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潮商 门户 投资热点 查看内容

民国的汕头冰室卖什么?雪糕、鸭母捻和咖啡都有!

2018-10-14 11: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17| 评论: 0|原作者: admin

摘要: 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1948年8月14日《建国日报》上的冰室广告,已经使用电机制造雪糕。汕头市图书馆藏 放学去广州街食冰(甜) 1937年,外马路广州街口,开张了一家名为“桂昌园”的冰室。老板贝必 ...

提示点击上方"潮商"关注我们


 

1948年8月14日《建国日报》上的冰室广告,已经使用电机制造雪糕。汕头市图书馆藏


 

放学去广州街食冰(甜)


1937年,外马路广州街口,开张了一家名为“桂昌园”的冰室。老板贝必河,祖籍潮阳秋风岭,早年来汕经营水果生意。

 

秋风岭贝氏五兄弟,前排左一为贝必河,五弟贝必亮(后排左一)创立香港百乐实业公司,是有名望的太平绅士。受访者供图


广州街因清末“广州会馆”的存在而得名,马路对面则是法国天主教会所在。贝必河的儿子贝松林回忆,父亲从法国神父处自学雪糕技术,自主设计了一款生产工具——雪糕桶,雇工匠打造,便投入生产。制冰桶是一个半径25厘米、高40厘米的双层木桶,在内桶中手动搅拌牛奶、鸡蛋黄与糖,直至凝固,再将冰块置入内外桶之间的夹层,冷冻约1.5小时,一桶手工雪糕就生产出来了。


这一桶雪糕可以分为50份,是桂昌园一天的雪糕销量。1945年,回迁到法国天主教会旁的晨星女子中学,学生家境大多优渥。放学了,爱吃甜食又赶时髦的女生们总是相约去桂昌园“食冰”,就像今天的女生喜欢一起去甜品店聚会。


外马路与广州街交界处,1937年桂昌园开张的地点(现为中国建设银行),与晨星女子中学相距百米。张浩田摄


20世纪20年代,冰室已经在广州流行。广州冰室,除了售卖雪糕,还供应汽水、啤酒、糖水等冷饮。桂昌园选址广州街,模仿的也是广州的经营模式,雪糕之外,也卖牛奶、潮式甜汤,并在店内开辟“水果区”,继续供应新鲜水果。他因季节制宜,夏冷饮,冬热饮,可堂食,也可用蜡纸杯打包外带。其中,“广州街鸭母捻”是老一辈汕头人的美食记忆。


贝必河的儿子贝松林2010年重开桂昌园冰室,地址在外马路119号贝家住宅。张浩田摄




“食在潮汕”与新式餐饮


汕头开埠以来,餐饮业迅速发展,为港口与商埠的来往商旅、讲究生活品质的富人和城市中的各个阶层提供琳琅满目的美食。众多乡间“做桌”大厨来到这座新兴的潮汕中心城市竞逐风流,将潮菜发扬光大,声名远播。

 

1934年,具有影响力的上海时政刊物刊登了一篇《汕头小景》,以一名外地人的视角描写汕头饮食盛况:“汕头人可谓得天独厚,对于吃的方面十分丰盛,鱼虾海味以及生果之类,出产极富。汕头人之匆匆忙忙好像都为着吃,市面上的铺子,关于吃的就非常多,点心店、茶楼、饭馆、鱼生店、蚝肉店、炒菜牛肉店,真是有些数不清楚。”

 

工业技术的发展,商贸背后密集的文化交流,不断开拓着潮汕人的美食版图。同年出版的《汕头指南》记载:汕头市区的食肆,酒楼有中央、中原、永平、陶芳、楼外楼、亚洲6家,饭店有光兴、合记等23家,菜馆有凤记、华记等16家,并分为潮属、梅属、广州三种,也就是潮州菜、客家菜、粤菜,兼顾各地口味;更有西餐厅14家,其中4家附设冰室。



