆文化、农业文化,造就了古代中国人重土安迁,封闭保守,缺乏冒险精神。处于南中国海的汕头人,很早就与大海结缘,“耕三渔七”,勇于向大海索取生产生活资料。明清时期的汕头人,特别是许朝光等海盗海商,甘冒风险,向大海阔洋进发,发展海上交通,进行海内外贸易,开展文化交流,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奋力拼搏。虽然经常遭遇狂风暴雨,不少人浮尸大海,葬身鱼腹,但在奋发图强、爱搏才会嬴的汕头人面前,大海不但没有成为汕头人谋生计的障碍,反而成为汕头人征服的对象。他们气矜而凌人,“出没巨浸,与风涛争顷刻之生”,敢于“黩货而蹈险”,倾其一切财货乃至生命而作商业冒险。频仍的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锤炼了汕头人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则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古代而近代行进,光耀了海上丝绸之路。汕头人在海上丝绸之路长成的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精神,是海洋文化所具有的特性,体现了汕头“海丝”文化的优秀品质,对沟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海内外每峄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承载大批青花瓷器向外运送而沉没的“南澳一号”、勇立潮头的红头船等等,充分有力地表明,历史上的汕头人,冒着生命危险,勇于冲破种种海禁政策。他们的勇气、意志和冒险精神在以保守著称的古代中国农耕社会里,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即便在同时期的西方也是令人惊叹和赞叹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阐述“潮人善经商”时精辟地指出:“尤不可及者为商业冒险进行之精神。其赢而入,一遇眼光所达之点,辄悉投其资于中,万一失败,犹足自立,一旦胜利,倍蓰其赢,而商业之挥斥乃益。”冒险性当之无愧是汕头“海丝”文化的一大特质。

四、互动

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又是流动的,流动是双向的。文化传出去,文化也引入来,互相往来,相互补充,彼此融合,相得益彰。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外文化,尤如大海,潮起潮落,永不停息。人的流动是文化传播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和途径;人的流动,就意味着文化的流动。“人是观念、信息、文化的载体。当人迁移流动时,不论是迁移流动的个体,还是群体,所具有的各种文化特征,所遵循的文化模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毫不例外地随之而移动。以生活方式为例,生活方式以人为载体,个人有个人的生活方式,群体有群体的生活方式,因此人口迁移的同时也迁移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也同样如此。”

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汕头人积极善意地将中华民族文化以及汕头文化向海外传播。信仰崇拜方面,明嘉靖时,潮人翁万达三任兵部尚书,在北方筑长城,回家乡修水利,其偶像被潮人带到泰国奉为“翁勇大帝”,又称“英勇大帝”,仅在泰国就立庙百所以上;“护国庇民”的三山国王,从汕头传到东南亚国家与地区,为东南亚人民所敬拜;由潮阳和平人马贵德等创立、原本在潮汕民间流传的德教,传入东南亚地区,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民间宗教。文化艺术方面,潮剧在泰国等地广受民众的欢迎。风俗习惯方面,“营老爷”习俗在马来西亚新山市十分盛行,100多万人口的新山市,每逢“营老爷”,竟有三、四十万人参加,而且该俗成为马来西亚的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花园”习俗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十分流传;工夫茶等饮食习俗深受东南亚人民的喜爱……汕头文化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有效地向外传播。与此同时,海外文化也循着海上丝绸之路东来,传入汕头各地。天主教、基督新教、泰国佛教率先在汕头登陆;泰语、马来语、英语等外来语,融入汕头话之中……中外文化因海上丝绸之路而相互传播,交辉相映,汇成庞大的“海丝”文化,大大增强了汕头“海丝”文化的互动特质。

五、祖根意识

历史上的汕头,人多地少,民众因生活艰辛而被迫向海外移民。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为汕头人“过番”出国提供了有利条件。移民之地尤以海外交通之重地东南亚诸国居多。目前,汕头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近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过番”的汕头人,在汕头原族居住的时候,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已从心理上、文化上、精神上高度认同故土文化之根。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种种形态、结构非常熟悉,可以说,本土的文化已在他们的意识及其对后代的培养教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对于其中的家族文化,如家族组织、祠堂、祭祖、族谱、亲属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辈份观念、家族观念、祖宗崇拜等都已融入他们的血液里。因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其家族制度、聚落方式、方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间习俗、文学艺术,乃至社会心态和文化性格,都和祖地保持基本的同一性。这种文化渊源犹如一根无形的纤绳,系住了移民的游子之心,形成强烈的祖根意识,使移民和祖地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血缘与文化联系。祖根意识是汕头移民的一个文化情结,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落叶归根,念念不忘回归祖地或殁后“灵魂”返乡,一有机会千方百计回来拜谒祖先或遣子孙成其愿。二是关心家庭、家族和同乡,在外互相帮扶、同舟共济。三是热心祖地的公益事业,不断把积累捐赠给家乡兴学办福利。四是回乡办实业,支持家乡建设。这种良好的传统习惯至今仍是汕头经济、社会兴盛的因素之一。祖根意识无疑是汕头“海丝”文化又一显著特质。


作者:陈友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4-4 05:00 , Processed in 0.0431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