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企业还在为融资焦头烂额时,汕尾首富林氏父子却手握50亿现金,豪掷110亿买理财,转身却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这场“不差钱”的IPO背后,藏着中国功能饮料龙头东鹏饮料的“逆周期”野心。从濒临倒闭的国企到亚洲功能饮料巨头,从单一产品突围到A+H股双资本布局,林氏家族的商战故事,堪称潮商“向死而生”的终极样本。 ![]() 图片来源:东鹏饮料公告 一、潮汕商人的“硬核生存法则”:越难越要闯 1984年,20岁的林敬之(注:原文应为林木勤)揣着潮汕人骨子里的“不安分”,挤上南下深圳的绿皮火车。在深圳建材集团当技术员的四年里,他白天钻研生产线,晚上蹲守批发市场,发现一个致命痛点:“饮料行业,赚辛苦钱才是真本事。” 1997年,国企改制浪潮中,他押上全部身家,带着20名员工凑出的460万接盘濒临破产的东鹏饮料厂。彼时,可口可乐、健力宝垄断市场,东鹏年营收不足2000万,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 “潮汕人不怕穷,就怕没斗志。”林敬之亲自跑车间、睡仓库,硬是靠一款1元菊花茶撑到2003年。这笔“蚊子腿”利润,却让他悟透商业本质:“潮商的韧性,在于把不可能变成刚需。” ![]() 二、东鹏特饮的“逆袭密码”:从“土味”到顶流 2009年,功能饮料赛道刚露头角,林敬之做了个疯狂决定:“用低价卷死对手,用差异化杀出血路。” 产品创新:借鉴红牛配方,却推出3.5元/瓶的平价版,瓶盖防尘设计解决卫生痛点,直击司机、蓝领人群; 营销破局:豪掷千万签下谢霆锋,首创“年轻就要醒着拼”口号,在网吧、工地、加油站疯狂铺货; 渠道死磕:自建“蚂蚁雄兵”经销商体系,500公里内必有仓库,终端覆盖率超90%。 这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役,让东鹏特饮在2024年狂揽33亿净利润,市占率冲到47.9%,力压红牛登顶中国功能饮料榜首。但林敬之的野心不止于此:“潮商的生意经,是永远在风口来临前布下一子。” ![]() 三、A+H股“双城记”:不差钱的东鹏,缺什么? 2025年,东鹏饮料手握50亿现金,却宣布启动港股上市,引发市场哗然。这场“反向操作”背后,暗藏林氏父子三大算盘: 全球化卡位战:东南亚功能饮料市场增速超20%,港股国际资本能加速品牌出海; 产品矩阵突围:押注电解质水、运动饮料赛道,需百亿资金砸研发; 供应链保卫战:布局东南亚原料基地,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潮汕人做生意,既要低头捡钱,更要抬头看天。”林敬之在内部信中坦言,东鹏的天花板在于“功能饮料依赖症”,而港股募资将成为打破增长困局的利刃。 四、潮商启示录:真正的“躺赢”,是永远在战斗 回看林氏父子的商海沉浮,藏着潮商精神终极密码: “向死而生”的狠劲:从国企改制到功能饮料突围,三次绝境都靠“死磕”逆转; “闷声发财”的智慧:避开农夫山泉、怡宝的主战场,专攻功能饮料长尾市场; “敢为人先”的魄力:在A股估值巅峰转战港股,赌的是资本全球化红利。 正如林敬之在招股书中的自白:“潮商不怕风险,怕的是机会来了没弹药。”东鹏饮料的“双城记”,正印证了这代潮商的生存哲学——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冷静。 从深圳街头的1元菊花茶,到冲击港股的500亿帝国,林氏父子的故事证明:潮商精神从不是“投机取巧”的代名词,而是“用笨功夫赚大钱,用新思维破旧局”的生存艺术。当东鹏饮料的双币种股票开始交易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资本野心,更是一个族群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突围样本。 |
GMT+8, 2025-6-14 15:35 , Processed in 0.0350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