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潮商 门户 投资热点 查看内容

练江治理,今日无解

2018-9-17 09: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833| 评论: 0|原作者: admin

摘要: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练江的治理,资金、技术、方案都不是问题,每次大水过后,政府部门都会大张旗鼓,一次次掀起治理练江的高潮,但一阵子过后,复归于平静,该干啥干啥。练江年年治理,流域年年受灾,大雨大浸 ...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练江的治理,资金、技术、方案都不是问题,每次大水过后,政府部门都会大张旗鼓,一次次掀起治理练江的高潮,但一阵子过后,复归于平静,该干啥干啥。练江年年治理,流域年年受灾,大雨大浸、小雨小浸,效果就是体现不出来。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河流和洪水的认识不到位,人们只想急功近利地用所谓的工程措施来驯服练江:“蓄、疏、拦、裁、引”,结果事与愿违。



目前欧美的观念,是把自然河流也当做有生命的机体,河流有它存在的权利。薄义群《莱茵河──人与自然的对决》认为:“河流的生存权利是河流的整体生存,包括河流全部生态要素──基本水量、水生生物、稳定的河道、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等都能完整地存在。”所以,练江不能被肢解,要完整地生存,裁弯取直、围海造田、南山截流都是要不得的;练江不能被封闭,要开放地生存,海门桥闸是要不得的;练江不能被污染,要清洁地存在,练江流域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处理要提上议事日程,生活垃圾的处理要加紧实施。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是肉食者应当谋之的事情。


洪水是什么呢?旅居德国的水利专家王维洛博士打个比方说,洪水就像一个妇女的例假,这是它必须的,是为它生存所必须的,为了河流系统的更新所必须的。洪水的到来可以预测、可以延缓,洪水带来的灾害可以减轻,但作为自然现象的洪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类是不可能消灭洪水的,如果依旧抱着“人定胜天”的观念来看待洪水,以强硬的立场来对待洪水,希望以建设一些超大工程来战胜洪水,无异于缘木求鱼。洪水需要空间,人类的发展也需要空间,洪水不可能让步,那就需要人类让步。人类只能和洪水共生,给洪水以应有的生存空间,把属于河漫滩的河流躯体归还给河流,至少在洪水来临的时候要有分洪区。变治理洪水为管理洪水。



练江的治理,以恢复生态作为首要的任务。恢复练江流域的生态,没有什么比恢复龟头海更加迫切的了。从和平桥以下河段,本来就是天然的河流调蓄器,其巨大的体量足以容纳上游的大部分来水。如果弯曲的河道能被恢复,河道本身对洪水的容量也会增加,滞留洪水的能力将大增。而且,现当代社会,农业的产出在国民经济的占比已经很小,更具体来说,由于水体污染,非洲鲫的泛滥成灾等,龟头海养殖业正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收益越来越差。与其艰难地维持着低效率的渔业养殖,不如大刀阔斧恢复龟头海应有的范围,收获巨大的生态效益。洪水来临的时候有地方可以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千方百计把水留在山上,或者留在地下,尽量减少水体形成洪峰。


据专家估计,“十万亩森林的蓄水作用相当于一座200万立方米的水库”。所以植树造林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滞洪方法。练江流域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平时缺乏淡水,雨季一来就泛滥成灾。用水紧张虽然有人口多、工农业生产耗水多、水体污染导致可用水量少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但大南山、小北山缺乏有效植被也是不争的事实。1958年“大炼钢铁”活动就已经砍伐了大量的森林,19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让毁林开荒更加深入与常态,1990年代以来有钱人大规模的修建“风水”让山体更加千疮百孔。虽则在南方地区,没有树,还有草保护着山体,但小草对雨水的吸收远远比不上大树。如果能够恢复山上的森林,下雨的时候雨水会尽量被吸收,保留在山体里面,干旱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渗出,整个流域就会滋润起来。


 


练江流域的373宗以上的山塘水库如果有防洪的作用,就不会导致这么多年来依然暴雨成灾,如果水体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治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清澈见底的水直接流到家门前,又不用付费,何必费力修出漫长的输水线路?又是破坏生态,又是增加人民的负担。要知道,水库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水汽蒸发的,损耗是惊人的,目前世界的潮流是不再修建水坝,并且逐渐拆除,还河流本来的面目。