《粤东报》1945年2月17日红棉饭店广告,有中餐(杭州菜)、小食、早粥(广式)、咖啡、鲜奶、西菜等供应。汕头市图书馆藏


民国汕头埠报纸中刊登的冰室广告,都是这种西式冰室,雪糕与西餐、西点、咖啡、这厘(啫喱)、果汁并列,进餐环境典雅高尚,且往往附设冷气,价格也因此比“潮式冰室(兼甜汤店)”高出不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汕头出版的《原子能报》中,刊登了永平路41号“蓝燕餐馆”的广告,特别标明“雪羔”每杯两千元,而“常餐六味”是九千元,吃一杯雪糕超出一顿六菜正餐的五分之一价格,折算起来还贵过今天的哈根达斯,相当奢侈。


1935年9月5日《潮海日报》的仙乐咖啡馆广告,画出了牛奶、咖啡、雪糕(杯)。汕头市图书馆藏


1941年10月10日《粤东报》的爱丝饮冰室广告,沦陷时期,“饮冰室”及部分文字为日文,“国庆日”指“双十节”,中华民国诞生日。汕头市图书馆藏


1947年6月18日《原子能报》的“蓝燕餐厅”广告(左、右)。汕头市图书馆藏



老汕头的冰室记忆


旧时汕头最有名的的冰室,是永平酒楼边上的“清耀园”。清耀园的店名取自老板夫妇名字各一字(老板冯耀波,老板娘林清玉);以“清”字冠名,联想到冷饮的清凉、甜汤的清甜,清透心扉(潮汕话“清心”意为舒心),堪称优秀招牌案例。

 

冰块与牛奶是民国冰室的基础原料。由此可以推测,清耀园的开业时间,在汕头开设冰霜厂与牛奶厂之后,约是20世纪30年代。

 

1928年,暹罗华侨何伟南在中马路投资汕头冰霜厂,日产冰砖30吨,老汕头地名“冰霜厂后”由此而来。冰霜厂制冰,用于潮汕各地的水产冷冻,比如冻鱼,属于生鲜保藏。冰砖用三轮车输出,小孩们跟在车后“哈”冷气、捡冰屑,是最原始的叹空调。


中马路(民权路)汕头冰霜厂旧址(现为交警支队金平大队五分队队址及周边),对面是虎豹印务公司大楼(现为汕头印刷厂)。张浩田摄


潮汕人袁乃公30年代从清华大学毕业,来到礐石办养牛场,制奶卖奶。早期的客户主要是外商及家属、富商华侨人士,本地人一般喝不起牛奶。抗战胜利后,汕头牛奶场设于长春里,养牛20多头,日产炼奶品3-4件,年产量约1吨。


民国奶瓶:上为船形(两端开口,清洁更为方便彻底),汕头市图书馆藏;下为鸽形,李德然摄


冰与奶最直接的结合“冻奶”,是很受欢迎的冰室单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显美味珍贵。“老汕头”邓忠庭先生回忆起四十年前用蜡纸吸管喝冻奶,仍对那口滋味心心念念。

 

汕头冰室(冷饮、甜汤)店在1949年后有17家,一般由饭店兼营者多。1956年公私合营后,被并入国营饮食服务体系。贝必河转入饮食服务公司继续做冰,即“新华冰室”。同时期的冰室还有大华冰室、杏花冰室、南海冰室等等。青年人谈恋爱去中山公园“红梅冰室”,行公园,再点两客甜蜜蜜的雪糕,“红”娘为“媒”;平民家庭凭着单位发放的防暑降温票兑换雪糕,在清耀园二楼的露天阳台上,来个其乐融融的“全家餐”,是那个年代的“汕头之夏”。


清耀园冰室旧址(现为延寿善堂使用),一楼室内零售,二楼侧门外的露天阳台(已坍塌)堂食。林炜毅摄



原标题:民国汕头冰室:雪糕与鸭母捻、咖啡一起出售

来源:哈烧茶书斋 文/陈斯楷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潮 商 ∣ 走遍天下 · 根在潮汕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长按二维码关注“潮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GMT+8, 2025-5-8 08:05 , Processed in 0.0493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