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香港降下了英国米字旗升起了中国五星红旗,她回到祖国的怀抱,百年英国殖民地的民族耻辱结束了。
(图片来自网络)
1992年英国政府违背中英两国政府已经达成的协议,单方面提出所谓香港政治体制改革方案,试图把英国设计的政治体制强加给特别行政区。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应当交由联合联络小组审议的问题,英方又不积极与中方合作。因此,联合联络小组的工作遇到了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郭丰民在联合联络小组内,根据我国政府的指示,对英方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郭丰民,1930年5月生于上海,出生后不久即随父母到原籍——潮阳铜钵盂居住。五岁时又离开潮阳,再次来到上海。1942年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小学毕业后,曾先后在圣芳济中学、大同中学念书,后进入了德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华德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华德中学被同济大学接收,作为其附属中学。郭丰民在同济附中毕业后,进入了同济大学法学院。
1959年他回国休假。当时外交部规定,回国休假的干部都要到农村去短期体验生活,郭丰民到了北京郊区劳动两个星期。回到使馆后,他对当时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农村食堂发表了一些观感,没想到在随后反右倾的运动中就受到了批判。1960年他被调回国,并被下放到涿县农村劳动了一年。1962年,郭丰民被分配到外交部西欧司工作。1966年春被派去江苏南通参加“四清”。年底回外交部后,继续在西欧司工作,但不久就靠边站了。1969年被送去湖南“五七”干校。他在“五七”干校劳动了大约四年。如果把他参加革命后,历次下放和去农村劳动的时间累积计算,他总共在农村度过了六年多的时光。他常说这也有好处。在湖南“五七”干校期间,他把《反杜林论》反复阅读了好几遍,还读了列宁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笔记等著作,得益匪浅。尼克松第一次访问北京后,外交部决定重建在“文化大革命”中停办了的国际问题研究所。1973年郭丰民被调回北京,接着在研究所工作达十年之久,曾先后担任西欧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79年被评为研究员。
(图片来自网络)
在研究所工作期间,还有一段有意义的经历。1980年郭丰民作为客座学者去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工作近一年。他是在这个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工作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这段经历对于拓宽他研究国际问题的思路很有好处。从伦敦回来后,郭丰民写了一篇题为《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基本思想》的论文,发表于《国际问题研究》季刊(1981年第2期)。《北京周报》接着以英、法、德多种文字发表这篇论文的详细摘要。这篇论文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研究工作者的重视。不少欧美学者引述该文,认为该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既说明中国对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认识更深入、更切合实际了,也反映了中国更加重视西欧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希望与西欧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政策动向。1981年郭丰民被任命为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1983年,外交部决定调他回本部工作,任西欧司司长。1985年又被任命为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
|
GMT+8, 2025-4-3 10:03 , Processed in 0.0280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