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本文经瞭望智库(zhczyj)授权转载发布 作者:陈忠海 货币是支付工具,要求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中国在支付工具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300多年以前,中国还有一场重大的“支付革命”,它就是公元前4世纪秦国推出的“半两钱”。 1 战国“四大货币区” 众所周知,人类第一种货币是“贝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随处可见的贝壳显然不够用,这时,人们把眼光投向了新型材料——金属。 早期使用的各种贝币 《史记·平准书》中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夏朝时,用于交换媒介的金属主要有3种,其中,“黄”指黄金,“赤”指红铜,“白”指白银。 由于较为珍贵,一开始,这些金属多用于赏赐或惩罚。 后来,冶金技术不断提高,青铜产量大增,人们开始以称重的方式使用青铜进行交易。 不过,称重还是太麻烦,聪明的中国人又开始动脑筋,用青铜做出了各式各样的钱币。 战国地图 到了战国时期,刀币、布币、圆钱、蚁鼻钱等几种主要货币出现了,全国形成了“四大货币区”:
这些货币最大的缺陷是没有统一的铸造标准,形态五花八门。
战国安阳方足布 并且,当时各诸侯国的计量单位也不统一,有铢、两、甾、镒等,货币的材质即便一样,但称完重后表述出来的重量数和重量单位都不一样,要交易还得先换算。 在形制和重量都不统一的情况下,某一种货币只能在某些地区流通,拿到别的地方去别说使用,恐怕大家都没有见过。 有钱但是不通用,这是支付工具的致命伤,换算麻烦是一个方面,而且换算的过程本身还会产生货币兑换成本,人为地加大了交易的成本。 2 秦国推出新货币 大家都意识到,作为支付工具的货币需要进行一次创新。 秦国既没有血缘优势(无周王朝宗室血统),也无地缘和资源优势,但是,秦国的统治者们具有非同一般的远见和创新精神。 战国中后期,秦孝公慧眼识英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进行了商鞅变法,秦国国力由此大增。 不过,商鞅变法涉及金融改革方面的内容不多,对金融和货币进行改革的是其后的秦惠文王。这位秦惠文王名叫嬴驷,是秦孝公的儿子,也就是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嫁的那个秦王。 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由于变法触怒了秦国贵族的利益,引起众怒,秦惠文王嬴驷杀了商鞅,但是,他没有终止改革。 秦惠文王敏锐地意识到诸侯各国都需要一种新货币来替代使用不便的各种“杂币”,于是,在公元前336年前后,秦国推出了 “半两钱”。 《汉书·食货志》是这样描述这种货币的:
注:“周钱”就是青铜铸造的战国“四大货币”之一的“圆钱”,仿造车轮而铸造的,圆形,中间有圆孔,主要是为了串联方便。 秦国“半两钱” 这句话透露出3个重要信息:
统一重量,并把重量铸在钱上,这看起来没什么,在当时却是一个不小的革命,因为重量就是价值,如同钞票上印“XX元”一样,让使用者一目了然。 “半两钱”的另一大创新点是它的形制。 之前,为了方便携带和使用,人们一般用绳索和木条把铜钱串起来。久而久之,大伙发现,圆孔的钱串起来以后容易松动,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摩擦,而青铜质地较软,磨损自然会导致减重。 减重就是贬值,比如新钱实足0.5两,用一段时间变成了0.4两,价值就缩水了20%,再拿出来用,别人就不一定接受了。 秦国“半两钱” “半两钱”对“圆钱”进行了改造,中间改成了方孔,串起来钱绳索不容易松动,同时还减少了货币的磨损。 圆形方孔符合“天圆地方”的观念,方孔两边分别铸一个字,显得更为匀称、美观。 此外,秦国还加强了对货币的管理。 以前,货币私铸、盗铸在各诸侯国都很普遍,规格很难统一,极易造成混乱。 于是,秦国规定,“半两钱”只能由国家铸造,私铸者将处以重刑。 此举不仅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而且也保证了市场上流通的“半两钱”的铸造质量。 中国的货币制度由此走向成熟。 3 “半两钱”远征六国 在大家都急需要一种方便、快捷和通用支付工具的情况下,标准统一、设计美观、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的秦国“半两钱”横空出世,没有理由不在众多不好用的钱币中脱颖而出。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先进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秦国当时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军事大国和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半两钱”自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影视剧中的秦军方阵 同时,如同战无不胜的秦军一样,秦币也开始了它的远征。 古代史家不太重视社会经济变革,史书上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较少,常常一笔带过。 所幸的是,现代考古发现给史书记载的缺失提供了有力补充。不仅在秦国旧址出土了大量“半两钱,在其它各国旧址也发现了很多。
