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视频:汕头城市宣传片《海在城中央》
寒冬肃杀后的空气,凝固而僵硬,这种僵硬冻结了整整十年,所有人都期盼,能有一丝裂痕在肃杀中伸展出手脚。
此刻,时针指向1977年。
近代的中国,喜欢用“窗口”来形容与世界交流的通道。无论是在闭关的乾隆年间,还是在40年前即将拥抱世界的前夜。 1978年,“窗口”被再一次推开,人们隐约嗅到了春日的味道。
四大特区,广东占了四分之三,其中就有汕头,这时是1980年。
平心而论,1981年是真正的特区元年,但那也只是属于深圳与珠海的1981。1982年,汕头才正式站在起跑线上。
那时,珠海经济特区的起步区是6.81平方公里,深圳特区的起步区面积是395.992平方公里。而一年后的汕头特区,起步面积是1.6平方公里。
然后,就是著名的那场人口大迁徙,10万潮汕大军进深圳。后来不少令人侧目的财富奇迹,就脱胎于这支建设大军中:买深交所如垃圾一般的原始股,南山的开荒修路,五花八门…
而汕头1.6平方公里的特区圈,落在了东北部的龙湖。这对于当时走到长厦就觉得十分遥远的市区人来说,是陌生的。对于历史来说,一片沙地就足以概括其简历。 当年调集了千人参与到龙湖片区的工作中,这是1983年。 当时的口号是,“只给政策不给钱”。但准确来说,上面还是给了点的,一年640万人民币,这个数目,简直杯水车薪。在1.6平方公里基础上,又划出了0.6平方公里的起步区。 0.6平方公里,正是现在以龙湖区人民政府大楼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长条形区域。彼时名曰“出口加工区”。
在加工区的正中央,还有一条纯天然的长长小沟渠。说小也不小,一只脚跨不过去,但又非过不可,人们在水面上架起了简易竹桥。领导带着工人们穿着胶底布鞋和,肩上扛着图纸,从桥上一晃一晃的走到对面的荒地上。 当年是这样跨过龙湖沟。 这条小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龙湖沟。
那时流行的公务用车,不是奥迪奔驰,而是丰田小霸王。就是这种满载能达到12人的小面包车,又拉着各级领导和创业者们,一蹦一跳地上了荒野小丘地,特区也这样一蹦一跳开上了历史的快车道。
特区领导们视察开发一线。 当 时任副总理的谷牧再次莅汕视察时,望着眼前已经五通一平的龙湖片区说:汕头经济特区的路子走的对,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此时已经是1984年。 就连不少汕头人都知道,在深圳人民政府门口,摆放着一只巨大的“拓荒牛”雕塑,“拓荒牛精神”,也被认为是“特区精神”。 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汕头也有一只属于自己的“拓荒牛”,它见证了汕头特区从起步到飞速发展的艰辛岁月。 就是这桩雕像。 它就坐落在黄河路17号的大院内。而它的主人,就是独自撑起特区开发建设的汕头经济特区建设集团。 这家伴随着特区一起起步的集团,已经在龙湖坚守了35个年头。假如你对建设集团这个名字十分陌生,那它手头的产品你会再熟悉不过。 时针拨回至1983年,为了适应开发的需要,特区成立了“广东省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市委组织部任命王七为经理。 当年太穷了,连消化1.6平方公里都有困难,于是特区提出了一个务实的方针: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 目标是服务外商投资,“不拿政策赚钱”。所有的项目资金,全靠借债贷款。
7月,龙湖工业区第一栋通用型厂房竣工,第一批外商随即进驻,标志着龙湖进入“大干特干”的激情岁月。同时,龙湖特区的五通一平任务,也全由建设集团承担。 特区第一座通用厂房的建设图 1984年,特区管委会大楼的雏形开始出现在龙湖沟旁,并于1986年7月1日正式竣工投入使用。 至今,这仍是全国少有的无围墙的政府大楼。服务型政府,方便群众办事,围墙多碍事啊。 一张管委会大楼落成不久时的照片,注意远处的金环路和长平路,还是一片田野……
1984年,特区税收已达2000万,一年回收投资额已达20%以上。
1985年,特区第一座11万伏变电站由建设集团投资兴建,总额500多万元。这一年,中央对汕的扶持资金是1000万元。
被许多人称为“特区熊猫”的龙湖宾馆,也由建设集团投资承建。这是全市第一家涉外的三星级宾馆。当时领导和客商们下踏,直接拉到龙湖宾馆入住。 经济战线的同志们,腋下夹着一个黑褐色的大皮包,里头存着一盒盒名片和文书,从龙湖宾馆一期出来,左转就进入了龙湖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里。 刚落成时的龙湖宾馆一期……看起来气势不怎么样,却是当年涉外酒店的标杆… 后来,皮包里又放进一个方头大哥大,丰田小霸王也随之升级为丰田大霸王和美国水星子弹头。
至于龙湖宾馆不远处的金海湾酒店,那要等到几年以后才出现。
后来大名鼎鼎的金珠园、龙湖公寓,金谷庄,环碧中区,特区机关幼儿园、海关大楼,建设集团当仁不让地“一手包办”。 在大兴租赁公寓的现在,这家本土公司就以超前的眼光,开发了长江公寓三期租赁项目。 如今即将化身众创空间。 汕特建设集团。
这家极其低调的集团,可以说是当年全国房地产界和城市开发运营的鼻祖之一。一个“首届中国房地产综合效益百强企业”的称号,就是它的注脚。
很少人能想到,在非公有制经济占95%的汕头,奠定特区基础的,是一家国有企业。
1990年,决定特区发展的两位重量级人物正在视察。 写到这里,差不多要结束了。汕头特区的40年,是不平凡的40年,一篇小小的文章,只能展现大海中的几朵浪花。
回过头看,深珠在没有历史包袱的条件下,轻松上阵,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汕头在晚起步,政策配套不足的情况下,一手建设新区,一手努力实现既有城乡的工业化和产业升级,和深珠一样,同样走过了波澜壮阔的40年。
一批批的拓荒者,在沙地荒野上筑起了一个“新汕头”,成为粤东的新名片,他们的功绩一样值得铭记。
今时今日,当以晚辈的心态去阅读这段时光时,不禁也有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感慨。
而当下汕头正进入“二次创业”的机遇期,我们还可以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推荐视频:汕头城市宣传片《海在城中央》 文章来源 | 黑非即白 作者 | 王哲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点击题目即可查看 ▲东兴汇路生命线:拯救上百万灾难中的潮汕侨眷 ▲央视专题报道画家彭大意《老骥伏枥志千里》 ▲央视专题片《潮涌邕州》隆重报道第七届潮商大会 ▲向天再借五百年, 500年长青不败的潮商传奇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
GMT+8, 2025-4-13 17:49 , Processed in 0.0420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