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根针线编织出40年产业传奇,当一间展馆凝练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图腾,潮南区陈店镇以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开馆仪式,向世界宣告:传统产业从未老去,只需以文化为针、创新为线,就能绣出高质量发展的新锦绣。5月21日开馆的陈店内衣记忆馆,不仅是一座记录产业历程的殿堂,更是一把解码“传统产业如何突围”的金钥匙。 一、产业记忆的“时空胶囊”:从草根到集群的进化史诗 在5000平方米的展馆内,观众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早期作坊里叮当作响的缝纫机、泛黄的手写订单、老匠人珍藏的“三线锁边”技艺……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串联起陈店内衣从“一根针线闯天下”到“中国内衣名镇”的蜕变轨迹。 产业记忆的保存绝非简单的怀旧。当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规划咨询部主任沈锂鸣提到“记忆馆是产业综合体而非展览馆”时,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传统产业升级需要构建文化认同。陈店用40年证明了:产业根基越深,创新越有底气。这座展馆的价值,在于将“草根精神”转化为品牌势能,让“陈店制造”从价格竞争迈向价值竞争。 二、数字化转型的“镜像剧场”:老产业如何答好新考题 展柜里陈列的智能裁剪机旁,正对应着企业三年内实现“机器换人”的转型数据。更值得玩味的是,记忆馆内设置的直播基地与光影T台,已将产业前端的生产革新与终端的消费场景无缝衔接。 “产业记忆馆不是博物馆的橱窗”,这句话道破传统产业突围的关键——数字化转型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旧瓶装新酒”。当老匠人带着智能设备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当直播间里的Z世代用00后语言演绎内衣美学,陈店正在书写一部“传统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商业寓言。 三、产城融合的“超级接口”:从产业园区到人文经济共同体 陈店镇镇长萧宏壮提出的三大维度,勾勒出更具想象力的发展蓝图:产业创新动能、文旅融合IP、人文发展沃土。当记忆馆联动智慧农贸市场开发工业研学路线,当“内衣文化创意街区”成为潮汕青年创业新磁场,一个超越物理空间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曾经专家预言的“全球产业资源汇聚”并非虚言。在“百千万工程”背景下,陈店的实践揭示了县域经济突围的新范式:产业记忆馆既是文化地标,更是资源整合平台。当产业文化赋能文旅消费,当地方精神凝聚人才归属,一个“产、城、人”共生的经济共同体已然成型。 从手工作坊到产业集群,从“中国内衣名镇”到“世界级产业文化地标”,陈店的故事恰是潮商精神的现代演绎:敢为人先的开拓(40年前率先转型内衣制造)、务实创新的智慧(用文化赋能产业升级)、抱团共赢的格局(全球资源整合)。 这座展馆的落成,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文化账、人心账。当“陈店模式”为全国县域特色产业提供样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内衣产业的未来,更是一个时代产业文明的进化方向。 |
GMT+8, 2025-6-14 16:20 , Processed in 0.0510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