云梦睡虎地古墓出土的“半两钱” 再远一些,辽宁铁岭出土过2只燕国陶制“存钱罐”,存有130枚秦国“半两钱”,这里属于当时的燕国。 此外,四川、甘肃、重庆、内蒙古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秦国“半两钱”。 要说明的是,上面这些都是秦国“半两钱”,是秦统一之前发行的,因为它们在铸造特点上与秦统一之后发行的“半两钱”有明显区别,比如前者文字的笔划多带方折,所以比较容易辨别。 有人认为,秦国“半两钱”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是因为秦军不断向外扩张,占领地区不断扩大。 这种说法没错,但是有点低估了“半两钱”的实力——实际上, “半两钱”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实力,推动了秦国的扩张。 在“半两钱”流通110多年以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4 故事还没结束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对“半两钱”的重量做了一些调整,铸造工艺也更精细化了。 刘邦坐拥天下之后,一开始并没有考虑改革币制,仍然沿用秦朝的“半两钱”,直至出现了严重的私铸现象。 当时,市面上出现了几种变形的“半两钱”,例如:
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像 汉朝政府不得不再次进行货币改革,吕后亲自参与设计,推出了“半两钱”的升级版——“五铢钱”。 这种货币的标准重量为5铢(西汉的一铢约0.65克,五铢约3.25克),为防止“剪边”,设计者在原有“半两钱”方孔圆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圈围边——若是谁收到了剪掉围边的钱,一目了然,可以喊官府来抓人了。 五铢钱 此后,由“半两钱”升级来的“五铢钱”成为最重要的法定货币地位,这种货币不仅在汉代流通,而且被以后历代朝廷所借鉴和使用,直至中国封建时代的终结。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惠文王在2300多年前实施的那场“支付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它确定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货币形态,一直到晚清,被老百姓俗称为“铜钱”的这种圆形方孔钱都是最主要的货币。 5 它还是一种药材 “半两钱”还能治病,听起来有些荒诞。 不过,这是真的。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典,如葛洪的《肘后方》、孙思邈的《千金方》,宋朝的《圣济录》、《本草衍义》、《普济方》等,都有相关记载。 孙思邈所著《千金方》 南宋进士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不仅有药方,李时珍还记录了两个治病的案例:
这大概就是“见钱眼开”的隐秘内涵吧。 此外,清朝医家钱秀昌所著《伤科补要》中记述的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的“万灵膏”,就有“半两钱”的成分。 在这些药方中,通常的做法是,先煅烧“半两钱”,然后用醋去激淬。这样重复多次,钱币质地变脆,最后研成粉末、入药。 为什么“秦半两”能治病呢? 有一种说法是:秦朝用来铸造“半两钱”的铜矿中含有某种特殊物质,能促使人体骨质愈合。此矿在秦始皇时已被采尽,以后各朝代铸造的铜钱都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所以,也就没有这种特殊疗效。 还有人认为,铜钱中含有铜、铁、锡、钡、钙、钠、金、银等多种微量元素和一些特殊的物质。铜钱放得久了,里面的成分发生一些改变,产生碳酸铜、硫酸铜等成分。 碳酸铜具有消毒灭菌以及收敛伤口的作用,硫酸铜可以起到对皮肤黏膜消毒的作用,正是这些成分,使它具备了一定的药用价值。 因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也就是说,不仅“半两钱”,其它铜钱也一样,年代越久药用价值越大。 相对来说,后一个说法可能更靠谱。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潮 商 ∣ 走遍天下 · 根在潮汕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长按二维码关注“潮商” |
GMT+8, 2025-4-20 03:37 , Processed in 0.0356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