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基建与减税,两种药方,一个目的。
往左用加法,往右做减法,十字路口下的东方雄狮,再次面临国运抉择。
在理想与现实的触碰下,国家,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经济政策的走向往往隐藏于细节之间,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 宏观上: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下半年财政政策宣告走向积极,在房地产调控不松的前提下,提出加码基建;
8月9号,发改委投资司分赴北京、上海、浙江、河南等地开展基础设施投融资实地调研,为大基建时代的到来做铺垫;
8月10日,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交通部正在研究补短板政策措施,下半年数万亿的交通投资蓄势待发。
微观上:国务院还明确表态,在安排地方财政赤字8300亿的基础上,要加快今年1.35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 另外,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前7个月,各类挖掘机销量创纪录,卖出了131246台,同比增幅达到了58.7%。
这些林林总总的迹象都已表明:在稳中有变的经济环境下,依靠大基建式加法来稳经济、保增长已成定局。
但话又说回来,大搞基建——真的是一剂没有副作用良药吗? 不尽然吧。
事实上,中国并不是没有试用过这幅药,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经济增速高位回落,赖以为生的外向型经济遭受重创,出口呈现负增长,为了应付这种危局,国家祭出了浩浩荡荡的四万亿计划。
在这举世闻名的四万亿计划中,基建无疑是重头戏,无论是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而最后结果,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为了保证当年经济实现8的增长率,中国大地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大跃进”;在稳增长的大旗下,大量的工程项目紧急上马,重复投资、无效投资遍地开花。 鄂尔多斯街头景象 “鬼城”鄂尔多斯、空荡荡的滨海新区、投资1亿多元建成的3.2公里长的乍嘉苏高速起点段——乍浦段(如今已荒废,被村民用来种菜)、以及众多被束之高阁的工厂等等,这些都是过度基建的体现。 现实情况是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产能,但在四万亿下,产能严重过剩,资源严重过剩。
除此之外,我们还换来了,地方、居民、企业债务的隐性堆积;当然,也不能否认的是,基建确实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增长。
然而,尽管缓解了一时之痛,赢得暂时的辉煌,但换来的却是连绵不断的阵痛;毕竟,当初的毒素到现在还时不时牵扯着中国经济的神经。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为当初的过度基建买单。
当用加法注定不能成为发展中国经济的长久之计,那么做减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这两天,财经圈被两篇文章刷屏了,一篇为《用一场深刻、全面的真正改革来应对挑战》,另一篇为《蒋锡培:政府不下决心减税裁员,市场就不会有信心》。
纵观这两篇文章,不难发现存在于其中的共识——减税。
减税,事实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国家没少喊出大规模减少税收的口号,但现实给出的反馈却是税收收入的连年增长。
前几天,财政部发布了2018年1~7月的税收收入数据,根据数据显示:占据税收大头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皆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另外,总体税收收入增幅达到了20.6%。 政策的落地性,一目了然。
时局艰难已是不争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呼吁群众一起共克时艰是没错的;但是共克时艰的基础,应该是国家自身起到榜样作用,敢于动自身的奶酪,拿自己开刀。
而减税,既是民心所向,亦是大势所趋。
群众也好、企业也罢,大家真正要的减税,不是口头上震耳欲聋的口号,大家也不想看到连年增长的税收增幅。真正意义上的减税,应该是税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这既体现出了国家舍己为民的诚意,又帮助降低了企业的负担,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又能实现藏富于民的初衷,提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如此这般,何乐不为?
当改革步入深水区,没有石头让我们摸寻过路的时候,真正考验我们的是:领路的,是否愿意拿出自己口袋里的“石头”,来为民众前进垫底。 来源:解局财经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潮 商 ∣ 走遍天下 · 根在潮汕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长按二维码关注“潮商” |
GMT+8, 2025-5-10 01:47 , Processed in 0.0323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