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9月5日,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广州开幕。会上,一场以“湾区×泛珠——创新赋能,协同共生”为主题的高规格论坛对话活动举行。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泛珠区域合作15周年,再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这几大关键词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 大会现场。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 摄。 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讨论泛珠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三个问题需要讨论: 一是泛珠论坛何以成为全国区域合作的突出亮点?他认为就在于广东率先改革开放,并通过同香港、澳门的深入合作取得了自身发展优势,因此广东在泛珠合作中要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 二是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如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他支招,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重点和焦点,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合作还是泛珠合作,都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三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举措在于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也就是说,广东在新的对外开放背景下,能不能尽快地和香港、澳门在服务业市场开放上实现一体化?比如医疗、健康、教育、信息、物流等一体化体制机制政策的对接。如此才能在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的背景下,通过广东与香港、澳门的合作继续保持对外开放的优势。”迟福林表示。 ![]() 迟福林。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 摄。 “数字变革”串起“数字泛珠”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在深圳创业发展的腾讯,是一家“生于珠江、长于珠江”的互联网公司,与泛珠区域“共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 对于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他的第一个强烈感受是,要抓住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科技创新”与“数字变革”左右开弓,下活“数字泛珠”这盘好棋。特别是要通过“数字变革”穿针引线,把“9+2”省区这11颗明珠串起来,集结成“数字泛珠”,真正发挥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的效应,实现“9+2”大于11。 ![]() 马化腾。 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 摄。 马化腾认为,科技湾区、数字泛珠和数字中国正在成为战略版图中的三个同心圆,需要推动“三圆协同,一体发展”。 “今天,贵阳的大数据中心和深圳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可以联动起来。西双版纳的小卖部和香港的地铁同样使用着微信支付,厦门和桂林的游客可以在网上实时预订对方景点的门票,澳门的同胞用微信视频就能和江西老家、湖南老家的亲戚分享心情,四川的创业者在微众银行可以拿到来自海南的贷款。”马化腾信心满满地表示,“数字泛珠”将成为“数字中国”的先行区、标杆区,把优秀的数字创新辐射到每个县市、每个村镇,带动“数字中国”的发展。 大湾区需全方位互联互通 谈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离不开“科技”这个关键词。在发展科技湾区的过程中,只有打破地域的限制,打造人才、基础设施、产业互通的科技创新走廊,才能真正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化优势。 其中,汇聚人才的能力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重点。香港南丰集团董事长及行政总裁梁锦松表示,香港是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都市,医疗与教育水平高,对国际人才具有吸引力。此外,香港还拥有4所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 梁锦松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9+2”的城市群各有特色,深圳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城市,香港是一个金融和人才中心,广州是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可形成协同效应。他期望,若未来3—5年全球最优秀的人才都希望来大湾区居住和工作,同时大湾区培养出更多人才,那么就是成功的。“大湾区要‘发才’,就是发展和人才,人才比钱财更重要。” ![]() 在智慧连接中,基础设施的联通也十分重要。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提出一个设想: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未来能否办理车辆的临时牌,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1小时生活圈。梁锦松则期待,交通基础设施的联通,让香港的教育和医疗体系能为大湾区打造更好的人才聚集环境。 在前沿科技领域,马化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非常好,在智能化、软件、互联网应用的研发等方面都有先天的优势,很多场景和技术可以首先在大湾区实验和应用。 他认为,未来科技发展有三大重点:技术突破、应用场景、开放的生态产业链。其中,开放的产业链可以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大湾区。最重要的仍然是人才,打通在“一国两制”下两岸三地人才的文化交流会是关键。 故宫联手腾讯,让AI机器人为名画创作音乐 粤港澳三地属于文化共同体,同根同源,有天然的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具有很大的文化合作潜力和空间。 在“开放时代 文化湾区”分论坛上,如何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共建文化湾区,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重点。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众多,各地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优势。”香港八和会馆主席、歌影视资深艺人汪明荃认为,香港中西方文化交融,文化产业蓬勃兴旺,文化创意人才济济,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音乐、电影、电视剧作品。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则提到,澳门很重视传承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作为与西方文化长期交流交往的前沿基地,也积累了众多有益的经验。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表示,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而广州则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广东还是著名的侨乡,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的侨胞非常多,这是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极大优势。 ![]()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在当前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更好进行文化传播交流,同样引起大家关注。 冯乃恩介绍,近年来,故宫联手腾讯,开设创新实验室,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科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度演绎作出探索,今年推出“名画会唱歌”活动,让年轻人、作曲家、AI机器人为故宫收藏的历代名画一起创作音乐,让名画“活”了起来,深受年轻人欢迎。 汪明荃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建立一个文化园区,作为文化事业创业、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的基地,能够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将优秀的文化软实力和人口、地理位置、场地、科技等方面的硬件基础相结合,为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注入新活力。 “大学教育要点燃一把火” 近期,国家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人才,培育智慧湾区、文化湾区同样也要靠人才。 对此,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认为,要想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培养具备以下六种能力的人才: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第二,要有国际视野;第三,具备综合学科思维能力,在数字时代,解决问题需要综合思维,而不是单一的学科思维;第四,要有整合能力,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第五,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带来科技创新;第六,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大学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真正地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能力”。 ![]()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科研机构而言,又该如何培育高素质人才?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表示,要打破一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壁垒,尤其是大湾区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在未来应该要更加顺畅。只有这样,人才要素、生产要素等创新资源才能更充分交流,未来也才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能在《Science》(即《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很多科研人员的梦想。《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莫兰回忆,10年前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谈如何提高中国学生发表论文水平,当时《Science》编辑们认为,还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中国学生研究水平才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准。后来虽然投稿的数量增加,但是被接受发表的论文数量并没有同步快速增加。 比尔·莫兰认为,现在中国实行的“千人计划”,吸引了很多来自美国、欧洲大学的教授回归中国,也开始教育中国青年学生用英文写作与表达,中国学生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在比尔·莫兰看来,这些归国教授不只是传授学生关于英文论文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科研成果该如何应用,这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为科技领域人才提供孵化器、奖学金、项目启动资金,这样才能让青年技术人才真正脱颖而出。 来源:侨乡广记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潮 商 ∣ 走遍天下 · 根在潮汕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长按二维码关注“潮商” |
GMT+8, 2025-4-20 04:38 , Processed in 0.0327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