练江流域至少有200万人口,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寸土寸金的节奏,也就是有大量的地面硬化,楼房、工厂、道路等建筑物把自然地面变成了水泥地板,影响最大的是水体的下渗。大量的硬化地面使蒸发减少,加剧干旱的程度,洪水来的时候又不能有效下渗,使地下水减少,这种情况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提倡的“海绵城市”就是要增加下渗的水量,改善水循环的状况,在练江流域也非常有必要提倡,这也是滞留洪水的有效办法。在德国,后花园如果是硬化地面,政府是要多收污水处理费的,而且每个家庭还想方设法收集雨水,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带收集雨水的装置,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减少地表径流。在练江流域,本来就有类似的设施存在,传统的下山虎民居地板用的是红砖,这种红砖渗水性很强,应该是古人与大自然的无数次较量中总结出来的智慧,但这个传统不知不觉中被弃之如敝履,实在是可惜。如果所有的建筑地板都使用透水砖,雨季的时候收集雨水,地表径流会显著减少。



生活垃圾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危险,现在我们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还是最原始的方法,填埋或者焚烧,包括大城市也一样。说实在的,这是一种对子孙后代极不负责任的野蛮行径。填埋要浪费大量的土地,焚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对现当代也百害无一利,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是集中填埋还有一定去处,遗憾的是还存在很多分散焚烧填埋场,大水一到,全部都随水流去,这会增加河道淤塞的速度。其实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日本提出“城市矿藏”的概念,他们宣布东京是铜矿埋藏量最多的城市,理由是各种设施都离不开铜。如何提取铜矿?首推垃圾分类。垃圾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重新利用的,比如塑料、玻璃、纸板、金属等等,经过分类,一方面是获得应有的资源,另一方面是大量减少垃圾的数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两全其美。



对洪水的威胁,欧美各国民众还有一种规避风险的措施,那就是保险业。民众基本都购买商业保险,在财产遭受损失的时候,保险公司要承担部分责任,而且,保险公司的条款明明白白,不像大陆的许多保险公司一样有特别多的霸王条款。


练江的治理实在是不容回避,有一种说法是练江分属于汕头和揭阳两市,政府各自推诿,还大言不惭地摆上台面,实在贻笑大方,把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都丢光了。潮阳、潮南、普宁属于不同市,但毕竟同属于广东省,至少还都是中国的领土,看看欧洲的莱茵河流域,从瑞士一直流到荷兰,共有六个国家,他们在治理的时候步调一致,没有踢皮球。练江分属于潮阳、潮南、普宁就遇到困难重重,这将从何说起?


莱茵河流域的治理,有一个简称ICPR(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的政府组织起到协调作用,虽然ICPR没有执法权,但它形成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力,各国政府都要执行。这样就避免了当地政府换人后各种措施的失效。在治理工业污染方面,欧美各国政府毫不含糊,法律就是法律,执法部门铁面无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媒体和民众时刻紧瞪着眼监督着企业的一举一动,把曾经被称为“欧洲臭水沟”的莱茵河治理成为蛙鱼都愿意生活的河流,实在了不起。是的,水好不好,鱼类最有发言权。



在中国,灾害发生后,政府确实花了很大的力气、无数的金钱,但由于制度的制约,政府倾向于在短时间内能看出效果的方案,比如植树造林方案,没有十年、二十年是看不出效益的,所以没有落实。最好是集中的大项目,比如改造所有渗水地板、收集雨水这种分散而琐碎的项目,吃力不讨好。再者,各项措施的落实,新闻监督、民众的参与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这却是各级政府所要极力回避的。


“山竹”撕碎了菲律宾之后正开始肆虐广东,练江流域估计少不了另一场暴雨的袭击,十多天前的救援刚刚结束,练江的伤痕还没有来得及修复,难道还要再一次在伤口上撒盐吗?小民只能在此祈祷老天爷放过练江人民,别无他法!


来源:百川乡土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5-5 12:59 , Processed in 0.0443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